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园镇位于汉滨区西南端,距离安康城区60公里,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4685户16171人,其中有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85户3711人,已全部完成脱贫任务,该镇是陕南移民搬迁政策源发地。全镇共有区人大代表6名、镇人大代表55名,代表小组5个,代表工作室3个。2016年底,大竹园镇被市区确定为脱贫攻坚创新试点镇。在试点镇建设过程中,镇人大代表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做法及成效
及时传递信息,当茶旅新镇建设内容的“宣讲者”。该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特点和优势,推行人大代表+工作模式,每名代表联系10户选民、2户贫困户,每月走访不少于5次,建立人大代表联系服务促政策落实,联系产业促脱贫增收,联系治理促智志双扶的“三联三促”工作制度,组织基层一线代表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宣讲脱贫攻坚政策和茶旅新镇建设情况,通过正确引导,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镇党委政府推进发展的信心决心,最大限度激发群众活力,为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群众基础。
强化示范引领,当茶旅新镇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该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影响力和感召力,组织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结合自身优势,当好产业建设的引领者,部分代表主动带头领办企业建园区,全镇已建成七堰、绿硒、正义、林江、迪平、存林等专业合作社15个,通过流转土地和吸纳土地入股建成标准化茶叶产业示范园5000亩,改造老茶园11000亩,建成产业加工厂2个,带动51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区人大代表黄某领办七堰生态循环农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农业园3000亩。区人大代表单某建成陕茶1号标准化茶园3500亩。在七堰片区建立人大代表产业服务站,明确9名代表为服务站接待员,按照“人大代表+X”的发展模式,为贫困户、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等争取项目、金融扶持、流转土地、优化环境等提供服务,推动长远发展。
坚持干在一线,当茶旅新镇建设推进的“巡视员”。该镇人大把茶旅新镇作为关注的重点,按照“监督即支持、监督即促进、监督即保障”原则,通过听取项目推进报告,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专项检查,突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协调重点难点问题,督促政府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代表与群众联系广、有影响力的优势,组织辖区代表在项目和产业建设一线展作为,组建调解队伍为茶旅新镇建设协调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帮助支持镇政府解难题、助发展。近年来,该镇人大先后对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治理、民风建设等重点工作集中视察调研12次,专题听取报告6次,43名人大代表协调解决具体问题300余件。
创新机制保障,当支持促进代表履职的“后勤部”。该镇人大以“两个机关”建设为载体,积极创新机制,通过建立“人大代表+社会治理+服务”工作模式,搭建抽访、走访、接访“三访”平台,设立镇级社情民意服务中心,创新群众诉求答复方式和代表履职评议活动,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行代表与选民办前、办中、办后三个见面,镇村干部、办理部门、人大代表三个参与,召开交办会、推进会、落实会,突出解决集镇建设、绿化美化、河道综合整治等重点意见,及时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取得新突破。完善主席团八项制度,建立代表履职六项制度,坚持以代表小组为单元,一年述职评议一次,评分评比表彰一次,建立代表履职一册五簿,实行人大工作档案一会一档、一年一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代表联系选民和依法履职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问题及不足
一是镇人大组织发动人大代表参与支持茶旅新镇建设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由于履职平台有限,没有把代表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代表参与茶旅新镇建设的覆盖面还不够、比例较小。二是代表小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存在代表小组活动开展不经常不规范,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参加代表不够广泛等问题,未有效地通过代表小组活动建立起与群众一起茶旅新镇建设的凝聚力。三是少数代表和人民群众对茶旅新镇建设认识不到位,导致向群众传递信息不准,参与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大的问题。四是人大代表领办的产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的质量还不高、层次还较低,茶旅融合还不够,真正实现产业融合、效益提升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合作社成员没有深度参与其中,无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对策及建议
坚持党的领导,把主动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要求。镇人大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政策举措、具体部署和实施路径,结合镇情实际,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全力支持和保障乡村振兴目标落实落地见效。始终坚持工作在一线展开、建议在一线听取、作用在一线发挥、能力在一线提升,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把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促进调研成果转化。要坚持以人大“四同一建设”为载体,以人大“两个机关”建设为目标,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方式和渠道,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全镇大局,做到与镇党委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发展上同力。
坚持主业主责,把依法忠诚履职作为首要任务。镇人大主席要切实担负起镇人大“当家人”的职责,主动研究、谋划、推动、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把听取和审议乡村振兴实施规划、项目建设、产业布局等作为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重点,紧扣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落实,综合运用审议工作报告、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评议、专题询问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督促镇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摆在优先位置,每年两次镇人代会要把乡村振兴发展作为审议的重点;每季度主席团会议至少听取一次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报告,研究解决有关问题;每年组织人大代表至少视察调研一次乡村振兴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做到在监督中支持、支持中监督,在服务大局中的展现作为、在推动发展中体现担当。
坚持完善机制,把发挥代表作用作为重要抓手。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镇人大要搭建好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完善好代表学习、培训、视察、调研、激励、考核、管理等各项机制,切实发挥“五员”作用,让人大代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人大代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法治理念,遵守党纪国法,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挥代表在思想素质、政治品质、眼界见识等方面优势,积极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鼓励引导代表带领群众创业,带头发展产业,领办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目标。引导代表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和宣传者,大力倡导新民风、好家风、乡贤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要发挥代表在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组织动员代表深入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及时准确掌握民情、民声、民意,当好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共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乡村振兴实施注入强劲的人大力量。
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茶旅新镇建设迈上新台阶。围绕镇人代会做出的《加快大竹园茶旅新镇建设的决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茶旅新镇建设,围绕规划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作、时间节点,统筹协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实行问题逐个解决、难题逐个攻破、短板逐项补齐、任务逐项落实,努力形成镇党委统筹、政府推进、人大推动、部门配合、代表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确保茶旅新镇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探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作者系汉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