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5期/实践探索/内容详情

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模式力促稳就业的探索

作者:张兆群发布时间:2020-11-26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一、背景及动因

  旬阳县46万人口中农村劳动力2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67850人。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坚持把稳定就业作为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于2018年9月在全县探索创新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化运作模式,按实名制将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依法维权等服务落实到村、精准到人,着力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不对称、介绍不精准、就业不稳定、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帮助贫困户从“不愿干”“不会干”“不能干”到“愿干”“会干”“能干”的转变,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二、做法与实践

  (一)将公司建到村里去。一是支部搭台,解决“谁来干”的问题。由村“两委”牵头依法注册登记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公司负责人,每个公司按不少于3人配置成员,全县855名公司成员以劳务“经纪人”身份出现,突出为贫困户服务职能,优先为贫困劳动力找岗位、增收入。二是规范运营,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全县统一要求按照“有营业执照、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管理制度、有工作人员、有规范运营”的“六有”标准建设和管理。在工作中按照“建成一个贫困劳动力数据库、签订一份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开具一份劳务输出派遣单、出具一份培训委托书、签订一份劳务合同、接收一份就业回执单、建立一套贫困劳动力就业台账、组建一个就业人员微信群”的“八个一”运转模式组织开展。

  (二)把服务精准做到人。一是全员登记,确保每个劳动力情况都清楚。以村为单位,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所有贫困劳动力纳入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服务管理范围,全面摸清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现状、技能状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等“家底”,根据掌握技能情况,分别建立实名制的数据库。二是全员培训,确保每个劳动力掌握有技能。按照“一个平台组织、多种形式办班”的思路,依托县级劳务扶贫技能培训中心,整合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因人因岗个性化、定制化开展创业培训、岗位技能实训、带薪实训、择业观念培训。将全县67850名贫困劳动力全部作为受训对象,精准对接用工就业需求、方向,将培训类型细分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餐饮烹饪、电子商务、手足修复、建筑工门类,贫困劳动力根据用工需求和就业意愿,选择相应参训班次和培训专业,使每个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提高脱贫本领,增强内生动力。如县劳务扶贫技能培训中心与陕西远元集团合作开展“手足修复师订单培训”,已输送贫困劳动力就业2300余人,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三是全员派遣,确保每个劳动力就业有岗位。按照“有劳就有岗、人岗相适应”的原则,公司通过多方征集和岗位开发相结合,共征集就业岗位5万余个,累计发送岗位信息10万余条,确保每名贫困劳动力至少获得2条以上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信息。根据劳动力技能水平、就业意愿、家庭状况和用工单位需求,分类筛选、通过“六个一批”即,“向发达地区派遣一批、向在外创业企业派遣一批、向县镇工商企业派遣一批、向建设项目派遣一批、向涉农项目派遣一批、向公益岗位派遣一批”精准匹配。如,以陕西康之宁为代表的县内64家新社区工厂,已吸纳1785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四是全程服务,确保每个劳动力务工能安心。切实解决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通过线下线上双服务,让贫困劳动力安心就业。线下服务“面对面”,通过联络员跟踪服务,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劳动就业及用工单位用工需求情况,并为每名贫困劳动力建立就业台账,帮助解决其就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困难,消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实现稳定就业;线上服务“实打实”,把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聚在一起,与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随时交流沟通在外务工情况、了解村内情况、咨询扶贫政策和劳务信息、劳动维权等。切实解决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就业。

  (三)全力应对疫情稳就业。一是摸清底数,心中有数。发挥扶贫“四支队伍”和4900余名包帮干部的作用,实行网格化管理,对全县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信息进行摸排统计,建立了劳动力实名清单、贫困劳动力实名清单、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员清单、失业人员清单、有意愿外出务工人员清单、返乡回流人员实名清单“六个清单”。统计全县受疫情影响有就业需求有劳贫困劳动力共29750户47215人,逐户制定帮扶计划,精准服务,帮扶其有序返岗、实现就业。二是建好平台,精准对接。村级劳务服务公司通过广播、公示栏、微信群等媒介及时发布招工信息;“四支队伍”定期组织联络员上门讲解就业资讯,发放岗位推荐书近5万份;包帮干部入户“送岗位”,“一对一”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利用“旬阳创业就业”等微信平台向贫困劳动力推荐就业岗位112期5.1万个,组织开展线上招聘活动32场次,多形式确保贫困劳动力及时了解用工岗位需求。三是“点对点”服务,做优保障。疫情期间,采取代购车票、集中安排预留车厢或组织包车和车费报销等“点对点”方式输出贫困劳动力就业837人,同时累计为外出转移就业的2.9万余人做好体检登记,出具健康证明,免费提供口罩,办理复工安行保险等就业服务。四是发展产业,吸纳就业。以“扶产业助就业促脱贫”为路径,大力发展烤烟、魔芋、辣椒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全县烤烟产业从去年的6.8万亩增加到8万亩,合作社、农业园区、烤烟大户等产业用工从去年的1.1万人,增长到1.5万人。积极探索“基地园区+贫困户”“新社区工厂+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扶产业助就业工作模式,建立农村合作社169家,复工复产新社区工厂64家,让1785名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人。

  三、主要成效

  (一)助力脱贫显成效。在就业脱贫中,全县共建立286家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其中169个贫困村实现了全覆盖;截止2020年7月底,与县内外1718家企业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征集就业岗位5万余个,帮助3.3万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6.23万人次,惠及2.3万产业脱贫户。

  (二)精准对接解难题。多年来群众自发式务工主要存在务工挣不到钱和无组织的孤军作战,一旦遭遇用工主体欠薪则无力博弈,受伤致残维权难等问题高发等难题。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推行实名制就业服务,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地摸清劳动力基础情况,通过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和帮扶台账,线上线下全程跟踪服务,打通了就业服务到人的“最后一公里”,既解决了传统就业扶贫“底数不清、信息不全、措施不精准”等问题,又减少了自发式务工“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收入不稳定、权益没保障”等矛盾。

  (三)探索创新获殊荣。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人社部的肯定和支持,2019年6月被人社部列入“第二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参展项目,获得优秀项目奖;被陕西省人社厅认定为就业扶贫的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光明报、中国日报网、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走进旬阳,聚焦“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做法和经验。

  (四)疫情稳就业成效显。全县受疫情影响有就业需求有劳贫困劳动力29750户47215人。通过推送岗位信息、开展跟踪服务、“点对点”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组织劳务队服务产业等举措,精准服务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劳动力,帮扶其有序返岗、实现就业。截止6月底,受疫情影响有就业需求有劳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47215人全部实现就业,月人收入3000元以上。帮助80名农村劳动力返乡回流人员实现再就业。

  四、几点启示

  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模式是紧贴市场、紧贴实际走出的一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效防范返贫风险促增收和加快乡村振兴进程的新路子,劳务品牌越做越响,双层效益越来越显著,对转移就业带来一些启示:

  (一)长效保障机制是稳就业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必要的保障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启动器”和“加速器”,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该县建立了村有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镇有劳务扶贫工作站、县劳务扶贫服务中心的三级保障服务体系,明确三级劳务扶贫机构职责。坚持政策和资金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倾斜,出台了降低人力资源许可门槛、劳务品牌培育奖励、培训人力资源管理骨干等八条支持措施,筹集550多万工作经费,保障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多样化培训赋能是稳就业的有效举措。旬阳村级劳务扶贫模式实施中坚持抓培训、强素质、树品牌,整合全县培训资金和资源,精准对接劳动力市场,根据“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劳动力流动到哪里,培训延伸到哪里”,使培训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在一起,定制化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实训、带薪实训、择业观念培训,让每一名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本领,凭借过硬的技术抢占用工市场,提高了输出稳固率和收入水平,助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创建劳务品牌是稳就业的根本途径。旬阳县在组织转移就业中,从品牌的选定、专业培训和集中输送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创建机制,成功树起“旬阳建工”、“手足修复师”两大劳务品牌,遍及山西、河南、新疆、江苏、西安等30多个省市,在外注册的规模企业30多个、劳务分包公司100多家,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劳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实现市场化运作,使人力资源优势变为经济资源优势,成为旬阳10万劳务大军的领头羊,带动了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旬阳县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