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6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对安康市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情况在调查与思考

作者:陈有随 方 伟发布时间:2019-01-15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情况如何,事关一个区域的发展后劲。安康这方面情况怎样?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

一、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现状和特点

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综合评价的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系统化教育不够。他们与社会接轨能力强,能普遍重视教育,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努力为自己“充电”,对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很高,更加注重在职教育。由于他们的第一学历不是很高,普遍渴望在获取知识、武装自身头脑的同时,能够提高学历层次。在将近2000份的调查问卷中,大学以上学历仅占20%左右。其中:小微企业中,大专学历占80%,大学以上学历占20%;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大专学历占23%,大学以上学历仅占17%。

二是创业激情高,但社会实践和管理经验不足。抽样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年轻企业家中,75%的负责人都在小微企业中,多数人为“创一代”;25%的负责人在大中型以上的企业中,且大多数为“富二代”。由于成长经历原因,年轻一代企业家缺少长期在市场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管理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重大矛盾和解决突出困难的能力有所欠缺。

三是政治参与热情高,但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受社会管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年轻一代企业家普遍思维活跃,参与活动积极,渴望拥有一定的交际圈和社会地位,他们总体上都能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做到听党的话、跟党走,但对党情、国情、世情认识不够深刻,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敏锐性不够,明辨事非能力不足;部分企业家只关注自身企业发展,对其它社会事务关注较少;企业家中中共党员比例偏低,主动开展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多。

四是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但社会责任感不够强。能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倾向于参加慈善公益、捐资助学等一般性项目,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脱贫攻坚等重大民生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够到位,精力投入不足。

二、我市培养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规模、质量、效益还是地位、作用、贡献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市非公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已达到59.4%,增速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为助推我市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做出了积极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教育培养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提高认识、落实政策、推进工作举措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作法。

1、畅通沟通平台,始终与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保持密切联系。建立了党政领导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络交友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举办一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恳谈会,市政府建立了重点工业企业、重点科技企业帮扶工作机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参加政府和部门有关会议。推行向非公有制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制度,不断开展系列党建活动,既强化了对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团结引导,又增进了合作、增强了党性意识。统战部和工商联坚持开展“走基层、进企业、听呼声、办实事”活动,倾听和反映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意见和呼声,每年深入走访企业200余家,先后撰写各类调研报告40余篇,其中《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等一批重点调研成果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形势,部署工作,促进有关意见的落实。

2、搭建培训平台,提升新生代非公有企业家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建立培训机制。将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市工信局、市工商联定期在市委党校举办培训班,组织他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学习党和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最新理论,传达市委、市政府重要会议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意识。二是精心打造培训品牌。连续7年围绕时政、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举措等举办“市长讲坛”,帮助他们了解全市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增强发展理念。三是将学习培训常态化。将培训作为统战部、工商联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积极推荐优秀的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参加省级以上部门举办的培训学习活动,并与高校联合举办专题辅导班,以此作为加强对他们进行高层次培训、走出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定期召开专题培训会,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力求学习好、领会透、贯彻实,使他们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信心,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非公有制企业提振信心、争取更大作为提供精神动力。

3、搭建服务平台,不断优化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成长环境。一是抓营商环境建设。市上成立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方案》,周密部署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保护企业家的合法利益,为企业正常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抓政策信息服务。坚持每年举办“经济形势报告会”、“金融政策专题辅导”、“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和数字营销变革”等活动,邀请有关领导、专家为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家作辅导报告,传递最新的方针政策、市场动态、发展措施等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和参考。三是抓经贸信息服务。市工商联每年组织开展“非公企业县(园)区行”活动,创新以商招商机制,协同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召开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邀请陕西省新生代企业家联合会、四川武侯商会、江苏扬州商会、西安安康商会、陕西闽商商会、上海安康商会等市外商会组团来安康考察,组织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积极参与“汉江流域城市工商联经贸交流联席会议”、“西洽会”等对外经贸交流活动,帮助他们拓展市场、寻找商机。四是抓金融信息服务。市金融办、市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多次组织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座谈会”和“银企合作座谈会”,积极支持银行等金融部门为会员企业提供金融信息,向银行及小额信贷公司推荐了一批会员企业融资项目。五是抓法治信息服务。市委组织召开了法治服务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市工商联与检察院定期联合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座谈会,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了民营企业商事纠纷诉讼与调解对接机制,与市司法局等部门开展了法治进商会、进企业活动,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法治水平。六是抓典型宣传服务。不断加强对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养引导,每年开展一次“民营企业纳税大户”统计通报,举办了三届“安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120多名年轻企业家获此殊荣,塑造了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良好形象。

4、搭建主题教育平台,增强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责任意识。一是深入开展以守法诚信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紧扣“信念、信任、信心、信誉”活动主题,精心打造了“法制讲坛”品牌,为工商联执委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颁发了“做守法之人、办诚信企业”承诺牌,向全市会员企业发布了《安康市工商联、安康市总商会会员企业守法诚信宣言》,组织会员企业举行了守法诚信宣誓和签名活动。二是扎实开展“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专题活动。每年组织一批新生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花圈,引导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三是引导新生代非公企业家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07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行动,帮扶贫困村597个、贫困人口88319人,实施帮扶项目1561个,产业帮扶投入资金2.2亿元,公益帮扶投入资金2998余万元,就业帮扶1.26万人,技能帮扶1.24万人,无论是参与数量还是帮扶质量都位列全省前列,2017年被省上评为“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市。

5、搭建政治参与平台,提升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参政能力。建立了对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综合评价体系,本着广泛培养、择优推荐的原则,精心选择一大批政治觉悟高、大局意识强、行业代表性强的代表人士列入综合评价对象,优先进行政治安排。截止2017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务的人数达599余人,特别是在市级工商联换届过程中,副主席、副会长、执常委的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使一大批年轻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更加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事务,他们每年提出各类提案议案600件以上。

三、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氛围不浓厚。对他们的培养缺乏系统的规划,认识还有偏差,联络交友制度执行不到位,对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关注的较多。年轻一代企业家的先进典型少,政治参与程度低(50岁以下的非公有制企业家占市级人大代表比例仅为5%,占政协委员比例为14%),外部成长环境还需优化。

2、培养平台缺乏,方式单一。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部门也都能注重加强对他们的培养,但多数都是从各自行业工作需要或形势需要进行安排,培训对象多以企业家们中的“精英”为主,大部分年轻企业家们游离在“组织”之外,重复培训、交叉培训、多头培训等问题突出,以会代训的培训形式偏多,而且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方法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年轻企业家们的兴趣,效果打了折扣。

3、自身认识不足,参与程度低。部分年轻的非公有制企业家只重视企业的管理经营,对党和政府进行的培养安排重视不够。有的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把组织培养做为负担,有些人不关心政治安排,不主动,不积极,安排不安排都无所谓,有些人虽然进行了安排,但不积极履行责任,也不知道如何履行责任。

四、对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培养的几点建议

1、完善机制,形成培养合力。按照促进“两个健康”的总体目标和构建党委统揽全局、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大统战工作格局要求,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关于培养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指导意见》,把对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养纳入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参与部门和具体措施,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培养机制,调动各个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服务,优化成长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各类审批事项,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广大年轻企业家能在市场中更加自由灵活的参与竞争与发展。把对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训纳入培训体系,制订培训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组织他们到省级以上的党校或高校去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大政治安排力度,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荣誉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商业考察团,引导他们到发达地区学习,在对比中发现差距和不足。

3、发展商会,搭建培养平台。面对大量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的不断出现,应发挥商(协)会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支持和发展各类商(协)会组织,尽快组建新生代企业家联合会,并逐步理顺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四好”商会建设等系列措施,促进商会组织健康发展,把更多年轻的非公有制企业家纳入到统战队伍和工商联组织中,为他们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创造条件。

4、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和同心同德、同心同力、同心同向主题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年轻企业家加入党组织,每年组织一批年轻企业家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定期举办新生非公有制企业家先进事迹报告会,弘扬正能量,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国、敬业、创新、诚信、守法、贡献”的年轻企业家队伍。

5、加强宣传,树立正面典型。在新生代非公有制企业家中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创优精神,尽快发现、培养和树立一批年轻一代企业家先进典型,建立一批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企业家队伍数据库,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的年轻企业家,对其创业历程、乐于奉献精神等先进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进一步激发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奉献社会的光荣感。

(作者陈有随系中共安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方伟系安康市工商联干部)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