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事关全局,产业扶贫首当其冲。安康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产业,难点在产业,瓶颈在融资。要实现持续脱贫,必须培育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和持续融资的大机制。六大特色产业是安康农业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生态产业。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是安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
一、安康产业扶贫基本思路
安康产业扶贫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要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培育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为核心,立足优势、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强化保障,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打造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组织形式灵活、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产业扶贫示范新亮点,建成全省生猪大市、渔业大市、全国富硒茶之乡、全国魔芋集散中心、陕南绿色有机核桃基地和秦巴道地中药材基地。
二、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重点,聚焦六大产业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持续聚焦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生猪。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主线,以生猪产业联盟为抓手,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富硒猪肉品牌建设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培育生猪市场体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使生猪产业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
茶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走特色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路径,强化基地建设、园区承载、品牌培育、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加快茶叶产业升级换代,推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打造茶叶全产业链,做大做强安康富硒茶产业。
魔芋。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理念,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构建产加销研一体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魔芋产业化水平,打造安康林下经济绿色朝阳产业,建设全国魔芋第一市。
核桃。以规模化栽植、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核桃产业发展体系,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使核桃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生态渔业。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强化政策引导、科技支撑、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生态的养殖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打造“安康生态富硒鱼”品牌,构建渔业生态循环、产品优质安全、经济效益明显、渔民大幅增收的渔业发展新格局。
中药材。以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壮大药源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完善药源种植、新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体系,加快中药产业标准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资源环境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振兴中药产业。
(二)做强主体,建设产业联盟
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按照一个大产业、一个大龙头、一套产业联盟体系、一个产业扶贫基金平台的思路,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民主合作、兴农富农,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发展一个。
生猪龙头企业。统筹建设规模养殖龙头企业、饲料生产龙头企业、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和市场营销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生猪产业龙头企业2个,省级生猪产业龙头企业20个。引进实力强、影响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龙头企业投资原种扩繁、畜禽屠宰、产品深加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阳晨生猪产业联盟。创新服务运作机制,加大推广覆盖力度,阳晨产业联盟入户企业达到300个,打造阳晨富硒猪肉品牌,发展“原种扩繁、饲料生产、定单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信用担保”全产业链生猪产业联盟先进模式,实现生猪产业规模扩张提质增效。
茶叶龙头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整合、股份合作、租赁出让等形式,实施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开发富硒茶饮料、茶食品及相关产品,发展茶旅游,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个,省级示范园区10个。
富硒茶产业联盟。支持龙头企业组建茶叶产业联盟,引领茶产业转型升级。筛选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平利、紫阳组建安康富硒茶产业联盟,发挥联盟在科技创新、产销对接、产品开发方面优势。
魔芋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入股合作等形式扩大规模,重点抓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魔芋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创建省级龙头企业10户。
魔芋产业联盟。以秦东魔芋、龙飞魔芋和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3家企业为核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组建魔芋产业联盟。
渔业龙头企业。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大户+农户”大水面养殖模式,扶持壮大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15个市级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园。
水产业发展联盟。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动水产养殖加工企业、水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国内外专家顾问团等组建水产业发展联盟,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
核桃龙头企业。重点引进核桃产业加工型企业,培育一批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
核桃产业联盟。组建荣氏核桃产业联盟体系,建成10个航母型荣氏核桃产业联盟示范园、50个荣氏核桃产业联盟市级示范园,构建覆盖核桃产业重点县、重点镇、重点村的荣氏核桃产业联盟建设体系,形成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全面参与、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以安康普欣中药颗粒、北医大制药、长寿医药、振兴医药等公司为依托,建设年产值过10亿的全国知名企业。提高药源质量,规范炮制工艺,做大做强中药饮片。
中药产业联盟。依托安康5家中药饮片企业,筹备组建安康中药产业联盟。制定优惠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境外资金、技术、医药集团投资合作。
(三)搭建平台,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按照一个大产业、一个大龙头、一套产业联盟体系、一个产业扶贫基金的思路,以项目为载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防范风险、注重绩效,建立六大产业扶贫投融资平台。
股权投入,聚合平台。组建安康市产业扶贫基金,建议由市政府统筹整合陕南循环发展、津陕协作、苏陕扶贫协作、省国资委“合力团”资金,由市财政局代表市政府投入用作安康市产业扶贫基金的启动组建,再吸纳社会资本、境内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做大安康产业扶贫基金,支持产业扶贫。
围绕项目,突出重点。按照“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建议由市政府成立产业扶贫基金领导小组,负责产业扶贫基金的投入管理和决策。建议由市发展投资集团作为产业扶贫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负责按照市政府确定的项目方向及金额进行投入,并具体负责产业扶贫基金的运营管理。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正式立项、资金拨付市财政后,统一将资金按照项目注入安康市产业扶贫基金,由市扶贫公司代表市政府作为基金管理人,基金以股权投入方式直接入股各项目企业,基金管理人“不截留资金、不收取管理费用、不增加企业成本”,确保资金全额用于项目建设。
投贷联动,适度杠杆。基金采取投贷联动方式运作,基金股权投入作为项目资本金。争取每年将10%的帮扶基金作为风险补偿注入母本基金,以风险补偿金为增新手段,撬动银行2至4倍信贷资金进入基金投资项目。通过基金股权投入,发挥帮扶资金引导作用,运用信贷资金适度放大5-10倍财政资金杠杆,力争每年投入10—20亿元资金支持六大特色产业发展。
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基金投入后,前三年“不分红、不回购、不干预经营”,各项目单位按照每使用10万元至15万元落实项目所在地1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扶持龙头、建立联盟。依托上规模的市场主体或集团公司,建立六大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实现市场主体、融资主体、投资主体的有机统一,推动六大产业联盟建立,实现六大产业市场有航母、县有龙头、村镇有企业的联盟体系。
(四)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品质
支持优势龙头企业、特色产品企业、专精特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等。
生态富硒猪肉品牌。充分利用安康富硒资源,加快生猪无公害猪肉、有机猪肉和国家省级知名品牌的申报认证工作,打造安康生态富硒猪肉品牌。
富硒茶叶品牌。依托富中国富硒研究院和富硒研发中心,实施茶叶品牌整合工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监管,打造安康富硒茶全国知名品牌。
富硒魔芋品牌。按照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的思路,加快制定魔芋生产加工等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打造生态富硒魔芋城市名牌。
“安康鱼”品牌。政府推动、企业为主、重点培育、市场导向,加快生态富硒鱼富硒标准认定,支持渔业协会开展“安康花鲢”地理标识认证,培育“生态富硒鱼”水产品牌。
绿色有机富硒核桃产品。开展安康富硒核桃原产地、产品质量、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QS、ISO认证,培育安康富硒核桃品牌,申报著名商标。
道地中药品牌。加快中药研发,培育知名品牌。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联合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新药研制,建立新药研发体系,打造绞股蓝、黄姜、葛根、杜仲大品种大品牌。
(五)创新机制,强化产业帮扶
围绕六大产业,着力强化基地建设、园区承载、企业培育、品牌提升、产业融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平台升级提档,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人才体系、政策体系,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产业帮扶机制。建议市上成立六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产业发展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短板,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重大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实行点对点精准帮扶,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出现困难问题,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六大产业良种资源共享平台、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生态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控、土壤生态修复等领域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
质量保障体系。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评价、质量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检验检测及认证。
人才帮扶体系。积极探索柔性引智方式,促进人才、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采用聘请咨询、讲学、技术合作、兼职、短期聘用、承担项目与课题研究等灵活方式引智。以产业为纽带开展“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绩效考评体系。将六大产业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有关单位的绩效考评,建立产业发展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将产业发展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