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1期/乡村振兴/内容详情

生态立村 产业兴村 胜利走上振兴路

作者:谭忠才 李 雪发布时间:2019-04-28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近年来,胜利村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文化培育为灵魂,以发展产业为关键,围绕“美丽乡村、富裕胜利、文明家园”的奋斗目标,立足地域资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胆创新经营模式,有效推进了三产深度融合,释放了“生态+农业”的叠加效益,有力推动了村域经济全面发展,群众幸福感和满意指数显著提升。201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8025元,先后授予“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以及省水土保持示范园、市级林业园区等称号。

一、具体做法

一是科学规划谋布局。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美、生态环境建设美”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为基础、旅游为主导、农副加工业配套,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总体思路,定制《石泉县饶峰镇胜利特色村规划》,着力从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配套、旅游开发利用等方面,对全村进行“一核一环两轴五区多点”的全域规划布局(“一核”:综合服务核心区;“一环”:环村农林景观带;“两轴”:饶峰河、蒲溪河生态景观展示轴;“五区”:林业综合、现代农业、农耕主题、生态林业、特色林果功能区;“多点”:饶峰驿站、杨家大院、民俗大院、竹园驿站、胜利古寨等特色景观点),全方位整合境内外山、水、田、园、林、路等现有自然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实现“村园、文旅、农旅”三融合,探索走出了全村致富的新路径。

二是支部引领把方向。胜利村始终围绕抓党建促发展、带脱贫的思路,坚持“支部引领、旅游兴村”发展理念,以实施“能人兴村”战略为促推,结合现有资源和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注重民意收集,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党建引领、旅游脱贫新模式,将辖区都得利农林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神州秀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盛禾牧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共同纳入,组建子午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吸纳71户村民入社,有效聚集了人力物力。并在支部的引导下,由合作社出资改建6000余平米创业孵化基地,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生产模式,由合作社统一运营,为群众干事创业搭建平台,目前已有1家作坊、1家养殖户入驻创业园。

三是乡村旅游是路径。坚持以发展生态旅游拓宽全村致富路径,按照“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将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与旅游开发进行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合现有自然资源,开发高效农副产品种植加工项目,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经济林果、蚕桑和花卉苗木产业,建成了生态垂钓园、水上乐园、农家客栈、生态餐厅、农业生产体验园,打造了集观光、采摘、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度假村,有效实现了村园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同时,积极打造“五彩”百合农田,建成百亩百合种植基地,每亩净增收1.4-1.5万元,切实提升了农业旅游附加值。

四是“三变”改革增动力。胜利村作为“三变”改革试点村,在全县率先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组建成立了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569名村民全部纳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实现了从农民到股民的华丽转变。首先,在群众自愿、企业牵头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组织第三方开展土地、林权评估,组织群众以土地、林权等实物入股或流转、租赁等形式集中土地、林地资源,实行配股到人,享有股份权利,获得收益分红。其次,坚持联合创新发展,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以吸纳民间资金为投资主体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按照5000/股的形式入股,吸纳18户贫困户以资金互助的方式入社资金70余万元,110户农户、多家村内企业以现金或实物入股,流转耕地600余亩,林地5000余亩,集约利用,盘活了“三资”,提升了资源有效利用率,推动了资源变资产、资源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为全村致富提供了发展动力。第三,用足用活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利用省市财政下拨该村全省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2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子午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期限两年,按年分红利不低于扶持资金总额的10%注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然后由合作社按照三七比例将分红资金注入集体账户和群众个人账户,有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二、取得成效

一是旅游产业兴旺了。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强了村域经济发展活力。胜利村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以饶峰驿站为主体的特色旅游,自去年试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000余万元。尤其是今年6月2日、3日成功举办首届“百合花节”,接待游客3万余人,旅游创收350余万元。

二是增收渠道拓宽了。积极培育引进市场主体支撑村域产业发展,先后引进神州秀生态园林有限公司、盛禾牧业有限公司、弘博景观雕塑公司等企业入驻,建成苗木繁育基地、饶峰驿站观光园、生态肉牛养殖园、生态景观雕塑等产业项目,辐射带动400余人实现就业,100余名群众与3家企业签订劳务合同,按照“企业+农户”订单生产模式,实行保底价收购,30余户群众实现了家庭创业增收,稳定了增收渠道。

三是群众真正致富了。按照“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村民”的模式,以合作社吸收群众参股分红,每年分红不低于5000元,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并通过流转土地,按照600元/亩,每三年上浮30%,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成的扶贫产业园,交由贫困户直接管理,按照每亩每年500元的管护费支付给贫困户,见效后再按4:6比例分成,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全域旅游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全村产业多点开花,旅游经济的发展为附近群众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建成了22户农家乐和农家宾馆,2018年实现户均增收2.2万元。

四是生态环境变美了。通过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整体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彻底改变脏乱差面貌,实现村庄整洁规范有序。修建了1800多米的河道护堤、3处拦水坝,拓宽了游客步行观光路线,还有效保护基本农田。大力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有效落实“两长+四员”工作制,河流水质得到改善提升。全面实施村庄亮化绿化工程,村庄亮化率和绿化率达100%。

三、经验启示

一是党委统筹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由党委引领、政府主导才能正确把好乡村振兴大方向,把准把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该村自上而下建立了严密高效的组织机构,明确了措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选准产业是关键。立足村域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对村域产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以推进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选对产业发展类型,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优化产业格局,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三是生态环境是优势。胜利村立足村域实际,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深挖生态资源优势,让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独具胜利特色的稳定增收路径,增强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提升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性,让全体村民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