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006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安康市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杨冬丽 赵金地 路煜萍发布时间:2021-01-13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安康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易地搬迁,通过避灾、生态、扶贫三种搬迁类型,共建设搬迁社区1364个,搬迁群众94.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03万)的31%。这些搬迁群众面临着生产方式突然嬗变、生活方式必须改变、对搬迁社区缺乏认同感等问题,党委政府承担着组织好、引导好、服务好这些搬迁群众的重要责任。

  本次调研共考察安康市三个县6个易地搬迁社区,分别是旬阳县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旬阳县甘溪镇滨湖小镇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小区,石泉县西苑社区、石泉县后柳镇廖家湾移民安置社区,汉阴县双乳镇福源小区(二期)、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调研方法主要为实地调研、会议调研、访谈调研。

  一、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冠疫情的爆发,越发凸显社区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只有同时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些社区才能健康全面发展。找准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加强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物质和人力投入相对不足。社区文化建设必需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物质条件是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实现的依托和物质基础。在调研的6个社区,有1个社区没有文娱活动场所,有3个社区没有图书室。文化建设所需物质方面的供给,不同的社区差别较大,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显然不平衡。跟城市相比,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相对不足,文娱活动场所相对简陋,文娱设施不健全。有图书室的社区,图书数量和更新以及在满足群众需求上很难提升和拓展。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相关工作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完成,因此,有限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投入文化建设的人力精力都十分有限。有4个社区组建有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队,发挥了志愿群众的力量,也存在志愿者的服务,在时间、精力、质量上很难长时间保障的问题。

  (二)制度设立不健全。文化建设制度的设立,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就是把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调研的易地搬迁社区中,文化建设制度设立较好的是石泉县西苑社区,其他5个社区只有相关涉及内容或者没有相应文化建设相关制度。总体情况是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

  (三)居民文化素养亟待提升。社区居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对社区的认同和融入,这些是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安康易地搬迁群众中避灾搬迁5.05万户18.75万人,生态搬迁6.63万户24.46万人,扶贫搬迁15.16万户50.9万人。这三类易地搬迁的群众中扶贫搬迁群众最多,而贫困群众中老弱病残者又占多数,例如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入住贫困户691户,非贫困户3户,社区60岁以上老人461人,残疾人147人,二级以上精神病人19人。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对新思想接受能力差的特点,再加上这些群众因搬迁打破了原有的以传统的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人际关系,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差,因此,提升社区居民思想认识水平,帮助社区居民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加速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融入,有很大困难,也亟待解决。

  二、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易地搬迁社区的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加强物质保障。目前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出资和社会捐赠,这些投入呈现不均衡状况。基础设施投入和资金支持,不同社区存在不均衡现象,跟城市社区相比投入力度仍然过小。因此,要加强文化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后续投入,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二)配备相应人员。目前易地搬迁社区的管理主要依赖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人员配备本身力量薄弱,更没有专门开展文化建设的相关人员。易地搬迁社区不同于以前群众居住的乡村部落,也不同于城市和城镇社区,居民文化层次低,认知水平差,并且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居多,因此,在社区管理日益重要的形势下,配备相应人员,保障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人力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完善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易地搬迁社区在管理上主要依靠当地政府领导,社区居委会直接承担管理工作,具体实行网格化操作。社区居委会有细致的社区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因此,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是做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制定出适合易地搬迁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四)增强居民社区认同。易地搬迁社区的建设打破了搬迁群众传统农村社会以血缘和地缘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冲击了搬迁群众故有的家族观念,因此,搬迁到新的社区,居民难以形成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也缺乏意识形态上的凝聚力。居民的社区认同以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为基础,因此,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和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只有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充分激发居民在社区的主人翁意识,让居民认同本社区的新民风民俗,认同本社区新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居民达成社区认同,真正实现让居民融入社区。

  (五)继续深化新民风建设。市委、市政府在2018年就印发了《以深化新民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诚孝俭勤和”新民风,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载体,开展“百姓宣讲”“文化育民”“科普宣传”“卫生下乡”“法律服务”等具体活动。这些有益的文化活动在易地搬迁社区也得到相应开展,今后仍然要继续深化新民风建设,并在易地搬迁社区开展有针对性、群众认可度高参与广的活动。

  (六)针对社区居民特点开展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中心,要安排更多的内容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要开发适合农民工、社区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生活相对困难群众的公共文化产品。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立足当地人文、历史、环境等实际情况,结合地域特点挖掘浓郁地方文化特色,引导居民自导自演,激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促进社区良好风气的养成和引领居民接受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继续强化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力度,力争打造社区文化品牌,为居民普及文化服务。

  (七)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易地搬迁人口总体文化水平低,认知能力差,这些之前散居乡村的群众搬迁到居住密度高的社区时,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就会和新的社区文化发生冲突,所以必须加大法治宣传力度。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当自觉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和意识,遇到纠纷也能依靠法律途径来解决,如果不懂法律知识和常识,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高空抛物会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有关法律责任,小区内种菜会破坏绿化,家畜粪便会污染环境等等,这些问题是搬迁社区居民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

  (八)提升社区居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破解的是中华民族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根本性的问题,社区是社会管理的细小单位,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也必然是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的主体。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对自己充满自信,就能够努力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作为一个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有着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能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断汲取文化养分,涵养文化底蕴,才能成为热爱生活,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追求、积极向上的现代社区居民。

  (作者单位:安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