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作为限制开发区、生态保护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培育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点,是实现我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紫阳县服务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2015-2019年,紫阳服务业增加值按照可比价计算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1.1%、8.6%、9.6%、8.4%、6.2%,2015年-2019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8.7%上升为38.5%,提升9.8个百分点。
1、规上服务业发展实现稳定增长。紫阳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教育、文化娱乐业等行业,2019年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5.81%。
2、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2019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全年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
3、营利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2019年规上营业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8.14%。其中旅游+模式引领营利性服务业较快发展,旅游公司将单一的旅游项目进行延伸,采用旅游+扶贫、+住宿、+餐饮等服务措施,把游客引进来并留下来消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长,该行业拉动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1.86%。
4、文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大。2019年紫阳文化产业中规上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0.37%。2018年普查资料显示,紫阳规下文化服务业企业146家,发展和提升空间较大。
5、传统交通运输行业仍然为主力产业。规上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40.77%,占规上服务业比重仍然较大。其中道路运输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4.83%;水路运输企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78%。
6、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2015年14.8:56.5:28.7,2019年14.2:47.3:38.5,按照调结构、稳增长要求和限制开发区的严格控制,五年期间二产比重降低9.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增加9.8个百分点。
二、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
1、服务业涉及行业多,部门监管难度大。服务业涉及范围广,准入门槛低,主管部门较多,部门监管企业的职能存在交叉,影响服务业企业的有效管理和发展。企业也因为规模小,注册容易消失的也快,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稳定。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不高,结构性矛盾问题尚未完全解决。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5%,虽较往年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仍然低于全省、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3、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对经济发展支撑力不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服务业的发展仍然依托于交通等传统行业的发展,知识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欠缺,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对经济的支撑有待加强。
4、高端技术人才缺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紫阳县现阶段人才短缺的重点是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如何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是缓解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矛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5、新冠肺炎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020年1-2月,受疫情影响,全县规上服务业关停17个,其中交通企业全部关停,营利性服务业关停6个;限上商贸企业关停3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2.2%,整体影响较为严重。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规划引领,实施融合发展。一是建立部门联系机制,自企业注册开始,即落实部门帮扶,针对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破解难题,营造最好的营商环境,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尤其是在疫情暂未结束,企业还在复工复产阶段,建议建立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多方协作、及时解决用工、资金不足等问题,切实缓解企业负担。二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实施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提出发展目标,落实发展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加强行业管理,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来抓,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来抓,作为增加就业、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工程来抓,把服务业发展和工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共同推进经济高质高速发展。
2、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要优化空间布局,优化内部结构,加大新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相关部门主动服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放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新办企业。二是对于涉及民生的服务业,政府给予补贴。三是加大税收、信贷、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新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四是倾向于本地企业扶持,按照统计标准在紫阳区域内入库纳统,不重不漏真实反映紫阳经济发展状况,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确保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关键在于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建议制定人才分类分批培养计划,广开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各方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为当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智力资源。
4、用足紫阳特色,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作为硒发源地和产茶大县的紫阳,要凸显紫阳优势,必须大力推进“硒+X”战略,通过做优“硒+农业”、“硒+工业”、“硒+休闲养生旅游”,形成种、加、销、游的产业链条,从硒资源开发利用、茶园管护和制茶工艺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探索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目的,用活做实三变改革资金,促进紫阳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把健康营养的富硒产品延伸至生态文化休闲产业,用足紫阳特色,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紫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紫阳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撑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紫阳作为文化大县,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涉及行业众多,建议以茶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为载体,加大传统文化深层次开发,倾力打造一大批文化作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和极具规模的文化企业,把民歌创作和演艺推向市场化,与旅游项目形成产业链条,推动紫阳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发挥广播影视传媒、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产业内在潜力,以项目为载体,支持新领域、新技术、新业态等产业发展,给予政策保障,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6、多措并举促进疫情期间服务业快速复苏。一是主管部门迅速深入调研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剖解问题,帮扶企业协调解决口罩等问题,制定“一行一策”扶持办法,协助企业快速复工达产,减小疫情带来的损失。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围绕新消费、新业态,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推进传统模式数字化,支持商贸企业网络促销活动,扩大限上限下、规上规下服务业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网红经济。三是加强部门与企业、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乡镇的沟通协调,经过健康排查,解决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走不出,本地企业急用工的矛盾需求,联系“五个一”工作机制,充分动员,采用临时用工缓解用工需求,协助企业渡过困难期。四是各主管部门或责任单位按照疫情期间政策内容做好细化落实,确保有关企业、市场主体能够尽早享受到相关政策,尽快恢复发展动力,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为紫阳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