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2期/产业发展/内容详情

关于岚皋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作者:王晟杰发布时间:2020-07-31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岚皋县辖12个镇125个行政村11个社区,国土面积1957.26平方公里,有耕地2.5753万公顷,总人口16.72万人,处于全国第二富硒资源带,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一、产业发展情况

  岚皋县立足县情,突出农村产业在乡村振兴的支撑地位,持续用力抓基地、建园区、育主体、强联结,全县农村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魔芋、茶叶为主导,以畜牧、猕猴桃、中药材、林下经济和特色种养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截止2019年上半年,魔芋产业完成新建和续建示范园15个,建成示范基地5700亩、林下魔芋8220亩、商品魔芋3313亩,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到9.4万亩;茶叶产业新建茶叶园区及加工企业2个,新建茶园2000亩,全县茶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7.9万亩;畜牧产业组建了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完成“秦巴黑”畜产品品牌注册和“三黑”基地建设;猕猴桃新建标准化示范园2450亩,全面启动猕猴桃冷链藏贮仓库建设,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特色增收项目上,完成核桃提质增效10000亩,发展特色林果1.4万亩,发展栝楼5000亩,发展香椿2000亩、黄花3000亩,发展养蜂7.14万箱,发展中药材5.1万亩。全县建成县级以上农业园区159个(其中省市级农业园区33个,72个贫困村实现了园区全覆盖),带动贫困户7391户22910人稳定增收。

  2018年,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产业贫困户人均增收800元,全县产业贫困户中长线产业全覆盖,4379户农村产业贫困户如期脱贫。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一是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财政、发改、扶贫、人社、经贸、市场监管、电商和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产业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产业脱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先后制定出台了各年度产业建设工作方案、产业脱贫技术培训方案、产业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科学谋划全县产业发展大局,全面夯实县镇两级工作责任,其中《岚皋县2018-2020年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受到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批示全市推广。三是组织各镇按照“村申报、镇审核”的程序建立了2018-2020年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项目库,编制产业扶贫项目193个。

  2、立足资源优势,抓好产业布局。主导产业上,以打造蔺河魔芋万亩镇为重点,打造蒋家关、草垭、桂花、车坪、朝阳5个魔芋千亩带,建成民主、四季、南宫山、佐龙4个魔芋重点镇,建成市级魔芋园区6个;以南宫山、民主、佐龙、四季、大道5个镇为重点,打造蜡烛、杜坝、茶农、光荣、先进、瑞金、竹园、花里、龙安10个茶叶千亩村,建成市级茶叶园区13个。畜牧产业上,整合“秦巴黑”畜产品品牌,培育建成华阳、诚兴2个生猪万头场,石门光华、民主鑫宝、堰门朝晷、石门振鸿4个黑猪繁育基地,民主梅子园、石门羊大爷、民主瑞创3个黑山羊繁育基地,南宫山展望、西河2个黑土鸡繁育基地。特色产业上,以南宫山、民主、四季、滔河、佐龙5镇为重点,建成南宫山宏大、民主榨溪、佐龙金珠沟3条猕猴桃产业千亩带;以民主、南宫山、石门、滔河、孟石岭5个示范镇创建为重点,抓好核桃提质增效;以城关、四季、蔺河、民主、大道、滔河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香椿、黄花、栝楼、养蜂、中药材等产业。

  3、加大主体培育,三产融合发展。一是规范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市场为导向,强力推进现有农业园区的升级转型,引导仁丰、蒋家关等市级魔芋园区精深加工,扶持中泰、金碧云等10个市级茶叶园区清洁化加工生产线改造升级和聚鑫“三黑”畜产品分割肉加工生产线建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茶棚茶叶、宏大猕猴桃、御口韵茶叶、龙安茶叶、众达畜牧5个市级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积极开展南宫山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农旅融合。二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紧紧围绕“巴山画廊·硒有岚皋”品牌建设和“安康富硒茶”“秦巴黑畜产品”区域品牌整合,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富硒品牌、国家地标认证、SC认证。成功申报“岚皋魔芋”地理保护标志、区域公用品牌,全县“三品一标”认证企业达18家,农产品59个,其中有机认证企业3家产品15个,有机转换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15家产品42个;涉农企业SC获证7家。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果业局建成陕南猕猴桃试验推广站,与浙江中医院研究所达成富硒中药材种植与产品开发项目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签订富硒产业开发框架协议;遴选县镇两级116名农林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脱贫攻坚百人技术服务工作团”,按照“建成一个示范园区、形成一套成果体系、解决一批发展难题、创新一项帮扶方式、记好一本帮扶日志”“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全县产业脱贫户进行一对一技术帮扶。累计开展培训达466场次17856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和明白纸2.1万份、技术手册3万册,实现产业贫困户技术需求全覆盖、职业农民技术服务全覆盖。

  4、创新工作机制,探索走出新模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扶贫APP云平台,实现专家与贫困户远程一对一技术培训,为偏远山区解决农业技术难题提供了“岚皋方案”,并得到了省产业办高度评价。二是产业扶贫“五奖五扶五带动”模式收录为陕西省产业扶贫20大模式,并在全省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现场推进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让“鬼脑壳”变成“香饽饽”》《岚皋产业脱贫现状及存在问题》分别收录陕西省产业扶贫范例和产业扶贫实践。三是相继组织承办中国魔芋论坛、中国首届生漆科学与漆艺研讨会、全省猕猴桃东扩南移促进会、全省猕猴桃产业技术培训会、全市产业脱贫工作推进会、全市集体产权改革推进工作会、全市科技扶贫现场会等中省市产业脱贫会议,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县,岚皋产业脱贫多项工作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与认可。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农村产业建设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装备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高投入、高风险、比较效益低的问题长期存在。

  二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大,留守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技术推广难度大。

  三是现有农业园区数量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园区产出效益还很低,利益链结、产品提档升级和品牌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小而散”的顽疾短时间内还难以彻底解决。

  四、几点启示

  1、谋好产业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产业布局上,要继续坚持以魔芋、茶叶为主导,以畜牧、猕猴桃、中药材、林下经济和特色种养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在产业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群众积极性高、产业链条较为完善的农村产业,重点突出“一村一品”。在产业建设上,要量体裁衣,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坚持定力,久久为功,不能贪大求洋、朝秦暮楚。

  2、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一是政策出台要及时,突出扶持重点,把好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撬动吸纳更多的民间、社会资本注入产业发展,提升广大产业业主、农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二是扶持政策要兼顾公平,在注重点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培育的同时,还要兼顾面上散小产业户的发展。三是政策制定既要保持延续性,又要与时俱进,要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当做出调整,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

  3、育强市场主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一是要通过政策、资金、信贷、人才引进、品牌创建等方面扶强壮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带动引领功能,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把产业群众嵌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升广大群众产业发展参与度。三是鼓励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合体,细化产业分工,实现抱团发展,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从根本解决产业建设小而散的难题。

  4、突出品牌创建。品牌创建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要打好“富硒”资源牌,立足地处全国第二大富硒资源带优势,以创建“富硒”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做大做强茶叶、猕猴桃等富硒资源产业。二是要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岚皋魔芋、茶叶、猕猴桃、三黑等产业标准体制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三是整合岚皋魔芋、茶叶、三黑畜产品品牌,统一品牌标识、包装,全面提升岚皋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5、融合三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融合一二三产发展,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强力推进现有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由一产向二产转型,确保每个园区企业都要有包装成型、商标注册上市的农产品。二是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以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加快农旅融合。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与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6、强化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一是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引导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攻克技术难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二是以职业农民培育、乡土人才为主体,培育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才,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整体水平。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产业技术APP等媒体技术,积极探索山区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解决产业技术服务难题。

  (作者单位为岚皋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