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2期/人才与人口/内容详情

破解村干部“人难选、选优难”

作者:王 博 石为径发布时间:2019-05-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换好届,关键在人。切实解决好“人难选、选优难”问题,是确保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的关键。在村“两委”换届中,安康市采取提早育一批、用心引一批、就地选一批、跨村任一批、果断派一批的“五个一批”办法,实现了从“人选难”到“后备足”,从“能人少”到“质量优”的转变,推动今年村“两委”换届在全省率先完成,全省推进会在安康召开,相关经验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当代陕西》、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报刊大力宣传。

  一、背景起因

  安康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区。选好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选优带头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但在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人难选、选优难”成了最为突出的难题。一方面,受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安康人才资源稀缺,扎根农村、安心基层的村一级干部尤其缺少。随着大批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人才流动频繁。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有672名村干部受到党纪党规处分,不符合村“两委”换届的人选条件,加剧了人选稀缺的现状。

  本届村“两委”任期与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目标高度契合。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担负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为下功夫破解村干部“人难选、选优难”问题,安康市超前谋划,及早入手,坚持把培养后备力量做到日常,把吸引返乡人才做为关键,把就地起用贤能做实做细,把大胆选派交流作为补充,以选“谷种”的精细和耐心,着力构建起提早育一批、用心引一批、就地选一批、跨村任一批、果断派一批的“五个一批”村干部选拔体系,新选拔7000余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极大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干部和人才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是提早育一批,蓄足后备干部。提前3年着手,深入开展“双建双培”活动,大力实施“青苗工程”,把创业能人、市场主体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把村干部培养成为市场主体带头人。截止换届前,全市已顺利储备1.2万名高素质村干部后备资源,及时解决了村“两委”换届人选不足的问题。建立农村党员和干部档案规范管理制度,全面收集个人履历材料、鉴定考核材料、职称学历材料、政审材料、表彰奖励材料、涉纪涉法材料等,定期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后备村干部的人选,并进行培养,从源头上解决村干部人难选、选优难问题。

  二是用心引一批,请回创业精英。积极“请优秀老乡、回家乡、建故乡”,把选人视野扩大到在外优秀人士群体,大力实施返乡创业“万人计划”,全面推行流动党员“八个一”管理机制,健全完善鼓励激励和服务保障等措施,着力吸引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6260名返乡创业能人、产业大户被选进村“两委”班子,从源头优化村“两委”班子人选。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把本地生源、毕业返乡的大学生选进村“两委”班子,1368名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村级组织班子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是就地选一批,起用乡贤能人。坚持以事择人、不降格以求,把“选准当干部”转变为“选准干事业”,亮明实干导向,围绕从严治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中心工作,细化“五选八不选”标准,突出“治穷”选能人,扭住“治乱”选硬人,着眼“振兴”选贤人。在村“两委”换届中,把5045名致富带头人、1015名35岁以下敢闯善为的优秀青年顺利选进村党组织班子,将1174名能打硬仗、成效突出、群众拥护的“老支书”予以留任,及时给村干部队伍注入活力,保证了农村基层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是跨村任一批,用活优秀资源。针对有些村人才相对集中而有的村一将难求的情况,引导农村基层改变“本村干部必须由本村人当”的观念,打破区域限制,对优秀后备干部,实行“统筹安排、跨村使用”,按照本人自愿、鼓励引导、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拔10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村干部,实现了优秀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是果断派一批,下沉应急人才。对一些发展任务艰巨,但一时无人可选的村,着眼于把解决眼前难题与解决长远问题的结合。从县镇机关、非领导职务、退休镇(办)领导干部中选派146名熟悉且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干部、32名转任非领导职务和47名退休镇(办)领导干部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一方面积极挑起兴村富民重任,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和培养后备力量,力争在推动发展中为任职村培养自己的干部。

  三、取得成效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五个一批”选拔体系,一大批农村能人、有知识有文化愿意扎根农村的有为青年、具有较高威望的乡土人才进入党组织视野,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丰富了农村基层干部储备。今年村“两委”换届,全市村“两委”班子新当选的“两委”成员中,35岁以下2186人、女性成员2759人、高中以上学历7965人、致富带头人6157人,分别较上届增加4.8%、5.2%、4.9%、6.4%;平均年龄45.2岁,较上届下降2.3岁,实现了“四升一降”选配目标,极大地优化了村级班子结构,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

  二是农村党组织组织力显著增强。“五个一批”村干部选拔体系,把一大批有影响力、有专业特长、能发挥致富带头作用的农村乡土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中,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切实增强了村级班子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引领能力,换届后的村“两委”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将217个社区工厂、580个现代农业园区、192个扶贫龙头企业、86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6个A级景区、1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集聚在红色党旗下,将广大群众镶嵌在绿色产业链中,让60余万贫困群众直接收益4.02亿元,使村级党组织真正成为引领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三是换届工作质量得到提升。“五个一批”选拔体系,精准解决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重任下农村基层人选难、选优难问题,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两委”换届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经验启示

  一是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头号工程”。储备丰才能选择优。能不能保证村“两委”换届真正“选优配强”,储备至关重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开放、科学的人才观,扩大后备干部的来源,把全心全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致富、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优秀人才作为重要资源,潜心培养,大胆使用,使选村“两委”班子常蓄动能、永葆活力。

  二是把以事择人作为选用村干部的重要标准。选准用好农村党员干部,关系农村事业发展,紧紧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来选人用人,把突出政治素质硬、群众威信高、能力品行好、带头致富能力强综合衡量标准,让“谁该用”变为“该用谁”,把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选出来,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

  三是把选、育、管、用相结合促进村干部作用有效发挥。选好人之后,护好用好就成为了关键环节。在大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机制的同时,做好村级班子能人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市级示范、县镇全员的培训方式组织全员培训,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行动,着力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日常绩效管理考核,制定村级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任期公开承诺、考核评议、奖惩激励制度等,逐步形成一整套全程跟踪管理的长效机制。构建定期研判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研判,建立健全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的调整制度,及时调整和撤换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担当精神不足、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党组织书记,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的处置力度,形成及时、规范、健全的村党支部书记调整淘汰制度。

  (作者单位:中共安康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