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实施聚才创业“四大工程”,鼓励和吸纳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返乡人才回乡创业,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现实意义
(一)返乡创业人才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力军。返乡人才大多在外当过兵、打过工、读过书,接触过先进的经营理念,积累了一定的致富经验和经济基础,不少还拥有一技之长,有能力改变家乡面貌。同时,他们有一定的人脉关系,能更快更好地找准致富门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吸纳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家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二)返乡创业人才是解决人才匮乏的关键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三农”工作队伍人员不足、视野不宽、素质偏低、本领缺乏等问题比较突出,与农村农业现代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靠他们要振兴乡村、实现脱贫难度倍增。只有激发返乡人才创业热情,推动更多人才回乡创业,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力量,强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作用。
(三)返乡创业人才是改变发展方式的助推器。返乡人才回乡创业,不仅盘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而且投入创业资金,有效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建立的扶贫工厂、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创业项目,促进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冲击改变着旧有的生产模式,加速了新型农业和农村的变革。
二、主要做法
(一)着力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业人才工程的意见》《白河县实施聚才创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办法》《全民创业促就业扶持办法》等文件,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用于人才创业扶持,精心编制全县创业项目库并适时推介,吸引2000余名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返乡创业,形成了“人才回乡、信息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良好局面。二是择优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制定《白河县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办法》,通过招录、招聘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25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陕西永春生态科技公司设立专家工作站,提供创业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三是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整合教育、农林科技、扶贫、人社等培训资源,先后免费开展畜牧养殖、餐饮服务、电子商务、足疗技师、建筑工匠等技能人才3000余名。
(二)搭建平台带动群众致富。一是大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鼓励支持130余名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和村干部创办领办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市场经营主体150余家,实现74个贫困村都有党员致富带头人。着力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目前,已从优秀的市场主体带头人中选拔村干部24名。二是深入实施“五百脱贫工程”。以党建+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七种新型市场主体为抓手,采取引、建、培、聚等途径,深入实施以百村百个现代农业园区、百个专业合作社、百个山林经济示范点、百名技术人才、百个电子商务为重点的“五百脱贫工程”。目前建立木瓜、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21万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户,建成35个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实施人才助推脱贫攻坚计划。制定《白河县脱贫攻坚人才支持实施计划》,全县每个单位至少包联1个村,每名干部包扶6-9户,实现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全覆盖,加强人才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持保障。
(三)健全机制助推人才创业。一是健全奖补机制。全面落实创业奖补扶持政策,两年兑现奖补资金100余万元,扶持创办小微企业630户,为创业人才兴办的69家企业和经营户提供低租金、低收费或零收费及“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高了创业成功率。二是健全帮带机制。全面推行“支部+人才+实体+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订单销售等方式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支部引领、企业担责、贫困户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定期召开市场主体带头人座谈会,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成效
(一)增添了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全县工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达到8246户,全县4万多户平均每5户就有1户创业主体,兴办各类小微企业600余家,全县工商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70%都是返乡能人创办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2012年至2015年连续四年工业增长速度位列前十名,2015、2016、2017年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二)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随着一批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农民就近转移就业。过去“候鸟式”流动的劳动力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不用再背井离乡,而且实现了就业增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有效缓解了过去因精壮劳力外出所带来的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土地撂荒等社会问题,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提升了村级治理水平。大力开展“双培双带”活动,把党员能人和村组干部培养成抓经济、抓发展的先锋。两年来,从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中选拔村干部24名,将232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库,鼓励支持130名有致富带头能力的党员和村干部创办市场经营主体,不仅改变了村班子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思想保守状况,也通过人才返乡创业,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缓解“无钱办事”的难题。
(四)推进了“四化”协调同步。坚持把返乡创业与移民搬迁紧密结合起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将创业基地、工商企业、农业园区规划布局在城镇社区周边,探索出“农户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村民就地变工人”的农村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住在山下,就业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就业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就业增收在工厂”的发展格局,加速了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重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
四、存在问题
(一)融资渠道较窄。虽然我县近年在企业融资方面作出了许多努力,但是部分创业人员反映,没有抵押物无法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钱创业又有种种顾虑。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手续复杂、担保条件太多,而社会融资的高额利息又会增加创业人员的负担。
(二)创业环境不优。一是缺乏部门扶持。有些镇和部门在对返乡人员回乡创业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创业前邀请、引进,而在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缺少关注与帮扶。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土地条件差,缺乏建设用地,且交通不便,原材料和成品流通成本高,增加了创业成本。
(三)企业用工受限。调研中,60%以上返乡创业人员反映,缺少擅长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特别是缺少普通和熟练技工,这在劳动密集型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员工各项福利待遇不高,致使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不大,员工流失率高,人员流动性大。
(四)服务指导不足。返乡创业人员普遍反映,技术培训是最急需的支持。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在返乡创业人员中,大多是初、高中文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少,大多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营销观念落后。目前根据创业需求,提供相应的指导服务是最大的短板,创业人员只凭借个人经验打拼,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特别是由于创业技术经验不够,导致创业项目前功尽弃。
五、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扶持,引领创业。一是制定专题规划,细化工作任务,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切实专项推进返乡创业工作。二是建立返乡创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县创业就业服务局设立返乡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人才创业困难解决会商机制,对人才创业各项疑惑和困难,由服务中心登记梳理后,按程序转交对口部门限时解决并跟踪督促。对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事项,启动相关职能部门会商机制,及时解决人才创业发展难题。三是分级建立在外创业人才信息库,经常组织召开座谈会,积极推介发展项目,用真情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建立柔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紧缺人才,积极开辟引才创业绿色通道。
(二)拓宽融资渠道,扶持创业。一是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适当扩大小额信贷适用范围。把返乡创业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可根据企业规模、市场前景,适当放宽放贷条件,增加授信额度。协调金融机构降低货款门槛、简化货款程序,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二是设立创业担保基金,每年由县级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由财政部门管理,经贸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民企配合工作,鼓励创业成功人士自愿加入创业基金,扶持返乡人才创业发展。三是认真贯彻《关于实施创业人才工程的意见》《全民创业促就业扶持办法》《白河县聚才创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办法》,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首次创业,积极鼓励二次创业,全力支持引才创业。
(三)健全保障机制,助推创业。一是大力实施“千人回乡创业”计划,深化“双培双带”活动,以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全民创业,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二是加大培训力度,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用好省市各类培训平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等培训。充分发挥创业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每年举办1-2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题培训班,组织30名左右的“四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包抓企业、联系人才工作制度,协调解决创业人才在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的难题。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考核,促进各部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抓好落实。持续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整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餐饮、足疗、建筑等技能培训,切实在全县形成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村组干部带头创业、本地人才就地创业的良好格局。
(四)优化投资环境,共促创业。一是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效能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上有所改进,积极倡导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措施,切实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方便。二是完善创业基础平台,继续完善工业园区、养殖业基地以及商品流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减轻创业成本。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定适合县情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创业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鼓励优秀人才列席人大、政协会议,推荐担任群众团体、公益组织相关负责人,激发返乡创业致富带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