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镇基层人才短缺的困境,不是数量上的少,而是质量上的低,本质是相当数量的干部基本素质没过关,核心是“能说”“会写”“善为”三个方面基本能力欠缺。
能说,是对党政干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县镇基层干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传落实、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纲要举措的贯彻实施、结合实际开展群众工作的策略艺术,无不体现在一个干部的“说”的能力上。作为一名合格的干部,“说”的基本能力过硬,才能在政策理论与乡土实际中找到契合点,才能把政策讲透彻、道理说明白。而当前县镇基层许多干部,认为进了体制内,端了“铁饭碗”,沉醉于小城镇四平八稳的生活,心存得过且过之念已久,对政策理论一知半解、业务知识懵懵懂懂,自身修养和建设迟滞不前,思想僵化,毫无主见,发不出声;面对群众,打打官腔,发不好声,结果是组织意图难实现、工作任务难落实。
会写,既是干部的基本功,更体现一个干部的内在储备、见识和综合素养。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服务职能的实现,无不是通过会议、文件等基本方式来组织、推动、落实。这就需要干部既要兼具政策、经济、管理、社会、科技、人文、法律各种知识,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宣传、动员、组织、落实的能力,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形式,就是能够准确贯彻组织意图,充分发挥个人见所、腹中才华,融合打磨为一篇篇有格局、有见地、有实措的文章。虽然多数行政公文不需要像古人吟诗作对一般,刻意去舞弄雕琢文字,但是,无论是一份普通的计划、方案、工作安排,还是高度凝练性的工作汇报、会议发言、经验材料、调研报告,质量高低都取决于干部文字功底这项基本素质扎实与否。但是,当前县镇基层很多单位,会写而善写的干部是“稀缺品”、少之又少,相当数量的干部,甚至是很多高等院校毕业的“科班生”,受自身学习投入少、储备不足等因素所限,进入角色慢,甚至工作多年,仍不思进取、未能很好进入角色,起草撰写一份文稿,层次不清、逻辑混乱、不知所云,有的甚至连半张、一页纸的简单文件都不能独自有效完成,承载不起一个单位繁重的服务管理职能,无形之中加重了单位工作的负担。
善为,是一种将说、写能力运用、转化到实践的基本能力。评价一名干部能力高低,善为是一项硬指标。工作中的上传下达、统筹协调、具体组织、推动落实等每个环节、每个要素,都需要干部综合运用说、写、为的能力,有效将政策传递出去、事情安排下去、工作推动向前、结果反馈回来、成效总结出来、问题挖掘出来、经验推广开来,使一件件具体的事有机结合、有效融合、协调运转,最终达成组织意图,从而使本单位本系统的工作职能有效履行、工作目标有效实现。但是,当前县镇基层很多单位,相当数量的干部既不会说、也不能写、更不善为,晃晃悠悠,挂在空挡,机械应付,尸位素餐,大事干不了,小事干不好,遇到困难往上交、遇到难关往回缩,干事本领的短缺,无疑形成和加剧了所谓基层人才短缺的困境。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干部在说、写、为三个方面基本能力上的欠缺,说到底还是工作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的缺失,作为普遍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干部,如真正用心用力,积极学习,认真钻研,熟知政策,掌握下情,悟透规律,无论是说的能力、写的能力,还是实践的能力,都会在一到两年间很快有一个质的提升,三到五年就会成长为工作上的骨干,而断然不会出现干部“不能说”“不会写”“不善为”的情形。
干部基本素质不过关的问题,长期存在和任之则弊病积重,对于事业是极大的损害,一些地方已充分认识到并逐步开始探索破解之道。例如:陕西省石泉县探索推行干部“退回管理”制度,对少数素质能力不适应、工作作风漂浮、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进行集中“回炉锻造”,为破解干部素质能力不过关、不过硬、不适应的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但是,笔者以为尚需进一步着眼于干部基础性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考核、甄别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精准性上下功夫,真正让“滥竽充数”成为极少数。
(作者单位:石泉县政法委)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