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针对我市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我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市属欠发达农业区,户籍人口304.8万人,常住人口265.6万人,人口净流出39.2万人;就地进城(镇)务工、就学、陪读、投亲40近万人。1683个行政村中常住人口不足六成的约占40%左右,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且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空心村”问题普遍存在。
(一)实用性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矛盾并存,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不相匹配。我市农村大多处于中高山区或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自然资源匮乏、耕地资源稀缺、集约化经营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多以传统种、养业为主,见效慢、效益低,仅能解决基本温饱,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心理落差很大。大量农民特别是受过基础教育、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人群选择了外出务工这种立竿见影的挣钱方式解决燃眉之急。这些支撑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长期入驻城市,适应了城市生产、生活方式,主观上不再愿意回乡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进而成为乡村的“候鸟”。留守乡村的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和病、残人员,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多为50—70岁之间的老年农民,妇孺老人成为乡村发展人力资源主要依靠。这部分人,不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二)城乡发展很不均衡,乡村吸引人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留不住”、“引不来”问题突出。一是农村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不规范、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许多支撑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要么因为平台太小施展不开、要么因为产业发展缺乏持续性而中道流失,由此形成了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愿意扎根农村、并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施展抱负的人才存在“留不住”问题;二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多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与城市相差悬殊,一些基础性生活条件(交通、卫生、教育等)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吸引力,“不想来”“不敢来”“引不来”问题比较突出。本地花费了大量基础教育资源培养的大学生和职业技术人才,也因深深体会到上述的“不均衡”和“相差悬殊”而不愿回来。
(三)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人员老化,发展带动能力不强。一是随着大量年富力强的“能人”外出打工,致使一些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因循守旧、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推动发展能力,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新形势、新要求;二是有的支部多年没有纳新,组织活力和后备力量严重不足,长期选不到合格带头人。近年来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增强村干部队伍活力、更新领导班子发展理念、倡导乡风文明新风上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大学生把村官经历当作过渡和跳板,大量的时间用在各种考试复习上,难以真正沉下心去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多数村都是“空壳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村“两委”缺乏资源供给,话语权不多,“爱农民”但却动员乏力。“手里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带不起想做的事。
二、对策和建议
(一)选好村级带头人,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关键少数”。一要开拓视野,在现有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打破身份界限,从返乡能人、退休干部、退伍军人乃至邻村能人中广泛遴选村级带头人。二要充分利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时机,在党委考察的基础上,以“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选出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带头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村支部书记组阁制,提升村班子整体合力。三要通过从机关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和挂钩结对等方式,对软弱涣散村进行重点帮扶,逐步化解矛盾,发现村干部后备人才。四要进一步健全大学生村官的选聘、管理制度,对大学生村官在岗在职时间、工作实绩业绩进行刚性考核、刚性约束,使大学生村官在村履职期间能够真正俯下身去、沉下心来、干在实处。五要严管厚爱,稳定、提高村带头人工资待遇,适当从优秀村支部书记中选拔公务员和镇级领导班子成员。六要积极培养发展农村年轻党员,选配一批有能力、有知识、有活力的年轻人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七要推行村支部书记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党支部提名推荐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负责人制度,选配合适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发展带头人。
(二)多种渠道培育市场主体,壮大、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质量。一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和相关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二是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三是通过制定、完善乡土人才回归创业、安居扶持奖励政策和代办督办、跟踪服务等系列制度,加快、保障项目建设,争取能人大户或在外老板回乡投资,带动主导产业发展。
(三)积极推进软、硬环境建设,吸引农村人力资源回流。一是创造良好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建设,重点推进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互联网等公用设施建设,提供方便的基本医疗、教育服务。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有条件的打破城乡户籍差异,试点城市户籍向农村户籍转变,给予其同等的生活、发展权利。三是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出台鼓励农村创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类政策,建立政府创业基金,提供启动经费,从发展项目、资金投入、土地流转等环节支持发展。四是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在农村,完善涉农贴息贷款政策,探索涉农贷款优惠政策,降低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融资成本。五是建立由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农业产业保险风险分担机制,切实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