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806期/县区领导论坛/内容详情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 凝聚产业脱贫新动能

作者:陈 晖发布时间:2019-01-1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白河县有贫困村7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42万户7.14万人,贫困面积大,脱贫任务重。针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村党支部在产业脱贫方面组织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前沿,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打造产业脱贫致富链”行动,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在产业链上、贫困户富在产业链上”,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产业为依托、以支部为龙头、以党员为骨干、以基地为基础、以富民为目标”的新路子,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脱贫深度融合,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目标。

一、创新三种模式,优化组织设置

“主导产业+党组织”模式——以强带弱同致富。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就有党员和能人带动发展”的思路,着力把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力量延伸到产业“链条”上。对茶叶、木瓜等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县域支柱产业,实行“一产业一协会、一协会一支部”,组建产业协会,同步成立党组织。按照“抓龙头、扩规模、增效益”的思路,将全县7个镇17个村从事茶叶产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成立白河县富硒春燕茶产业协会党支部,加强茶叶协会在合作方式、组织管理、经营项目和办会宗旨上的引导和管理,帮助协会发展壮大,切实把茶叶协会办成联结产业、创建品牌、善于经营、带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在茶叶协会党支部的引领下,全县累计建成茶园面积6.13万亩,建成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15个,规模茶叶加工企业21家,辐射带动1.1万户农户6.5万人从事茶叶产业发展。

“区域产业+党组织”模式——辐射带动稳增收。对于同镇跨村、分布广、具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性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将协会(合作组织)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设立党总支,下辖各村支部和经营主体支部。如天宝园区党总支部、歌风春燕党总支部等党总支部,统筹区域内各种资源,在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带动作用,推进农产品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社区工厂等生产经营范围主要在一个村,村(社区)多数党员和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建立村企联合党支部。如陈庄社区药树茶叶联合党支部,通过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从各自为政变为携手合作,实现了人均1亩茶的目标,推动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小型产业+党小组”模式——示范带头促发展。对镇域内一些规模较小的产业,依托企业党支部,以村民小组、沟坡片区、产业基地、生产车间等为单位,把党员集中起来建立产业党小组。如麻虎镇薯类产业党组织,依托江荣食品公司党支部,下设七个党小组,引导7个村从事薯类产业的54名党员在生产一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有了党组织依托和党员示范带动,全镇种植红薯的农户从早先的零星散户迅速发展到各个村,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辐射带动了周边村的发展。对社区工厂、重点项目建设,成立党员工作小组,积极帮助协调外部环境、代办陪办服务、化解劳资纠纷,让业主放心生产。全县建立产业党小组34个,党小组设立产业发展示范岗、政策法规宣传岗、产业技术服务岗、文明生产监督岗等10余个岗位,使570余名党员找到发挥作用平台,70余名“土专家”、“土经销”的能人党员实现组与组、村与村之间的横向调配。

二、激发三大活力,助推群众增收

注重双向培养,将能人集在产业链上。深入实施聚才创业“飞雁还巢”、“青年创业”、“就地筑巢”、“双培双带”四大工程,坚持以培育本地创业人才为重点,鼓励支持130名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和村干部创办市场经营主体208家,实现74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产业链党组织带头人,1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与产业党支部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班子“联搭”,发展“联手”。

注重发挥作用,将党员聚在产业链上。产业党组织按照经营主体和党员的实际,推行公开承诺制,设立帮扶示范岗,划分帮扶责任区,通过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三比三看”、“三带双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等创建评选活动,积极培育党员成为本行业的“领头雁”、“主心骨”,以点的辐射、片的聚集、带的联结延伸党员群众致富产业链。全县40余名经济能人和产业精英转化为新党员,130余名党员提升为技术骨干和经济发展带头人。

注重引领带动,将农民富在产业链上。产业党组织积极开展“党群共富”工程,构建“支部+协会+基地+贫困户”等新模式,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鼓励和引导产业经济协会组织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领帮扶群众致富。11个镇党委书记亲自联点包抓,产业党组织和党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200余个,帮助解决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困难问题4700余件。

三、完善三项机制,强化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工作运行制度。制定《关于开展“党建引领,打造产业脱贫致富链”行动的实施方案》,对总体目标、组织设置模式、管理运行等进行了明确。区分党组织设置模式,相应建立完善产业党组织民主议事、党员评议、联系群众等制度,加强产业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建立健全组织引导机制。强化职能定位,明确产业党组织主要发挥其政策宣传、规划引领、协调服务、示范带动、助推脱贫五大作用,细化具体工作任务18项,积极为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品牌策划、市场开拓等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帮助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优,引导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

建立健全示范带动机制。坚持抓点示范,各镇和县级产业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产业链党组织发展需要,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技术服务员、信息联络员等方式,为市场经营主体及党组织提供政策法规、资金技术、市场分析等全方位的指导服务。

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有效扩大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逐步构建起群众稳定增收的脱贫机制,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共融互促、协调发展。

一是党组织“触角”进一步延伸,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通过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区域资源,创建三种模式,把分散于产业链各支点上的能人型、带富型党员吸纳到党组织,使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角落,推动产业规划与党组织建设同发展,党员教育与技能培训同进行,企业自身和农民群众同受益。这一尝试和做法,是对党的十九大“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要求的具体贯彻落实,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出了坚实一步。

二是党组织功能进一步“拓展”,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产业党组织将广大党员聚集在党组织周围,把一切能够推进脱贫攻坚的智慧、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在发展中积极为群众提供更具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支部引导、党员示范、互帮互助,壮大了产业规模,助推农民持续稳定增长,增强了贫困群众致富的能力和信心,使党员群众愿意靠拢党组织、贴近党组织,形成了党的组织凝聚党员、党员带头发展产业、产业凝聚带富群众的党建新格局,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三是党员先进性进一步“彰显”,发挥了模范带动作用。产业链上的党员基本上都从事着与主导产业相同或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是党员群体最为关心的中心话题,在产业链上设置党组织正是迎合了党员的愿望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关注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合作伙伴和合作平台。通过引导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真正把党员先进性体现在兴产业、助发展上。

四是党建富民效应进一步“凸现”,带动了产业长足发展。通过建立产业党组织,打破了各镇行政村的区划界限,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和产业关联的优势,使村级产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推动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加速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将群众个体经营的‘小舞台’推向共同致富的‘大天地’。全县建立各类协会组织15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1个,家庭农场135个,辐射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作者系中共白河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