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6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汉阴县太行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

作者:成海艳发布时间:2019-01-1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汉阴县平梁镇太行村位于县城10公里处,属中高山区地带,版图面积9.3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638户2064人,耕地面积3881亩,其中水田950亩。2017年数据清洗后,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5户721人,是重点贫困村。2013年以来,该村立足实际,探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径,走出了一条贫困村依靠自身资源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一、巨大变化

太行村2013年以前是全县最贫困村之一,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较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余元,有贫困户363户907人。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三留守”现象突出,每年该村有500多人外出务工,其中40岁以下年轻人占20%;生存环境较差。该村山大沟深,30度以上坡地占87%,且30%以上耕地撂荒。“吃水靠挑、出门靠走、通讯靠吼,泥巴路、茅草房、破石板”是该村真实写照。村级组织很弱。该村是全镇典型的后进村,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级组织形同虚设,村干部说话没人听,村民有事直接找镇上,干部各干各的事业,党员不发挥作用,多项工作推不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人人争当低保户和五保户。村民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攀比之风盛行,村民人情支出不堪重负,村干部有苦说不出。

面对严峻的形势,在县、镇两级的高度关注和大力帮扶下,太行村党支部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改善落后现状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2018年与2013年比,全村村容村貌和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显著的变化。一是实现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太行村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43.4元,较2013年翻了一番,能够在2018年实现贫困村稳定退出目标。二是实现从后进村向先进村的转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5万元,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增强,社会风气变好,人心变齐,2017年被安康市委表彰为先进党组织。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农旅建设如火如荼,充满生机和活力。三是实现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乡村旅游实现从无到有,与西安周末文化公司签订村企合作协议。在合作社内部组建太行山经济发展合作社、太行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太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太行村有机蔬菜种植协会、太行村养殖牛协会永胜农业专业合作社、苗木花卉产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与西安部分社区、市县内超市等蔬菜供应点达成了初步供货意向,农产品在县城万友超市上架。村风民风大幅好转,“诚、孝、俭、勤、和”农村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二、改革探索

1、创新“三区融合”理念,塑造田园化乡村。太行村党支部立足解决“人、地、钱”问题,创新“三区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社区、园区、景区“三区共融共生”的发展格局。

一是围绕搬迁进社区,解决“人到哪里去”问题。针对太行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等实际情况,该村积极响应所在镇党委号召,积极抢抓机遇,组织72户282人居住条件较差的村民搬迁至沐浴河下游的生态移民搬迁点,搬迁点属于水电路、绿化、文化、健身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并组建了社区居委会,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生态宜居。

二是围绕增收建园区,解决“土地闲置撂荒”问题。基于该村两山夹一川、荒山多、林地广的特点,围绕农民增收,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太行山茶叶、太行山油茶、花椒、蔬菜等产业,力求将该村1、3、5、6、11组(沐浴河中上游区域)建设成为集“四季常绿、常年有花、赏花品茶、旅游休闲、农民增收”于一体的5000亩富硒产业观光农业示范园。

三是围绕资源建景区,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立足该村独特的太行山脉、龙头神庙、龙洞、沐浴水库等自然资源和古寨古庙资源,科学编制《太行村乡村旅游示范村规划》,按照“一心一环两廊多点”(即:以境内沐浴河流域为中心,以棉太和平酒公路为环线,以太行山、龙头庙为生态画廊,以太行山茶叶、沐浴河水库和部分原生态院落民居等为节点)的发展布局,主打“生态旅游牌”,力争让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在太行村10组至11组(沐浴河中上游),积极争取4000万元建设三级旅游公路,完善乡间道路、水利设施,修缮古寺庙,改造古院落,力争3年建成集风景观赏、农事体验、道教养生、水上乐园于一体的游乐景区,着力打响“住新型社区、闻玫瑰花香、游龙头神庙、沐太行天池、食农家土菜、品老树绿茶”的高标准田园化乡村品牌。目前已完成多处民居改造、栈道、生态停车场等建设,三级旅游公路年底可通车。

2、创新“三社”联动机制,推动科学化发展。按照“党支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发展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探索构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产业融资和产业持续发展难题、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互联互助、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是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破解村集体“空壳”难题。2017年9月,及时组建村社一体的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651户2060人全部纳入合作社。通过清地确权、清产核资,共清理出集体闲置房屋4424平方米、耕地380亩、林地1038.18亩、堰塘26口等闲置资产,上级拨付产业扶贫资金153万元。对清理出的村集体资源以入股形式投入到村经济发展合作社,按照村集体占股3.68%,农民占股7.12%,享受固定分红;将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153万元分别投入到本村5个合作社和1户家庭农场,产生的收益分别给村集体和该村166户一般贫困户(2020年以后为该村全体成员)进行分红,贫困户分红的年收益为本金的7.12%,村集体分红的年收益为本金的3.68%。同时,村集体合作社牵头统一将本村2100余亩农户土地,流转给愚公花椒种植、永胜农业等专业合作社,每年根据不同形式给供地农户进行分红。其中愚公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7111的分红方式,即园区与村集体合作社达成协议,园区流转村集体合作社的土地,因园区前两年不盈利,且存在高额的基础费用,故园区前两年不支付土地流转费,第三年开始支付土地流转费,第四年按照园区占70%,村集体占10%、农户占10%、风险金留10%(防天灾),的比例进行分红。

二是创新组建经济发展合作社,解决“无钱发展”难题。2017年8月该村创新组建以村社内置金融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理事会负责制,并设立监事会,目前吸收该村乡贤能人14人、乡贤老人13人(其中贫困户乡贤老人4人)、房屋入股社员6名共36位股东47.75万元股金,另赠送散养五保老人老年股27人股权。经济发展合作社为该村内部村社一体的信用体系,贷款月息为7厘,比商业银行利息低1厘。主要用途有三个:现金贷款服务。该合作社仅对村内的村民和村内合作社、企业发放贷款,利率低且方便快捷;抵押贷款服务。该村村民可自行将土地、房屋宅基地、林权等作为抵押,到该社进行贷款;实施股份合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和村民闲置的资金、土地、林地等资源可入股到经济发展合作社,该社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或选择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投资,增加其收益,年底进行固定分红。2017年以来,该社牵头组织实施的沐浴河观光旅游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至目前,该社已放出贷款42万,其中该村1个专业合作社借贷9万元、1名产业大户借贷9万元。

三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产业发展难”问题。该村立足村情和产业发展实际,在大力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同时,及时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切实推动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道路。三年来,该村先后成立了太康、太行老树茶等9个专业合作社,引进种植花椒2100亩,养牛300余头,新建茶园1450余亩,油茶1880亩,养蜂800余箱,种植富硒蔬菜500余亩,带动220余户贫困户脱贫。2018年2月、9月,该村已经进行了两次分红,分红总额36.93万元,其中贫困户分红19万元、经营主体分红11.93万元、村集体分红5.96万元,贫困户最低分红208.00元,最高分红2522.00元;至目前,该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0.5万元(其中分红5.96万元,村集体承担工程盈利14.54万元)。

3、创新“三式”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规模。该村结合不同的产业经营主体、不同的土地类别、不同的群众需求、不同的地域条件,与投资企业一起研究探索出自主经营式、农户托管式、订单回收式三种企业与农户经营模式,带动了该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自主经营式。即:由企业通过村集体流转农户土地,支付土地流转费后,企业自主经营相关产业,使用当地劳动力支付劳动报酬,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劳务收入。目前太行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太行经营的1450余亩茶园就是采用的自主经营式。

二是农户托管式。即:企业的产业园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企业提供种苗、肥料等物资,农户自行种植、施肥、除草等日常管护,企业每亩给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劳务费,产品成熟后将产品全部回收。目前,愚公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的2100亩花椒园,永盛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的200亩油葵、200亩牡丹、200亩菊花,太康种植专业合作社8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均采用的农户托管式经营。

三是订单回收式。即:通过镇园联盟,由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回收产品协议,企业提供相关籽种,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种植,企业以固定价格回收产品。目前汉阴红星米业公司、鑫源米业公司在村上签订订单水稻种植,按照1.8元/斤进行回收,实现农户稳定增收。三种模式的推行,推动企业与农户实现发展双赢目标,目前全村已签订土地流转协议70余户,托管协议60余户,订单协议50余户,参与企业(合作社)6家,带动200余贫困户脱贫摘帽和持续稳定增收。

4、创新“321”治理模式,提高自治化水平。

一是“三线”联系实现服务全覆盖。按照党员联系服务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三条线”,该村39名有帮扶能力的党员、5名人大代表和12名中心户长帮联280名农民群众,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无盲区。

二是“两化”管理服务实现帮扶精准化。按照“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标准,综合人口地域和自然条件,设立一、二、三级网格(其中一级网格长6名,由村干部担任,二级网格长12名,由村民小组长担任,三级网格长24名,主要由中心户长、人大代表、党员“三线人员”担任)。将全村638户农户分别划分为关心户、连心户、放心户,其中220贫困户为连心户,31户拟脱贫的贫困户为关心户,387一般农户为放心户,实行在线、一线、热线和“红黄绿”三色管理服务,推动“三种类型”农户与“三线人员”精准对接、精准帮扶。

三是“一平台”建设推进帮扶常态化。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2个经济管理方面合作社,6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以及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3个服务类协会,实现村级政治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有机融合,搭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村民自治平台。

四是探索治理与发展对接互助新模式。村经济合作社将高效的社会治理与农村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将乡贤能人出资设定为“敬老股”,乡贤老人出资设定为“优先股”;“敬老股”前三年收益优先用于“优先股”和赠送散养27名五保老人股权的分配,以后按股份进行分红,老人在内置金融合作社中获得的收益相对较高,突出了敬老、养老优势,有效促进了农村孝道文化和乡贤文化的生长,促进了全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几点启示

一是村内信用合作社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有益探索。该村经济发展合作社是村内自己的“小银行”,旨在将村民重新合作起来,在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同时,也盘活了本村资产、资金、资源,促进了村集体、市场主体、农民群众互助共赢目标,形成了乡贤和能人共同服务、监督、管理身边群众的良性内部循环,极大增强了村社共同体的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是建设党的领导下村民村社共同体主体性和的乡村综合发展最佳切入点。

二是创新经营方式是推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手段。推行农户托管、联耕联种、订单生产等方式,丰富和完善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在解决产业细碎化分散种植问题同时,也让农民群众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益。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321”乡村治理模式,整合了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和乡贤、能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组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实现了农村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行政型向社会型、单向型向互动型的根本转变,发挥了农民群众的创造性、主动性,大幅度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作者单位:汉阴县委改革办)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