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1904期/脱贫攻坚/内容详情

汉滨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攻克深度贫困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 荆 钟发布时间:2019-10-22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壮大集体经济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近期,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基层走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就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攻克深度贫困、巩固脱贫成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基本区情

  汉滨区总人口102万,农业人口有79万人,是农民占多数、农业占主导的农业大区。全区有贫困村(社区)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2175户201023人,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国家深度贫困县区之一,也是全省唯一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超过10万人的县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针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及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等现状,汉滨围绕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克服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难题,不断消除贫困。

  二、存在问题

  由于汉滨区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目前又处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初期,所以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够强。汉滨区深处秦巴连片山区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级党组织自我建设和提升能力较差,不易吸引信息、财务等高素质人才充实壮大队伍,村干部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等问题导致村组织力量不足,工作效率低。加之经济落后,存在“薄弱村”“空壳村”现象,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加深了贫困程度。

  (二)产业发展带贫益贫不够有力。一是产业效益不高。目前,大部分产业园区尚处于前期建设阶段,产出效益不高,仅部分农业园区实现了盈利。二是三产融合程度低。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区农业园区发展势头迅猛,产业基地逐渐增多。但是,产品多为原材料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第一产业不能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效融合发展,造成了发展不平衡。三是园区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大部分园区与农户是雇佣关系,联系相对松散,农户主人翁意识不强,增加了园区生产成本,园区和农户的收益都受到了影响。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挥作用不够明显。虽然全区很多村都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和互助资金协会,但目前存在放贷率低、管理落后等问题。二是资金使用风险较大。资金使用必须面对许多风险,其中自然灾害风险、市场价格风险、企业管理风险、法人道德风险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目前对于这些风险的防控,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三、主要对策

  针对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发展实际,汉滨区委、区政府于2019年4月印发了《汉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汉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确立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即:到2019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到2020年底实现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到2021年实现全区所有行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5-10万元。长期以来,汉滨区贯彻落实五项主要措施,不断破解难题,助推村级经济发展壮大。

  (一)筑牢村党组织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坚持为所有村选配大学生文书助理、专业财务人才。强化村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地位,全区383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全部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级集体经济重要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把村干部薪酬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绩挂钩,激发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发挥各村党支部的主动引领作用,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带动群众积极参与集体公益事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只有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强化,经济发展才有保障,才能真正攻克深度贫困。

  (二)创新产业运行模式。在实践中,充分根据各个村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科学、适合的发展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自主经营模式。对产业发展基础好和自我发展潜力大的行政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大竹园镇大竹园社区成立了林江茶叶合作社,种植陕茶一号2000亩,低改茶园1000亩,建成自动化、清洁化、茶叶精制生产线4条,生产红茶和绿茶,产品先后获得2018第十二届中国西安国际茶叶博览会银奖、2019年第十一届中国茶博会第四届亚太茶茗特别金奖,带动267户贫困户和989户非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二是联村发展模式。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原则上在本镇范围内,把产业结构相同、发展基础相当的村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晏坝镇的中心社区、胡家沟、双涧等7个村,投入资产3500万元,发展茶叶8000余亩,建立茶叶加工厂,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带动7个村500户贫困户均增收600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三是股份合作模式。按照“拨改投、投转股(债)、股(债)分红”的模式,引导村集体将资源或区上整合支持的产业发展资金有偿投入到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区级统筹、镇办实施、村级所有、企业使用、收益固定、贫困户受益”的要求,实行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企业资金使用权、群众(贫困户)分红收益权“三权分置”。折股量化到村、收益分红到户,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已有24个镇办的170个村作为股东进入公司,公司有净资产2.8亿元,2017-2018实现收益1493万元,预计2019年底将达到1689万元。

  (三)探索产业发展路径。目前汉滨较为成熟的发展路径有四种。一是资源开发路径。村集体将本村资源转化为股权,通过集中经营、流转入股等方式,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和集体增收。2015年瀛湖镇桥兴村将300万元旅游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到建安文旅唐家链子渔文化公司,每年公司按照8%的标准给村委会和贫困户保底分红,连续三年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分红1600元,每年为村集体分红4万元。双龙、流水、晏坝等镇开展“三品一标”、富硒食品认证,将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安康富硒茶、瀛湖枇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陕茶一号”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二是资产经营路径。探索推行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等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公司分别在汉滨区水景湾小区和长岭社区购置商业门面房12622平方米,2018年和2019年45个深度贫困村共获得异地置业收益分红804万元。在关庙、谭坝等镇办通过联村模式投资1.8亿建设了2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3兆瓦,年均收益1064万元,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每个村年收入62.6万元。2018年,10个村将500万元产业资金投入建民办忠诚农业园区,兴建工厂化育苗中心,租赁给天瑞源公司,每年按6%支付固定收益,预计年收益30万元。三是产业带动路径。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和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土(林)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社区工厂)务工、同步同业、生产托管、返租倒包等方式,帮带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全区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林)地33.5万亩,全年土地流转收益约1亿元,贫困户增收1550元;2018年全区17个镇办37个贫困村发展订单式辣椒种植2万余亩,产值近亿元,受益群众近万人,带动37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全区185个农业园区和1717个合作社吸纳农民务工2.9万户、5.76万人;全区已建成新社区工厂43家,提供各类就业岗位3500余个,安置贫困劳动力462个,就业人员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四是服务创收路径。广泛利用技术服务、电商帮扶、劳务承包、公益岗位等形式,拓展贫困群众致富渠道。恒口示范区杨庄社区支书荆继康成立了同心缘生态农业合作社,坚持做到“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育苗、统一插秧、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组织群众种植优质水稻3500亩,每亩增收500-800元;张滩镇余湾村有劳动力1110人,村上组织到城区务工达到600余人,人均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2016年该村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2个、镇级电商服务站2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70个,2018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5.05亿元,帮助1458户贫困户人均增收600余元;积极开发村级道路养护、保洁、护林员、护河员等公益性岗位4580个,带动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总之,发展产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进行实地调研,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体经济。旅游、土地、林地等资源丰富的村优先走资源开发路径,资源相对匮乏的村优先走资产经营路径,有产业基础的村则突出产业带动路径,交通、技术等有优势的村则可侧重走服务创收路径,综合条件好的村也可以多种路径同步发展。

  (四)科学分配村集体收益。对于村集体通过投资等行为获得的收益,要按照既定原则进行分配,不可随意破坏分配程序。一是提取固定收益。对村集体投资到市场经营主体的资金,2020年12月31日前,每年按照资金的6%提取固定收益,村集体将投资总额的0.5%留存后全部分红到贫困户;2021年1月1日后,在村集体收益中提取10%公积金和20%公益金,用于村集体组织成员分红、贫困户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扩大再生产和公益事业。二是实行差异化分红。在给贫困户分配收益分红资金时,实行“四议两公开”,无异议后将分红资金直接打卡到户。在分红时要坚持“四分四不分”原则,“四分”即对在园区务工、流转土地、入股园区、参与订单农业的贫困户优先予以分红,“四不分”即对好吃懒做等靠要的、不赡养孝敬父母的、参与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属于兜底贫困户的不予以分红。

  (五)强化资金监管。严格落实五项风险防控机制,破解扶贫资金不好用、不会用、不敢用难题。一是项目筛选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申报项目,要实行“三级联审”和“三榜公示”,从源头上破解扶贫资金使用不精准问题。二是资产担保机制。要求使用产业发展资金的实施主体提供资产担保,采取由国家企事业单位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人员担保、企业法人财产担保、两权抵押担保等方式。三是建立诚信评估机制。要对所有实施项目的企业进行诚信评估,对有不诚信情况的,纳入信用黑名单。四是建立资产清算机制。对因破产或其他原因不能退还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的,按照破产清算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财务审计清算,清算资产优先保障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的回收。五是建立离任审计机制。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届任期满后,由镇政府负责,对其进行离任审计,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廉洁高效运行。

  (作者系汉滨区委常委、副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