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2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抓实党建引领 聚力脱贫攻坚

作者:王 珣发布时间:2019-05-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近年来,平利始终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前沿阵地,实施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双推进、方法双精准、质量双提升,探索出以“六个好”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创佳绩、脱贫攻坚成效促进党建工作上台阶的双赢格局。

  一、主要做法

  1、三苦三真立精神,形成干群齐心好格局。大力弘扬“领导苦抓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精神,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做到“三个统揽”:一是从组织领导上统揽。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第一总指挥长、县长为总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协主席为指挥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责任指挥长,其他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的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逢会必讲脱贫攻坚,下乡必看脱贫攻坚,为全县树立了榜样和导向。三名责任指挥长日常轮流坐镇指挥部,周五集中研判,精准指挥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坚持“硬抽人、抽硬人”,从四大办和县级部门中抽调25名精干力量充实到指挥部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和业务组长,形成兵强马壮的指挥中枢。二是从夯实责任上统揽。夯实县级领导主抓、镇和部门主体、驻村工作队主战责任,细化落实县级领导“三个一”责任制,每人包联一个镇、包抓一个村、负责一项脱贫攻坚工作,抓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每月一汇总一通报;夯实镇和部门主体责任,镇党政主要领导对辖区脱贫攻坚负总责,帮扶部门负责人负连带责任,每年签订责任状;夯实驻村工作队主战责任,精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全面推行电子考勤管理,确保每周“五天四夜”吃住在村、战斗在岗。三是从干部作风上统揽。统筹省市县镇村五级帮扶力量,做到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全覆盖。县级部门一半以上、镇三分之二以上干部力量投入脱贫攻坚,以“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深里做、往精里做”的绣花功夫,用心用力用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通过领导带动干部、党员带动群众,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使“三苦三真”精神成为平利脱贫攻坚最大制胜法宝和推动全县发展最大精神财富。

  2、全面提升组织力,建强脱贫攻坚好堡垒。一是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注重拓展源头,推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和“兴产业、办企业、置家业”的“三乡三业”能人兴村模式,注重从专业大户、农村实用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重培养、交任务、压担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注重素质提升,实行县级重点、镇级全员的村干部培训机制,县上设立“扶贫大讲堂”,开办“业务培训班”,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村党组织书记到先进地区学经验、找差距、添办法。注重规范管理,实行换届前候选人资格联审、履职情况定期评估、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和坐班值班等制度,对不胜任、不合格、不尽职的及时调整,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二是狠抓支部规范建设。以“千村示范、万村达标”为统揽,细化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发布《美丽乡村党建工作规范》,制定9个方面11章52条内容,建立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标准体系,开展党支部评星定级,通过定期测评、晋位升级,不断扩大先进支部存量。每年按10%比例倒排软弱涣散村,采取县级领导包抓、派驻整顿工作组、部门结对帮扶等措施,实行“一村一策”项目化推进,持续抓整顿、全力促提升。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用三年时间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三是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线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微信”为载体打造县镇村组四级“党建+精准扶贫020”微信群,建立覆盖全县、上下互动、便捷高效的网络服务体系。线下依托县级政务大厅、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等,对应设立四级线下服务站(办、点)。通过微信建群四级分组、信息传递四级分流、问题整理四级分类、事务处理四级分办的“四级四分”法,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三个办”,即“能立即办的马上办”“要本人办的领着办”“不需要本人办的代为办”,为党员群众提供零距离、无缝隙、多样化、高效率的便民服务,做到群众线上“点菜下单”,干部线下“接单服务”,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

  3、支部联盟聚活力,找准互动双赢好抓手。 一是组织联建。帮扶单位与包联贫困村组建支部联盟,立足自身职能优势,取长补短开展联建,支部联盟每年“共上一堂党课、共过一次组织生活、共同开展一次活动、共办一批惠民实事”,通过“事务共商、服务共做、党员共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形成机关与农村“双基联动、共同提高”的双赢格局。县检察院与广兴寨村支部联建成为全县支部联盟成功范例。二是党员联户。以支部联盟为核心,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员联户工程,做到“五掌握、五到位”,即掌握党员情况、掌握家庭成员、掌握思想动态、掌握诉求愿望、掌握实际困难;宣传政策到位、收集民意到位、答复咨询到位、回应诉求到位、传递情感到位,做到“四必记”,即群众诉求内容必记、解决思路办法必记、最终解决结果必记、群众满意程度必记,实现直接联系党员群众、收集整理社情民意、及时反馈合理诉求、协调解决矛盾纠纷、切实增进干群感情。三是脱贫联战。充分发挥包帮部门资源、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优势,推行“支部联盟+合作组织(产业协会)”模式,帮助村党支部厘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瓶颈,通过将支部联盟建在脱贫产业链上、党员聚在脱贫产业上、党的活动融入脱贫各项工作中,实现扶贫任务“共抓”、脱贫难题“共商”、脱贫实绩“共考”,实现“建一个联盟、兴一项产业、活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目标。

  4、组织引领兴产业,打造共同致富好模式。一是做大做强社区工厂。突出“支部+新社区工厂+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出台《平利县新社区工厂发展十条扶持政策(试行)》,提出“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发展布局,在每个大型安置区预留厂房,引进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办社区工厂。坚持“双培有渠道、双带有措施”,吸纳政治觉悟高、带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社区工厂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加入党组织,鼓励支持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领办社区工厂,实现79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致富带头人积极领办社区工厂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把“三变改革”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抓手,盘活农村土地、支农资金和农村劳动力三大资源,坚持党支部引领,以股份合作为纽带,以产业扶贫为载体,不断完善“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按照“财政出资、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原则,2018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31.5万元,支持41个贫困村“三变”改革,对6063户贫困户按户均5000元额度进行配股,102家承接主体每年按村集体1%、贫困户6%的标准兑现分红,促进贫困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三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展“最美扶贫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把所有市场主体组织起来,建立责任落实、利益联结、考核评比、政策激励“四个强化”带贫机制,实行企业带动贫困户数量和效果与申报财政扶持项目资金、协调两权抵押贷款、安排扶贫支农再贷款、帮扶贫困户脱贫奖励“四挂钩”,全县134个社会组织、215家市场主体、5000余名爱心人士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扶技扶业、捐钱捐物、公益救助,累计投入资金2652万元,使近万名贫困人口走出生活困境,形成了政府、行业、社会三位一体扶贫合力。

  5、志智双扶强动力,激发自主脱贫好方法。一是民风积分激活力。创新设立“民风积分爱心超市”,通过“五个一”建设标准、六项管理制度、六有二十四条积分评定标准,开展民风积分评议,对排名前十的作为先进典型上“红榜”进行公示和宣传推广,对60分以下且排名后三位的上“黑榜”进行曝光,落实专人帮教转化,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开展新民风建设“八个一”活动,即每个村组建一支新时代农民宣讲队、一个民风积分爱心超市,每户悬挂一个新民风“中国结”、赠送一套脱贫政策“大礼包”,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公布一次善行义举榜,每年评选一次脱贫自强标兵、组织一台扶贫扶志文艺演出,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贫困户自立自强、苦干实干,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汇聚美丽乡村的“正能量”。二是选树典型立标杆。推行“三书一会”做法,即在当年脱贫户脱贫退出时,帮扶干部入户送达脱贫退出告知书、脱贫不脱政策承诺书、帮扶满意确认书,村上召开脱贫退出表彰大会,让达到退出标准的贫困户光荣脱贫、放心退出。培树“自强标兵”,表彰“苦干脱贫光荣户”,组建新时代农民宣传队、青年宣传队、巾帼宣传队、五老宣传队,通过“唱、讲、演”的形式,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宣讲脱贫政策、鼓舞脱贫信心,达到“表彰一批、教育一方”的效果。三是授人以渔拔“穷根”。整合全县培训项目和师资力量,采取集中教学、巡回讲学、上门送学等方式,深入开展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造血”功能。大力实施远教“八个一百”扶贫工程,利用远教资源丰富、形式灵活、成本较低的优势,全县建成11个远教区域化培训中心、建立15个远教扶贫示范广场、开办32个远教扶贫电商示范店等8个类型远教扶贫工程,通过宣传脱贫政策、发布购销信息、讲解实用技术、开展技能培训等,实现远教助力脱贫。

  6、尽锐出战上一线,健全选人用人好机制。一是选好管好“工作队”。出台《平利县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实施细则》《平利县贫困村四支队伍管理五条措施(试行)》《驻村工作队工作保障和组织管理实施细则》等,明确人员选派、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和保障措施。区分班子软弱涣散、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矛盾纠纷突出等不同类型贫困村,着眼“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统筹干部资源和贫困村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确保把最“硬”的干部用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同时按照积分量实绩、群众评优劣、问责激活力的要求,制定驻村工作队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量化细化考评标准,压实脱贫担子。二是用好考核“指挥棒”。将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责任中的考核权重增加到镇50%、部门40%,并实行“一票否决”。建立脱贫攻坚考核捆绑机制,精准建立“红黄绿”台账,实行脱贫攻坚成效与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党员干部奖惩任用、村干部80%薪酬“捆绑挂钩”,形成同奖同罚共同体。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干部年度考核优秀指标向脱贫攻坚倾斜,年度扶贫绩效考核为“优秀”的单位,年度考核提高优秀人员比例,考核结果为“一般”的单位减少优秀指标,考核结果为“较差"的单位取消优秀指标。三是树好用人“方向标”。组织开展“学亮比、争创出”、“每月之星”评选、第一书记日志展评、支部书记擂台赛等活动,每年按35%的比例评选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优秀扶贫干部,按20%的比例评选一批优秀“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大张旗鼓表彰奖励,让实干家得实惠,鼓励干部在扶贫一线建功立业。坚持在扶贫一线锤炼、识别和使用干部,出台《平利县贯彻“三项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平利县超常规推进脱贫攻坚十条措施》等,每年至少拿出15个科级领导岗位定向选拔优秀扶贫干部,2018年全县交流重用干部63人,其中脱贫攻坚一线干部43人,占比68%,极大激发了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激情。对县级领导及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扶贫绩效实行积分管理,县级领导年度积分按照“包联镇脱贫攻坚考核得分x50%+包联村脱贫攻坚考核x50%”计算,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积分按照“单位脱贫攻坚考核得分x50%+单位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x50%+重大创新考核加分-通报批评及约谈扣分”计算。对年度积分排名靠前的镇党委书记、部门主要负责人优先推荐为副县级后备干部,排名靠前的县级领导优先向市委推荐使用。四是放好问责“警戒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出台《脱贫攻坚问责追责办法》,针对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等突出问题,严肃执纪问责。2018年共对16个部门和43名干部帮扶工作不实问题进行了问责,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3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2人,对29名不胜任工作的村第一书记召回重派,对6名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了组织调整,让作风漂浮、无所作为的干部受到惩戒、让出位子,以严的作风、铁的纪律,策马扬鞭推进脱贫攻坚任务高效落实。

  二、工作成效

  一是建强了基层组织。通过“三乡三业”能人兴村、标准化建设、后进村整顿、村干部全员培训、“党建+精准扶贫O2O”、支部联盟等举措,村级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不断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大大增强。

  二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聚焦脱贫攻坚,为贫困群众作思想发动、建基础设施、抓致富产业,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对党的感情更加深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信念更加坚定,密切了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

  三是锤炼了干部队伍。全县143个单位包村,3834名干部包户,做到包村联户全覆盖。广大党员干部在具体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切身体验到了泥土之辛、稼穑之苦、百姓之难,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执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发展了县域经济。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新社区工厂、推进三变改革、动员市场主体参与等方式,贫困户的增收致富能力大大增强,贫困村的经济发展潜力不断显现,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如全县创办社区工厂83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600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五是助推了脱贫攻坚。平利连续4次在全省脱贫攻坚市际交叉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移民搬迁、产业扶贫、三变改革等“平利实践”被多家中央媒体关注报道,平利社区工厂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把平利作为“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试点县。

  三、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抓住关键少数。抓住各级党组织书记,就牵住了“牛鼻子”。平利县通过大力发扬“三苦三真”精神,对领导干部实行捆绑考核、量化积分,促使人人有责任、有压力、有动力、有干劲,形成三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工作局面,

  二是必须激发两个动力。平利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一方面调动了党员干部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的动力,另一方面,调动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动力。只有充分唤醒干部是攻坚主体、群众是脱贫主体的意识,厘清帮扶与被帮扶双方的责任,充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上下一次心、合力攻坚。

  三是必须聚焦经济发展。扶产业,就是扶根本、扶长远。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平利县始终把组织引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立足中国最美乡村资源禀赋,发展主导产业,兴办社区工厂,组织强起来,党员干起来,群众动起来,大家富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必须健全制度保障。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平利县制定了科学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考评机制,促进各级党组织自觉履行政治责任,主动激发决战决胜内生动力,从而保证脱贫攻坚常态发力、久久为功。

  (作者系中共平利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