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杨村是平利县今年69个脱贫村之一,2015年以来由县委办结对帮扶。在整县脱贫摘帽最后冲刺阶段,省上领导深入双杨村视察工作,肯定了双杨村发展变化。曾几何时,双杨村因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是一个典型的穷村弱村。是什么力量让双杨村在短短四年里破茧成蝶?作为一名帮扶干部,我见证了这个村的奋斗历程,在其进步轨迹中探寻脱贫密码,为走好今后的路提供启示。
昨天的困境——软弱涣散、穷根难断
2015年前,由于立地条件差、财政投入少、基层组织弱等“病因”,导致双杨村“家底”薄、发展慢。全村13个村民小组688户2235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1户840人,贫困发生率37.5%。综合分析,双杨村当时有三大“穷根”:
一是大山封锁与灾害频发相互交织。双杨村位于长安镇东北角,面积35平方公里,距离长安集镇22公里、平利县城25公里,进村只有一条狭窄的水泥路,村道两旁都是陡峭的高山,村民分散居住在高山深沟,通组路、产业路、连户路很难修到家门口,群众出行很不方便,信息闭塞。村内自然灾害频发,夏秋时节要么遭遇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威胁,要么遭遇强秋淋、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造成庄稼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二是生活贫困与精神贫困相互交织。全村耕地面积3855亩,多数为旱坡地,仅河畔有少许集中连片旱平地。由于耕地面积小、耕种难度大、种粮收益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下老人和孩子,整个村庄朝气活力不足。贫困户知识水平低,增收项目少,近1/5的户属于单身汉。越是贫困程度深的户,越存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惰性思想,脱贫难度非常大。2015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其中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仅2650元。
三是党建弱化与治理落后相互交织。双杨村2015年由双河、双杨两个村合并而成,村“两委”班子人心不齐、威信不高、带动脱贫能力弱。村级活动室、卫生室、文化场所不全。村里缺少致富带头人,没有特色产业、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群众对发展特色产业没有信心。尽管民风淳朴、安定有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村内人情风、攀比风盛行,乔迁升学、红白喜事必办酒席,村民“份子钱”少则200元、多则500元,贫困户一年下来人情消费高达4200元,近1/3的贫困户入不敷出。
以上三个“病根”是制约双杨村脱贫的最大瓶颈。我们自驻村帮扶之日起,就开展民情大走访、问题大排查、政策大宣讲,着力找准病根、靶向施策,帮助双杨村在脱贫路上不掉队。
今天的发展——活力迸发、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五个重点,下足绣花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帮扶双杨村摆脱贫困。现在的双杨村,特色产业蓬勃兴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已稳定脱贫273户80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7%,顺利实现了整村脱贫的预期目标。
(一)聚焦党建引领,组织保障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近年来,我们发挥县委办党建强、作风硬的优势,在结对帮扶时突出党建引领,开展支部联建,切实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最前沿。一是建强支部堡垒。针对村支部班子成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底等问题,配合镇党委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推选了1名思路开阔的村支部书记和2名埋头苦干的副书记,并将村里有文化、有能力、有素养的退伍军人、乡贤能人、大中专毕业生和产业带头人选进村班子,县委办选派2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为双杨村打造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二是凝聚攻坚合力。认真落实村脱贫攻坚总队长制,县委办主任李仕阳到村担任总队长,每周到村工作两天以上,统筹“四支队伍”力量,督导重点任务落实。驻村队员“五天四夜”工作在村、吃住在村,全体帮扶干部每周入户、真帮实扶,构建了苦抓真抓、苦干实干、握指成拳、精准发力的攻坚格局。三是强化学习提素。把脱贫攻坚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践载体,村总队长将县委办、双杨村两个支部的党员召集起来,实行“白天脱贫攻坚小分队、晚上主题教育学习会”,大家一起学习理论政策,一起解决难点问题,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理论实践相结合。
(二)聚焦收入越线,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坚持把壮大产业、扩大就业作为脱贫治本之策。为解决经营主体少、产业发展慢问题,一方面我们扎实推进“党支部+X+贫困户”工程,先后引进培育了友缘富硒茶、昌隆中药材等12家农业经营主体,建成市级农业园区1个、县级园区2个,发展绞股蓝1500亩、中药材1500亩,种植核桃5000多亩,初步形成了集山林经济园、特色种养园、产业加工园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集体经济,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社,入社资金达85.5万元;筹措220万元扶贫资金实施配股分红,既解决了经营主体资金不足的难题,又为特困户找到了稳定增收项目。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12家经营主体与210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种养、入股分红等方式,2019年带动603人实现人均增收1530元。
在扩大就业方面,我们坚持因人施策、分类指导,对能够出门打工的,借助苏陕协作平台实施有组织劳务输出;对想在家门口就业的,帮助联系到新社区工厂、农业园区等就近就业;对有条件创业的,组织参加电商、烹饪、缝纫等技能培训,协助争取小额贴息贷款,全力支持创业发展;对无法出门、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卫生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努力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
(三)聚焦基础配套,民生福祉切实增进。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发展机遇,协助镇村多方争取项目资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推进基础配套,让昔日的穷山沟展现新容颜。一是因地制宜抓搬迁。根据政策要求和群众意愿,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77户、旧房改造23户,全村所有贫困户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为解决搬迁群众“吃菜难”问题,就近征收10亩土地建设“安心菜园”,按每户1分地/户的标准划拨到户,让搬迁群众自己种菜园、安心住下来。二是多方争取抓配套。新修沥青路22.4公里、通组路11.2公里、产业路12公里、园区路6公里、防洪堤1.5千米,建成了标准化村级活动室、卫生室、小广场、篮球场、便民桥、文化书屋、安全饮水和全县第一所村级幼儿园,顺利完成了村小校舍、村老年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村内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三是全员参与抓整治。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上开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化”工程,配齐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户上实施改厕、改圈、改厨、改灶、改院“五改工程”,做到屋里屋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通过几年来的建设整治,双杨村彰显出了“村新、户美、人和、业旺、民富”的新景象。
(四)聚焦务实创新,脱贫质量稳步提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郑小东多次到村调研,县委办主任、双杨村总队长李仕阳蹲村抓落实,推动村“四支队伍”创新创优。一是探索“红黄绿”清单管理。紧扣脱贫退出标准,对收入、住房、教育、健康、饮水、问题整改等9项指标,逐户逐项对标研判,精准建立“红黄绿”清单台账,其中“红色”代表目标导向,是需集中攻坚的重点任务;“黄色”代表问题导向,是需立行立改的短板弱项;“绿色”代表结果导向,是需巩固提升的帮扶内容。“红黄绿”清单让人和事精准对接,实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二是建立村级清零作战室。村总队长每周到村召开例会,对全村农户盘家底、过筛子,组织全体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清零行动,对“红黄绿”清单中的短板弱项,由帮扶干部签字背书、限时清零、挂图作战,任务完成后由责任领导现场核查、签字验收,确保了每户、每人、每项指标都于10月底前清仓见底。三是创新庖汤宴消费扶贫模式。为增加贫困户现金收入,我们依托生态猪优势产业,传承庖汤宴地域文化,组建庖汤宴合作社,利用报纸、网站、电视、微信、电子屏等媒介,大力宣传双杨村庖汤宴消费扶贫项目,今年6月份以来共举办庖汤宴40余场次,吸引1000多名游客进村入户购买土猪肉、品尝庖汤宴、体验乡村游,让贫困户饲养的一头猪卖出了一头牛的价钱,带动了群众增收,提升了乡村人气。
(五)聚焦扶贫扶志,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扶贫先扶志,有志事竞成。近年来,我们丰富载体、强化措施,着力激发了贫困群众、社会组织、扶贫干部“三个内生动力”,全力推进物质精神“双脱贫”。一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结合生活超市建立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全面实行“红黑榜”制度,让苦干脱贫的户上红榜、倍感光荣,让好逸恶劳的户上黑榜、压力山大,根治了等靠要、缠访闹、脏乱差等“穷病”。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4分钟时间报道了双杨村“红黑榜”扶志典型做法。二是激发社会扶贫内生动力。讲好社会扶贫故事,在双杨村广场中心位置设立“荣归榜”,对产业扶贫、电商扶贫、修路助学、访贫问苦等社会扶贫典型进行宣传展示,对符合条件的社会扶贫代表人士提名推荐为县镇“两代一委”,使其社会上有美誉、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机遇,构筑并巩固了大扶贫格局。三是激发扶贫干部内生动力。把关心关爱扶贫干部的措施落细落实,不断改善食宿条件,齐心协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营造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的浓厚氛围。坚持严管厚爱,接受各方监督,自觉在“放大镜”“显微镜”下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明天的期许——乡村振兴再谱新篇
今天,走在双杨村宽阔整洁的柏油路上,青山、绿水、村貌美的图画处处映入眼帘,千百年来制约山区发展的贫困问题终于解决了,贫困群众安居乐业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双杨村虽然实现了蝶变,但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如何探索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指引,重整行装再出发。
一是筑巢引凤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我们将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选派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队员,全体帮扶干部继续真帮实扶,重点关注边缘户、监测户收入问题,确保双杨村所有农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积极发挥县委办综合协调能力强的优势,帮助双杨村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以产业为纽带,坚持对内培育、对外引进“两条腿走路”,一对一做好“店小二”服务,让愿意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充满信心。
二是深化改革壮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我们将依托优势资源,借鉴外地经验,发挥双杨村互助资金协会的杠杆作用,深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强化“市场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绞股蓝、中药材、生态猪等特色产业,紧密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户融入产业链实现稳定增收。做靓做响双杨村庖汤宴品牌,为打造美丽乡村游增添活力元素。
三是创新机制抓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我们将探索建立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坚持开展民风道德评议,让“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吹遍每个角落、浸润每个家庭,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作者单位:中共平利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