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3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选准产业是脱贫增收的关键

作者:□ 陈 君发布时间:2019-08-02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近年来,岚皋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把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来抓,全县上下按照“定路子、强产业,定机制、强园区,定龙头、强企业,定奖补、强基础,定目标、强增收”产业脱贫思路,创新实践产业脱贫“135”模式,形成了系统成熟的产业脱贫的路子,实现了每个贫困村培育1个以上的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2个增收项目、当年脱贫贫困人口人均产业增收达到800元。

  一、基本情况

  全县突出富硒食品和生态优势,巩固魔芋、茶叶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猕猴桃、中药材等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魔芋、茶叶等特色产业为重点,以畜牧、富硒粮油、蔬菜、特色林果等常规产业为补充,以猕猴桃、中药材、葛根、黄花、瓜蒌等新兴产业为亮点的产业格局。2018年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县全年新发展魔芋1.3万亩;新建标准化茶园1000亩;标准化种植葛根3000亩,瓜蒌1500亩,黄花2000亩;生猪存栏20.91万头、出栏11.66万头,肉类总产1.13万吨;新建核桃2000亩,提质改造5000亩;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2.3万亩、猕猴桃4000亩、花椒7000亩,林下养蜂4万桶。全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4483户12021人,占全县产业脱贫总人口的64%,其中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2198户5894人、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285户6127人,实现产业脱贫贫困户人均增收480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脱贫有抓大放小的现象。产业脱贫的应有之义就是充分结合地缘优势催生的增收渠道,结合我县实际,基本可以概括为种养业和旅游服务业。畜禽养殖、特色农产品种植等传统产业必须坚持,但不能简单的强调规模效益。而一些镇、一些村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主观性强推产业发展。

  (二)脱贫产业有猴子掰包谷的现象。追求产业效益最大化是经营思维的本能,产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能够坚守下来的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地缘属性,在种养业和服务业方面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产条件、人员素质、生产水平等因素,导致产业发展质量水平、产品品质出现较大差距。在产业引导和帮扶中,由于脱离贫困户个体的长期实践和生产习惯,忽略自然禀赋,不能因地制宜,盲目主观以脱贫的名义更新产业,其结果导致出现猴子掰包谷现象。

  (三)产业脱贫有“一刀切”的现象。用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大水漫灌”而非“滴灌”,一些镇村只图简单,将专项扶贫资金注入到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实体经济组织,试图走出一条穷人跟着富人走的路子,而一些有能力的贫困群众却在产业脱贫帮扶中被边缘化。即使产业发展起来了,也仅仅只解决了智力水平较差的部分贫困户资本利用的问题,但区域内贫困户收入将形成制式化格局,“百鸟儿齐飞翔”的结果就是一批可塑可造的有潜力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被忽视,贫困户自我造血的能力被浪费。

  (四)产业脱贫有技术跟进不到位的现象。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县上的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极不适应,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老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弱,这与产业脱贫要有技术支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就拿孟石岭镇历经几年发展的万亩核桃来说,镇村两级耗资千余万元打造的经济林果园,其结果是“夏有绿,秋无果”,有病无处就医的现象让人痛心。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技术跟进手段落后。

  (五)产业脱贫有只顾发展不管增收的现象。我县深度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有50%以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无持续稳定的增收项目。在调研座谈中,孟石岭镇丰坪村支部书记曹永东提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村先后发展过魔芋,中药材,瓦板岩等项目,九十年代以来,尝试过核桃、烟叶、桑蚕、药材、畜禽养殖等不下于10多个产业项目,但截至目前仅魔芋产业存留下来了。然而,实施差别化产业脱贫帮扶中,只要是产业,只要贫困户想发展,只要年底能填报产值,而将增收这个关键至于脑后,盲目且不精准的产业选择,其风险性不仅是导致产业脱贫户丧失信心,而极有可能导致产业致贫。

  三、几点建议

  (一)脱贫产业项目应该精准选择。脱贫产业项目选得准不准,是检验产业脱贫成效的关键之一,贫困户的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要害在交换。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贫困户现状,无法使用产业脱贫的“统一处方”。回想起1983年安康地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提出“多种经营”理念,这是解决当时农村温饱和发家致富的制胜法宝,今天看来这个路子依然管用。鱼塘不论大小只养一种鱼,基本上是没有效益的,也有悖科学养殖的规程。我们培植有主导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目的就是带动和引领。我县已经有了魔芋,瓜蒌,葛根,黄花,养殖,旅游服务等几个成熟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了穷人跟着富人走、富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新格局。但是,一旦市场调整和“洗牌”,期冀持续稳定的收于来源坍塌,贫困户的脱贫产业何去何从?因此,鸡蛋就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镇村两级在引导产业脱贫过程中应当坚持“一主多辅,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引导发展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植根于本县实际、因地制宜引导发展劳动力成本低的林果经济,对有机蔬菜、无公害养殖、道地药材等,实行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既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同时,我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山大人稀,居住分散,产业脱贫首要解决的就是因户因人因地落实脱贫产业。在脱贫产业项目的选择上,帮扶干部要认真甄别贫困对象的综合条件,按照智力,技能较差,一般,较好来划分,让产业脱贫方向明确。把智力,技能较差贫困户引导成为精耕细作的劳动者和生产者,依托订单,让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来带动贫困户大胆生产、标准化生产、放心生产,让他们做“三变改革的受益者“;把智力,技能较好的贫困户引导成为有自我造血能力的脱贫典范,锤炼好贫困户的“内功”,让产业脱贫路上多产并存,产业品类百花齐放。

  (二)产业脱贫应该跟进技术服务。产业脱贫如果离开了科技服务就会风雨飘摇,依托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最怕的也是出力还亏本。农林科技部门要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推广机制。逐步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农民技术员,生产一线农民四级推广服务组织。结合岚皋实际对发展的葛根,瓜蒌,黄花等新近产业要介入技术扶持,把一批熟悉当地情况,熟悉基本的生产技术的科研人员派驻在经营主体中,专职从事技术脱贫;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企业要建立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联合机制;加快种植、生态养殖标准制定,提升贫困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对猪、鸡、牛、羊等畜禽养殖和茶叶、核桃、魔芋、猕猴桃、瓜蒌,葛根,黄花,蚕桑等种植项目分品种、分项目及时编发简明技术规程明白纸,并加强对贫困户和包帮干部的技术培训指导。高度重视畜禽防疫,组织动员县、镇、村畜禽防疫力量全面抓好畜禽防疫工作,积极引导产业大户、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同时,本级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的专项经费,落实由市场监管部门和农林科技部门负责搭建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积极组织申请QS认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重点抓好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猕猴桃,富硒葛根,富硒瓜蒌,富硒黄花等地方特色品牌的认证;全县争取三年内新创建20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

  (三)产业脱贫应该尊重主体意愿。产业脱贫要尊重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实际,产业规划尽量选择贫困户具有经验技术基础的项目,贫困户脱贫产业要充分考虑其自身能力基础,规模不宜过大,千万不要“一刀切。“坚持差别化产业脱贫帮扶措施,尊重主体首创意识,合理规避产业风险。

  (四)脱贫产业应该嫁接信息技术。要借用好社会扶贫网络平台,各镇村要利用电商到村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平台,将电商扶贫概念灌入村民脑中,积极组织参加经贸局定期开办的电商免费培训,建立贫困户发展产业产品信息收集监测发布平台,为产品销售提供准确信息服务,增强电商脱贫技能。

  (五)产业脱贫应该不看大小,看收入。脱贫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如孟石岭镇丰坪村贫困户叶某通过发展种植玉米、洋芋、魔芋及养殖生猪、柴鸡等种养产业,虽规模不大,但综合收入较强,脱贫成效明显。看似这些小而杂的传统产业,根据自身实际力所能及发展的小产业,却实现了大收入。因此,产业脱贫不能一味讲求主导,不能一味论规模,要做的不论项目看市场,不论大小看收入。

  (六)产业脱贫应该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产业脱贫的“统”“分”关系需要机制规范,所谓“统”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增收;所谓“分”就是各贫困户分散自主经营脱贫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我县已经创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扶贫模式,如:振鸿畜牧“养殖分红模式”、众达农业“订单收购式”、宏大猕猴桃“土地流转式”等脱贫带动模式。但是,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自身实力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证。县金融办要出台产业脱贫政策资金管理办法,就是要将有志于参与扶贫的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由金融机构特设脱贫专户,贫困户的申贷资金打入该账户后予以50%的冻结,待贫困户的种养成果销售后,最后经乡镇、村组评估签字后予以解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资金管理链。同时,还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财政、审计及相关“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评估小组,监管合同的签订,利益的分配,对参与精准扶贫的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扶贫效益评估,建黑红名单,利用电视、报纸、短信及金融授信名录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确保一大批诚信经营、带动能力强的经济组织脱颖而出。在贫困户投资经营风险保险机制方面,要完善合作经营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保费补贴的形式为贫困户购买相应的风险保险;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赔偿基金,应对突发性、不可预知或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并逐步把脱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加强对脱贫产业风险的系统防范。

  (作者单位:岚皋县政协)

  (责任编辑: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