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美国在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以及孵化培育高科技企业、推动“双创”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今年2月17日至3月8日,我随省科技厅团赴美国参加了“陕西省高新区国际化创新人才”学习培训。本次培训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乔治梅森大学,就美国硅谷创新创业历程及创投资金案例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孵化器管理与技术成果转化、美国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美国政府的创新政策以及对美国科技产业的影响、美国在经济园产业聚集区建设管理和引导方面成功经验等内容进行了较系统的专题学习;到美国旧金山市政府、圣何塞市政厅、威廉王子郡经济发展部等3家政府机构进行座谈交流,深入了解美国各地区创新发展战略和促进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参观访问了founders space、赛伯乐、瀚海、费尔法克斯创新中心等孵化器、加速器,学习借鉴企业孵化、基金管理和风险投资等成功经验;实地考察了谷歌、脸书、领英、苹果、英特尔等知名企业,深度交流企业创新发展历程、技术创新路径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一、美国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经验
(一)高科技人才是关键。这次学习考察的重点是举世闻名的高科技园区——美国硅谷。硅谷孵育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每年的生产总值超过2.7万亿美元,形成堪比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非凡业绩。培训的教授、专家,也经常提及硅谷、斯坦福、旧金山湾区的传奇,同时还告诉我们,硅谷成功不可复制,就连美国东部几个有基础的园区都没复制成功。硅谷如此神奇,奥妙在哪?两周考察学习后真切感受到,美国硅谷的成功,有运气的成分,更是科技、人才、资本、政策、环境等优势叠加之杰作,尤其是尖端技术、高科技人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硅谷有诺贝尔奖获奖者55个人(其中斯坦福大学28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7个),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聚集了美国以及世界各地高科技人才30多万人。仅硅谷所在地加利福利亚州就有33所大学,有斯坦福、伯克利等知名高校,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资源十分丰富,致使硅谷尖端技术、高科技人才至少目前无人能比。美国政府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构以及合作创办高新企业,同时政府提供风险资本、低息贷款等保障,在这个体系下,有效的激活了科研以及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也可以说,产学研用密切结合,是硅谷成功的制胜法宝。
(二)中小企业培育是核心。硅谷目前拥有超过4万家企业,虽然超级跨国公司、世界500强聚集,但其中绝大对数依然是中小企业,也不乏HP、AMD、NVIDIA(英伟达)等大批优秀的中小型创业企业,硅谷已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小而专”特色与集群化配套发展之路。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也是超出想象。美国有《小企业法》等相关法律以及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小企业管理局扶助小企业发展。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在帮助小企业解决困难和需求的同时,还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得“公平份额”(政府在各种采购中给予小企业不少于23%的份额)。除了美国中小企业局这样的专门机构外,不少联邦政府部门也都有各自的小企业扶持项目。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扶持小企业力量也不可忽视。例如全美独立企业联盟与戴尔公司共同举办一年一度的“小企业优胜奖”,鼓励小企业创新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考察的华盛顿威廉王子郡,去年有16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支持小企业发展。
(三)多元化资本投入是“引擎”。在美国,创业公司的未来除了上市就是被其他公司收购,因此在创业初期就十分重视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和知识产权,这也非常有利于资本进入。苹果公司1976年由乔布斯在其养父车库里创办,1980年即IPO上市,创造了美国公司从设立到IPO上市最短的时间纪录,也充分说明美国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度认可。由于美国有多层次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债券市场等对创新创业的支持非常大,民间投资也十分活跃,投资的效率也很高。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从天使投资到并购投资,从股权投资到资产投资,他们无处不在,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常常本身就是企业家。据授课老师介绍,债券市场硅谷就有45万亿美金(全美有250万亿美金)、股票市场硅谷有20万亿美金、风险基金硅谷有6千亿美金左右、私募基金6万亿美金左右。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市场也为硅谷公司上市大开方便之门。政府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调整研发投入结构和产品,比如美国国防部是创新创业的最大买家,构筑了美国军民融合发展。政府的作用除了直接增加投资外,也包括建立其它投资渠道和对其它渠道投资的刺激。此外,各州政府也为高技术产品开发提供经费补贴。
(四)孵化器等服务平台是“双翼”。“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学习硅谷孵化器、加速器等运行经验,也是这次培训学习的重点。考察得知,硅谷企业发展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十分完善,主要有人力资源服务、技术转移服务、会计、税务、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在硅谷的产业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整合角色,促进了各创新要素的整合。其中,硅谷有数不清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他们以企业技术培训为纽带,链接人才、资本等服务,催化技术、催生企业、帮助成长。硅谷孵化器、加速器有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个人等不同主体或混合建立,有来自世界各国企业、人员和资本的参与。我们这次参观的founders space、赛伯乐、瀚海、费尔法克斯创新中心等孵化器(加速器)都具有不同的代表性。Founders Space成立于美国硅谷,致力于帮助优秀的创业者使之发展壮大、获得投资、走向国际,是《福布斯》杂志排名第一的创业孵化器,在22个国家拥有超过50个合作伙伴,业务拓展遍及全球,拥有强大的国际性人才、科研、市场等资源优势,是全球领先的国际创业社区,已在我国上海、北京、深圳、武汉、杭州等城市落户。瀚海孵化器不愧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先锋者,在硅谷、洛杉矶等地都兼有瀚海科技园,已成为国际科技园区建设的领航者,瀚海已把用孵化器平台,做成了人才培养的平台、高科技与企业转化嫁接的平台、国际新技术与国内对接的平台等。我们培训所在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大学都有OTT(技术转移办公室),专门负责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技术转移,孵化企业、壮大企业。
(五)政策和环境是重要支撑。美国硅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是“高科技之州”,对创新创业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明确的支持政策。我们在硅谷培训考察,经常能听到“智财保护”等介绍,能感受到美国知识产权等保障力度。一位教授告诉我们,美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同时美国企业文化也鄙视窃取别人科研成果。美国政府以及各州都有从税收到补贴到投融资多方面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这对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创业创新环境”也是我们此次培训感受颇深的一个话题。硅谷的成功,是许多要素的叠加,同时也得益于加州湾区浓厚的创业氛围和美丽的海湾环境。在硅谷,周末经常有“周末创业创新沙龙”,向扎克伯格这样的亿万富翁们也经常“开着通用牌的老旧汽车、穿着牛仔裤”,和大家一起“吃披萨、喝可乐”,有可能就在那个下午碰出了火花、产生了奇迹。旧金山湾区美丽的环境,也帮助企业吸引、留住了人才。一位教授告诉我们,美国中部一个企业为留住一位核心技术人才,专门针对他的问题在西部海岸建了研发中心。
简言之,在硅谷“创新铁三角”要素,即丰富的人力资源、活跃的风险投资以及浓厚的创业氛围叠加得到了唯美诠释。
二、体会和启示
(一)学习硅谷企业家精神。此次培训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硅谷企业家精神,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一是冒险和容忍失败精神。“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要想这个人失败了会怎么样、不要想他成功了会怎样”。甘冒风险、承担风险和容忍失败,似乎是硅谷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在硅谷的创业者看来,所有的创业者都有失败的经历,乔布斯都是如此,其他人也没有掩饰的必要。二是竞争精神。“我们都是放在一个鱼缸里的红鲱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最后只剩一条”。“红鲱鱼”的危机意识,让他们时刻都以淘汰竞争者和自我淘汰为目标。想不被竞争者淘汰就必须淘汰对手,从来没有胜利的王座,只有不断的创新和蜕变。三是创业创新精神。硅谷企业从“思想火花(创业想法)--找潜在客户(调查问卷)--产品试产--市场检验--产品修改直到用户满意”,一般需5年左右时间。苹果公司是个奇迹,四年产品上市(1976年车库创办、1980年上市)。我们在伯克利大学上课时,几乎每一位授课老师介绍自己,排在第一的“我是一个风险投资人”“我于某年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公司”“我在指导学生创业”等等。硅谷人以创新创业为荣,以风险投资为荣。还有就是“宁当鸡头,不当风尾”。四是包容精神。硅谷企业不分国别、人种,“不管你的背景,只看你的产品”。
(二)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012年以来,国内各地加快了在美国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的步伐,中关村、张江、杭州、深圳等地在硅谷均建立了数千平方米的孵化器,浙江大学创新研究院在海外设立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武汉、成都、重庆等地每年都在硅谷、休斯顿举行招商引才活动,在当地都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要推进“安康富硒茶”等生态富硒产品走出去,实现安康富硒产业建设“国际健康城”的规划目标,必须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建设国际化技术交流平台,加强同硅谷等全球创新高地战略合作,引进国际机构组织,积极争取承办重大国际活动,促进国际要素资源集聚,提高链接全球创新网络能力。要积极支持安康科技企业走出去,建设海外研发平台,链接全球顶尖创新资源。
(三)加大高科技人才引进。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这也许是所谓“硅谷不可复制”之主要原因。培训考察中我们看到,一些知名企业为了在斯坦福、伯克利等一流高校抢夺科技资源,给这些高校赞助、捐楼,有的甚至捐助让知名高校给自己企业量身打造设置专业培养人才等。我们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与发达地区园区本质差距可能也在于此。我们要切实落实已出台的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再进一步制定更能吸引人才或柔性引进人才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安康富硒等特色产业,促进技术合作、人才交流,邀请国内、国际专家学者或企业家访问讲学、举办高峰论坛等,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队伍,推动园区整体水平提升。
(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在美国,大学是科技创新的摇篮。硅谷的发展也是因斯坦福大学校办园区而起。我们培训到访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都有OTT(技术转移办公室),专门负责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技术转移,在科技成果产权和利益分配方面,都有清晰的产权关系和分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我们应该研究学习美国这种十分紧密的产学研用机制,务实推进安康院(校)地合作。同时,要加快建设已落户安康的“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食品开发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策划包装设计项目,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切实推进科研成果与产业、与企业密切对接,促进新品牌、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先进、实用集成技术在安康试点示范,促进相关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康落地,带动安康生态富硒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升级。
(五)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体系。我们在美培训多位教授、专家提到,“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用晶体管的产业化引爆了电子产业革命,从全美招募了摩尔、诺伊斯、克莱顿、赫尔尼等“叛逆八人帮”,触发了形成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创业连锁反应,他们相继创办了英特尔、Anelc、英伟达、联碳电子、Intersil等公司,创造了现在的电子产业巨头,也成就了硅谷的电子产业霸主地位。目前,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硅谷聚集了一大批全球一流人才、尖端技术、优质资本、先进工艺等创新创业要素,又助推产业更好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也成为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近一个世纪以来,硅谷,一直在被模仿但却从未被超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自我淘汰以及不断创造出新产品。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公司,采用的研发模式基本都是“公布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计划一代”,以确保尖端科技和市场牢牢掌握在手中。比如,如果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很难想象英特尔公司的芯片能够一直独霸全世界计算机市场。因此,只有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核心零部件供给,才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得优势。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今年两会首次提出“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我们必须通过增强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掌握一批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才能确保我们的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追赶超越”、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省目标。
(六)擦亮安康“中国硒谷”品牌。我们在美培训看到,美国生物医药保健品市场很热,几乎稍大点超市均有保健品专柜。同时,我们考察中也了解到,美国风投资本目前最为关注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我对接了美国几个公司负责人,我给他们介绍了安康“天然富硒、生态有机、药食两用药材”资源,他们十分感兴趣,认为这是未来“天然保健食品或天然准保健品食材基地”。日前,美国农业部植物/土壤科学家、国际硒研究学会主席Gary Banuelos教授,专程来安康考察富硒资源和富硒产业,Gary Banuelos教授长期从事硒与土壤、硒与植物等方面研究,是国际硒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当他看到紫阳蒿坪、双安等地的天然富硒资后赞叹不已:“我非常希望与你们在这片硒的天堂展开合作,帮助你们利用天然富硒资源发展可持续的富硒产业”。综合培训所见所闻以及Gary Banuelos教授在安交流等判断:富硒功能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安康富硒产业大有可为。我们一定要抓住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机遇,充分发挥“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两个富硒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作用,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安康富硒产品标准化;加强企业培育,建设安康千亿富硒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安康硒产品“硒”有所值;加强产业融合,打造安康“国际健康城”。
(作者系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副主任、农业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级农艺师 )
(责任编辑:徐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