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全面落实,城市和城镇的重要性正在持续提升,城市群也在加速形成。无论从关中城市群,还是西安大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来看,安康都应该找准定位、彰显个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在城市和城镇工作中走出一条符合安康市情、具有安康特色的道路。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在区域发展中把握个性特色
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只有突出个性,才能实现追赶超越和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国务院已经批复的9个国家级城市群看,安康周边有3个,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又同时与江汉、成渝、关天经济圈高度重合。安康位于三者之间,是三大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同时又处于三大城市群的辐射边缘,融入城市群和区域发展面临众多挑战。与周边城市相比,安康的个性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特色。应该讲,安康最大的特色和资源禀赋就是山水。全市山地面积占92.5%,坡地占5.7%,川道平坝仅占1.8%,按照中、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市国土面积限制和禁止开发区高达91.9%,重点开发区域仅占8.1%。严苛的要求对全市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制约,但也保障了我市优质的生态环境,全市森林覆盖率65%以上,有各类动植物4000多种。全市10个县城中有7个依汉江而建,汉江流长340公里,水能可开发量300万千瓦,6座梯级电站,形成串珠状湖泊。丹江口库区每年向京津冀华北地区调水95亿立方米,其中66%来自安康。与关中平原城市的缺水少山相比,安康是山清水秀的南方城市;与江汉平原的浅丘河网、四川盆地的平坦地势相比,安康又多了一些秦岭巴山的雄奇秀美。这些不同,造就了安康区别于周边城市的山水个性,是我们在城市发展中需要首先发挥和坚持的鲜明特色。
二是文化基因。安康有文献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秦时在这里设汉中郡,西晋时期始称“安康”。唐宋以来,因汉江航运和“湖广填川陕”,带动了安康城镇的大规模开发,现存的紫阳五省会馆、旬阳黄州馆、石泉江西会馆等遗迹,都是历史的见证。《明史》中记载“陕北有榆林堡,安康有衡口堡”,充分体现了当时城镇和汉江航运的繁华。特殊的发展历程,奠定了安康厚重的汉水文化。与周边城市群相比,安康受到秦文化、汉唐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方言口音、饮食偏好、节日习俗等;同时,安康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例如龙舟文化、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这些文化符号与周边城市有相似但又有显著区别,为我们打造城市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是乡愁记忆。全国范围内“乡村消失”是一个普遍现象,安康也是如此,但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守住乡愁“为时不晚”。与周边大中型城市相比,安康有更好的条件将历史古迹、古村落保护起来,把乡村旅游、民俗经济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例如本世纪初,我们以平利美丽乡村建设为主体,对部分古村落进行保护,对具有历史印记的物品进行收集,对民居建筑风格进行“白壁马头墙、青瓦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改造,对杂乱的乡村建设进行规范。在实现保存历史真实性、凸显风貌完整性的同时,形成了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成为陕南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张靓丽名片,上升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支点。平利的有效实践证明,我们能够为城市发展和城镇化注入“乡愁”内涵,打造周边地区“城里人”向往的“美丽乡村”。这是我们可以向关中平原城市群推介的靓丽名片,也是安康的城市特色之一。
二、在产业协同中突出工作重点
要把山水特色、文化基因和乡愁记忆彰显出来,就要在城市圈融入和城镇化进程中把“产城融合”作为重中之重,构建“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产业、城市、人口之间的互为依托、互相促动、高效发展,切实发挥安康的后发优势。
其一,推进产业协同布局。现有城市圈已逐步呈现出三产、二产、一产从大城市向小城镇逆向布局的规律,依赖于高精尖人才和面对面沟通的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高附加值产业,重点分布在中心城市核心区;制造业和农业按照其对核心区的依赖度与对土地空间的需求度,从内而外按照产业附加值由高到低梯度布局。就区域协同而言,我们应加大开放招商工作力度,积极承接周边城市群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产业转移。就市内而言,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着力打造安康高新区,发展安康新门户区,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产业;由中心向外扩展,应大力发展以镇级小城市试点为代表的恒口示范区,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瀛湖旅游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19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壮大集镇和社区近年来建设的300多个社区工厂。着力构筑中心城区承接城市群产业转移、产业链条向县城和园区扩散、县城和园区带动集镇发展的“中心扩散、多点开花、梯次发展”协同布局。
其二,培育生态产业集群。产城融合为城镇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但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不同,产业发展没有统一模式,必须要依托自身优势,以主导产业带动集群发展。在市域层面,应培育能够辐射带动全市的生态富硒、劳动密集、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比如,结合苏陕扶贫协作,重点引进和发展毛绒玩具产业,发挥脱贫攻坚政策和安康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已吸引和落地毛绒玩具企业152家,生产车间遍布在安康10县区的390余处社区工厂,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分散发展到集群化布局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安康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和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2019年有望突破300家。县域层面,应以特色产业为主导,进一步培育形成“一县一业”产业布局,比如宁陕县、岚皋县的旅游,紫阳县、平利县的茶产业。
其三,加速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的推进,全市城镇化率从90年代初的16%提升到2018年的48.6%。与大中型城市重点加大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落地不同,安康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从农村向城市的迁徙过程,核心是解决好这些迁徙人口的就业和定居问题。应持续发展社区工厂,通过产业园区发展和搬迁社区建设,打造月河川道百里城镇带、产业带。积极在各个社区布局服装鞋袜、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搬迁户可以就近就业,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以毛绒玩具产业为例,仅2018年全市就吸纳就业6000余人。另外,应不断深化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建设,完善推进“五新社区”建设,把营造新风尚、融入新社区作为重要内容,重点解决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的问题。还应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引导立地条件差、限制开发、空间不足的5个县将重大项目向重点开发区域的“飞地经济”园区集中,既促进产业发展,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又吸引人口聚集,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三、在主动融入上夯实基础
(一)必须坚持以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一是高点制定规划。核心体现在:前瞻性、法规性、系统性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按照中省定位,站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和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几何中心的角度统筹谋划,使规划适应未来、适应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当前与未来的和谐统一。二是严格执行规划。加强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可持续性,杜绝“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问题,通过规划制定、实施、管控等形式,严格规划执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规划落地生根。三是依法管控规划。全面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统筹各级各项规划,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二)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外,加快建设高效优质的大通道。积极推动西渝高铁建设,把高铁作为破解安康交通瓶颈制约、改善民生、开放招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环,目前,高铁建设的各项前期手续已经就绪,配合正在建设的安康富强机场,以及全面复兴水运优势,协调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同步建设过船设施,努力将安康建设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通江达海的河运口岸。大交通的改善必将促进安康加快融合关中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联通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对内,构筑畅通快捷的内循环。加快实施宁陕至石泉高速公路连接线,积极谋划中心城区高速环线、旬阳至桐木连接线,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围绕机场通航,推动空港物流城、“云梦航空”特色小镇建设,瞄准高端航空旅游、会展业与总部经济等临空产业,催化人流、物流、信息流积聚效应。
(三)营造法治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一是营造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努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行政过程最透明”的城市。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各类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弘扬法治精神,形成崇尚法治、依法经营、自觉维护法律权威的营商意识和氛围。三是营造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在城镇化建设中优先考虑生态效果,坚持开发建设走到哪里,绿化绿植跟到哪里,生态环境修复就配套到哪里。以优质的环境为基础,着力让“服务最佳、环境最优”成为安康发展的金字招牌,也成为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积极抢抓大开放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和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安康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开放中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发展。
(作者系安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