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共安康市委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提高调查研究实效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情况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环境卫生基本状况
安康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市辖1区9县,136个镇,4各街道办事处,1624个村,250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改善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洁行动。随着卫生镇村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转变,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清扫保洁频次、农村居民卫生意识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根据各县区提供的各项指标数据,全市村庄综合整治数量736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5.2%(2017年改厕年报数据),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3%,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47%,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64.2%,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36.4%,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91%,县、乡道路基本实现了田路分家、宅路分家,路面整洁,无杂物,边沟排水通畅、无淤积、堵塞。村级道路基本实现了田路分家、绝大部分宅路分家,路面基本平整,保洁较好。
截止2018年10月底,全市共创建国家卫生县城9个,实现了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2个,省级卫生镇71个,省级卫生村232个,市级卫生镇111个,市级卫生村435个。2018年度申报创建国家卫生镇14个,省级卫生镇8个,省级卫生村53个,市级卫生镇5个,市级卫生村109个。
二、全市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情况
各县区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镇村功能配套,加强督导考核,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改观。
1、以卫生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各县区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了卫生创建力度,积极开展村庄综合整治,促进了村庄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汉滨区每年投入专项补助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在27个涉农镇办深入开展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开展创建农村清洁工程明星(示范)镇村活动,几年来成功打造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带2个,创建农村清洁工程明星镇12个、示范镇3个、明星村38个、示范村100个,225个行政村环卫作业形成了长效管理。紫阳县开展了“五边五治、四化四评暨农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出台了《紫阳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考核办法》及《紫阳县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考核评分细则》,有力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改善。石泉县积极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三年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覆盖14个镇83个村。全市截至2017年底,开展村庄综合整治736个。
2、以农村改厕为重点,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自2009年以来,完成农村改厕项目任务8.3万户。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农村卫生厕所38.8万户,累计投入资金约8亿元,卫生厕所普及率55.2%。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范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各县区通过自筹资金和争取项目支持,在全市88个镇1039个村建设了垃圾处理场,在65个镇584个村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形成了生活垃圾“户收集、村转运、县镇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4、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各县区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和项目支持,加大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强化水质监测,全市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达91%。
5、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县镇村环境卫生水平持续提升。各镇村通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门前四包、保洁清运等管理制度,制定发展规划,健全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道路管理与维护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县道和60%以上的镇级道路基本实现了“田路分家”、“宅路分家”,同时安排了养护人员清理打扫,定期对边坡除草、边沟清淤,确保了路面整洁,无杂物,边坡无杂草、水沟畅通无淤泥。村级道路采取村民自治方式,加强了维护和管理,道路基本畅通、平整,保洁良好。
三、存在问题
1、爱卫机构弱化,协调能力下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各级爱国卫生机构的一项工作职能,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爱卫办机构设置和能力建设明显弱化,难以发挥议事协调作用。随着各级政府中心工作的转移,各单位对爱卫工作越来越淡化,部分县区、镇办和单位爱国卫生工作组织网络形同虚设,多数为兼职人员。加之爱国卫生工作尚未真正纳入对各级各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实际工作中部分爱卫成员单位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工作得不到很好落实。
2、政府牵头、部门合力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需要由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动员组织爱国卫生各成员单位、部门齐抓共管,县、镇、村三级联动,并广泛发动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目前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部分单位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沟通协调,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上未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整合力量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基础投入、环卫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到位现象。
3、财政投入不够,专项资金严重不足。一是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和农村改厕工作各级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且农户筹资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此项工作开展。例如:农村改厕项目数量极少且配套资金每户仅有750元,实际改建一户大约需要资金3000元左右,资金缺口较大,工作推动艰难。二是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目前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环卫设施仍然严重不足,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基本上靠县区、镇办自行解决,没有环卫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三是镇、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应加大投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扩大覆盖面。
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各县区、各镇村虽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检查评比等制度,与保洁员签订用工合同,但是形式单一,内容不够精细,多数县、镇没有制定具体的环卫作业标准、责任区域划分、绩效考核细则等措施,环卫作业仍靠搞突击。多数镇、村没有从长远的规划通盘考虑垃圾治理问题,设施建设与管护及多渠道筹资等长效运行机制仍不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大多主要靠整治、靠突击,存在一抓就好、一放就乱的问题。
5、农村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居民卫生习惯较差,垃圾随地乱扔、污水随意倾倒、杂物乱堆乱放等现象仍较突出,要改变常年养成的不良卫生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
四、几点建议
针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健全机制,完善考核。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自上而下,逐级完善,确保各级有组织机构,有工作人员,有经费保障,强化职能,各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稳定和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健全考核机制,把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列入年度目标考核,有效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
2、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分配政策,农村改厕、农村道路管护、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涉农项目统筹推进,并促进项目资金进一步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健康教育宣传,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群众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水平,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自觉参与和支持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营造干净整洁、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