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3期/产业发展/内容详情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下的安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作者:□ 唐 晓发布时间:2019-08-02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形式,在提高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安康如何在复杂的市情下,保持经济高速增长,推动社会加快发展,一直是我市着力追求的方向。笔者经过深刻思考,提出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来构建符合安康市情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从而推动安康推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安康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

  坚持产业为核心。产业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和城市发展的基础。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要以发展和壮大安康区域主导和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相结合,强化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推进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催生一批新产业和企业群。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通过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我市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体系。

  二、建立与安康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集群培育模式

  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产业集群培育模式方面有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安康市产业集群培育模式的选择,不仅需要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安康市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安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把做优做强生态产业放在首位,着力在资源集约、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加快构建以园区承载为支撑、特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产业体系。下面,将通过分析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等四条产业链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培育途径,力争在安康市形成四大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一)富硒食品

  发展现状:安康是中国最大天然富硒区,硒资源赋存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富硒产业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2018年,安康市富硒食品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为30.5%,为六大支柱产业之首。

  存在问题:一是富硒企业需要提质增效。安康市的富硒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参与产业链供应、服务、研发、企划和投资环节较少;二是富硒产业系提亟待完善。富硒产业开发的技术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富硒品牌,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龙头企业与知名产品需加强培育。

  培育目标:推动富硒农产品科技创新,做精优质特色富硒食品深加工产业链。到2022年,基本构建超以安康生态富研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以五大特色产业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培育、管理保护体来。打造I个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5个特色产业产公用品牌20个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50个陕西名牌,10个陕西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及?100个安展市名优特色产品品牌。

  培育途径:依托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和富硒研发中心,以现代农业园区,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和汉滨、汉阴、紫阳、平利等县区产业园区,各电商平台为载体,推动富硒产业向科技创新、精深加工、三产融合方向发展,打造茶叶、魔芋、肉食加工、核桃等千亿级富硒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二)新型材料

  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我市新型材料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2018年我市新型材料产值558.13亿元,增速15.1%,成为引领安康循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存在问题:一是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企业总体规模依然较小,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不足,产业集聚发展能力较弱,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产业链条短。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大部分产品处于中低档次,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三是产业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新材料研发人才稀缺,科研力量薄弱。

  培育目标:以七大新型材料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材料产业链。到2022年,安康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成长型企业,力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33%以上,打造具有陕南影响力的产业特色鲜明、发展环境优良、产业链条及配套完善、综合竞争力较强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培育途径: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着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种、关键工艺技术与专用装备,延伸拓展产业链,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依托安康高新区金属合金新材料、旬阳硅镁锌新材料、汉滨化工新材料、平利重晶石非金属新材料、石泉石墨新材料、汉阴新型陶瓷、紫阳新型环保建材七大新型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

  (三)装备制造

  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水利水电设备、电梯设备、农业机械、球墨铸件等多个品种。2018年底,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98.5亿元,成为全市第三大支柱产业。

  存在问题:一是装备制造业起步晚;二是存在总体规模小、无成套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弱;三是缺乏大项目和自主品牌、协作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培育目标:依托产业基础和能源优势,振兴装备制造产业链。到2022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12%以上,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培育产值过20亿元企业2户,过10亿元6户,过5亿元10户;创建1-2个省级以上产业技术中心。

  培育途径:贯彻《<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以“五大工程”为抓手,依托奥邦锻造、通用机械、宝通专用车、南水汽配、普瑞达电梯等现有装备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专用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机电制造、特种设备制造等,突出特色、提升品质、扩大规模、做强配套,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精密机械制造、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智能印刷包装设备以及输配电等新能源装备等,带动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建设省内装备制造强市。

  (四)生态旅游

  发展现状:秦巴汉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安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已查明景区32处,景点7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森林公园多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现已开发的景区景点29处。2018年,我市全年接待游客4578万人次,同比增长20.8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3.81亿元,同比增长28.57%。

  存在问题:一是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偏低。目前景点人气和陕西省其他地市的一些知名旅游目的地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了安康依然只能吸引一些省内的游客,很难吸引到外地(尤其是外省)的游客来游玩;二是旅游项目非常分散。基本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旅游产业链,很多外地游客“上午游、下午走”的一日游模式没有改变;三是旅游项目过于简单。可供游玩的旅游项目选择太少,“复合型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

  培育目标: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做强生态旅游产业链。进一步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推动旅游业全域发展、全面提升,建设陕南地区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强市和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培育途径:以“秦巴明珠,生态安康”为形象品牌,加快“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区建设,着力构建重点打造汉水风情休闲游、巴山生态度假游、秦岭山地森林游、田园风光乡村游、山水园林城市游五大特色旅游板块。

  三、培育产业集群的措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引领。根据产业发展“组合拳”思路,按照规划先行原则,精心编制产业链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年度计划,确定产业发展目标、思路、任务,明晰产业布局园区,绘制产业链发展路线图、任务书,找准强链、补链、延链环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二)形成合力协同推进。要把培育发展产业链作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地方实际和部门职责,细化产业发展和技术攻关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延伸发展途径,强化改革意识,创新工作方法,上下一盘棋,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产业链培育发展,推动我市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三)突出项目带动。按照“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思路,各产业链发展规划要以项目为基础,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和发布产业链重点项目。重点支持以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方式延长产业链和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项目。特别对引进的世界、国内500强企业和省内国有大型企业投资的产业类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加强产业链重点项目的要素保障,优先办理项目建设各项手续,财政专项资金对符合发展方向和政策条件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产业链项目争取国家、省重大专项。

  (四)提升园区配套功能。推动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各县域间优势互补、错位协同的发展格局。依托县域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完善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吃、住、娱等生活设施建设,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加快建设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培训辅导、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支撑承载能力和产业配套水平。

  (五)培育壮大企业群体。重点支持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和园区集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引领作用,培育壮大上下游企业群体,形成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和培育平台型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航空及冷链物流、服务外包、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平台型企业扩大应用市场,快速做大产业规模。

  (六)强化财政金融扶持。积极争取中省预算内专项资金、技术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陕南循环发展等财政资金支持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支持重点产业关键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对以企业为主体的培训基地建设、专业人才委培给予财政补贴。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基金,创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鼓励集群争创品牌晋档升级,完善配套设施保障要素,发挥中介组织专业化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切实提升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支持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和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金融租赁、绿色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对引进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业态模式新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突出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引导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协作水平。

  (作者单位:安康市发改委)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