去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解决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尝试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推进情况
一是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市、县区相继召开了产改工作推进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印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方案等系列改革文件,对改革目标、步骤、举措作了细化分解,为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二是重点工作有序推进。清产核资方面,市、县区均组织召开清产核资工作培训会,扎实推进集体资产清查登记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1558个村(社区)完成清产核资,占任务目标的89%;“三变”改革千村试点方面,目前已有80个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资产股份量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等全部改革任务,占任务目标的100%;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方面,各县区均已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并投入使用。
二、存在问题
1、对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部分干部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性、目标多元性、影响因素多样性和任务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对深化农村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改革后基层组织运行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顾虑和畏难情绪。部分农民群众简单认为改革就是分红,加上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发展水平不同,容易造成攀比心理,基层干部普遍感到压力较大。
2、不同地区面临的现实困难差异性大。一是经济相对薄弱、农业比重较大的村组,集体资产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为主,经营性资产总量不多,净资产则更少,且收益偏低,甚至部分村级还是负资产,大多数村都不具备股权分红的条件,这与农民参与收益分配的强烈愿望形成较大反差。二是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的村、社区,以经营性资产为主,集体资产总量较大、增值较快。许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已由农民变成居民,人员居住分散,涉及动拆迁、集体资产处置等问题,矛盾较突出,由于原来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深化改革的难度较大。
3、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普遍薄弱,除市、县城区周边、旅游景点附近农村之外,大部分农村可经营性资产不多,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而且,由于农村改革的滞后性,农村资源转化为资产,还缺乏扎实的根基和有效的途径,不仅造成农村发展活力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改革积极性。
4、农经工作队伍相当薄弱。全市农经系统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部分县区农经站只有1至2人办公,大部分乡镇只在农综站设立了农经岗位,有的乡镇甚至没有专门农经人员,或者农经员身兼多职,而且现有农经队伍年龄普遍较大,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方面也难以承担当前繁重的改革任务。
三、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要建立市级督导、县区组织、镇村实施的工作机制,确保此项工作有人管、有人负责。
2、抓好统筹协调。要坚持农村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民权益不受损的政策底线,鼓励和支持农村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代表村集体行使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高度重视改革后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制定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要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提升改革的综合效应。
3、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多种媒介,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进一步化解基层干部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主动消除农民群众认识上的各种误区,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顺利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对县区、镇特别是村组干部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提高操作水平,不断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向纵深推进。
4、加强农经队伍建设。抓好现有农经工作人员政策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参与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要通过人员招录、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解决基层农经人员不足问题,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