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必须抓好、用好供销这支力量,充分借助其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独特优势,发挥其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党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左膀右臂”、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围绕推进供销综合改革、打造“三农”服务之家,谈几点认识、思考和体会。
一、激活抓供销的“脑子”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安康供销系统也走过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
一是有辉煌。安康市供销自1956年发轫,60余年间几经起伏,前30年很辉煌。60年代出生的人都能感受到当年供销在老百姓心中有多重要,当时供销体系从中央到乡村都非常健全,供销人遍布山山水水,与农村、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为老百姓贴心服务,走过了一条不平凡之路,当时在全国出现了著名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发源于河南林州市,该市石板岩供销人就是靠一根“扁担”上山送货、收购农产品,形成了“扁担精神”并被拍成电影。“背篓精神”发源于北京市原房山县周口店供销合作社的一个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带领职工常年背着30多斤的背篓翻山越岭送货上山,收购特产下山,被群众亲切称为“背篓商店”,形成“背篓精神”并拍成电影《红色背篓》。
二是有低谷。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供销社未能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转型,供销工作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低谷期。由于当时对供销改革方向把握不准,大多是一卖了之、一租了之、“租壳卖瓤”,一些镇办连“空院子、破房子、烂摊子”都没有了,有的甚至撤销供销社机关,整个供销系统和队伍从市县到乡村“网破线断、人走院空”,也使供销人信心不足、萎靡不振。即是机构网络相对稳定的县区供销社,也因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经营不善、管理不力、发展无序,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至2015年中央11号文件出台,全市仅存的基层社还不到50个,离农村、农业和农民也越来越远,一度出现了干部靠财政发钱养活、企业靠收房租维持的窘况,供销系统陷入困境。
三是有转机。199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遏止住了供销合作事业下滑态势,1999年、2003年、2009年又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意见,使供销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谱写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城乡的新篇章。之后和全国各地一样,安康市供销工作有了转机,逐步回升,又开始贴近“三农”,尤其是近几年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全省首个供销电子商务示范市,供销改革的“安康实践”相继走进全省、全国供销系统培训班;2019年市供销社荣获全国供销系统“金扁担改革贡献奖”,并创下全省供销系统综合业绩考核第一名的历史性佳绩,供销长期居后处弱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四是有新为。综合改革以来,安康供销系统坚定为农、务农、姓农的根本宗旨,“一锤一坑”建章立制、固本强基、服务拓展和体系扩张,实现了从服务“三农”向融入“三农”、奋力追赶到引领发展的华丽转身。基层服务组织实现全市乡镇及重点行政村全覆盖,系统销售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四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337.55%、1188.18%、68.51%、301.37%;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突破27万亩;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在全省率先破局,“千村千处”被写进中华全国供销总社“七代会”工作报告;以生猪、茶叶、魔芋、核桃和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联合社、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开启了安康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的里程碑;“五进”“三年百市百店千点”送健康等活动把安康富硒农产品送到全国千家万户;累计带动2.96万户8万多贫困人口实现增收,有力展现了新时期新供销的新作为。
二、理清供销改革的“路子”
围绕“供”字抓转型、“销”字谋创新、“社”字强改革的总体思路,以供销基层组织体系、联合体系、电商体系、营销体系“四个体系全覆盖”为目标,纵深推进供销综合改革,不断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实现了全市供销事业改革发展同促进、双提升。
一是围绕“供”字抓转型。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打造生产服务平台。用“新扁担”把产、加、销联起来,在农资供应上,走生态富硒现代循环农业发展之路,推动农资供应向生态化、有机化、无害化转型;在产业服务上,围绕做大做强五大特色产业,依托产业协会、职业农民协会、农业园区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构建以产业联合社、产业联盟、产业化联合体“三联”为核心的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向组织化、联合化转型;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大力培育土地托管服务主体,组建农业生产服务中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姆式”“点单式”托管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围绕“谁来服务、如何服务”打造生活服务平台。发扬“背篓精神”,围绕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生老病死、吃住行游购娱,通过建立城乡供销服务社、农村综合服务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把服务平台搭建到老百姓身边,满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让农民群众享受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围绕“钱从何来、如何用钱”打造金融服务平台。抢抓全国四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和省供销社金融服务试点机遇,积极推动供销社同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业务融合,形成了供销社、专业社、信用社(农商行)“三社”协同发展的试点经验,3个县全面推开,发展社员8500多人,投放内部调剂借款2200余万元,探索出以新型基层社、新型联合社、新型合作社为载体构建“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体系的多种实现路径,走在了全省供销系统前列。近几年,安康市新建“5+X”特色产业联盟51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3个,产业联合社由17个增至68个,联合产业经营服务主体近500家,培育年销售额超过五千万的龙头企业14家,实现“一个大产业、一个大龙头、一套产业联盟体系”。
二是围绕“销”字谋创新。围绕展示展销加快现代流通实体店建设,推进供销营销体系全覆盖。近年来通过实施富硒农产品“五进”送健康和“三年百市百店千点”展销推介,在全国80多个重点城市建立营销店88个、销售点663个,推进多种形式产销对接,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有力推动安康富硒农产品持续畅销。围绕建设国际国内供销大市场打造供销电商平台,推进供销电商体系全覆盖。近几年,按照“市场主体、政府主导、经贸主建、供销主营”模式,推进实施“百镇百园”“千村千处”电商扶贫工程,组建成立市供销天贸电商总公司及十县区供销电商运营中心,孵化电商平台企业259家,新建镇办园区电商平台(站)105个、村级电商网点1459个,构建起了市有总公司、县有运营中心、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电商服务体系,推进安康供销自我转型、脱胎换骨和服务升级。同时积极实施传统经营网络“互联网+”改造,全面嫁接扶贫832、供销e家、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实现了直播带货、视频营销新型业态县区电商平台全覆盖。
三是围绕“社”字强改革。加强供销机关改革,构建行业指导体系。市供销社通过系统项目申报、联合合作、示范创评及建立综合业绩考评体系、综合改革鼓励激励机制等务实措施,有效密切市、县供销社层级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高效的行业指导体系,着力打造供销上下“一张网”,进一步凝聚改革发展合力。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构建经营服务体系。摒弃“守摊子、吃租子”的惯性思维,首先壮大自身实力,舞起社有企业这个龙头。在内部改革上,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去行政化,以大改革焕发新活力。同时围绕“三农”搞合作,围绕产业搞经营,围绕百姓搞服务,盘活社有资产,撬动外部资本,变“死资产”为“活资本”,建体系,舞龙头,打品牌,激活供销双线运行机制优势,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供销航母体系。近几年安康社有企业资产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创新实施,内部巡察审计实现市本级全覆盖,历史遗留问题稳步化解,富硒农产品营销、有机农资等新经营业务逐步拓展,“俏安康”“特安康”等自主产品陆续推出,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改造提升基层社,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全覆盖。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采取政策引导、联合社帮扶、企业带动、电商引领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因社施策改造提升基层社,努力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在固本强基方面,安康供销起得早、动作快,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了135个镇级基层社恢复重建;通过创新实施“供销进千村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村级供销社35个、社区供销综合服务中心38个,农民合作社增加到337个,农村综合服务社增加到1245个,实现了全市重点行政村全覆盖。
三、支持做大供销的“盘子”
从近几年安康供销发展实践看,做大供销的“盘子”,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
一是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其轻装上阵。供销是大系统、老系统,沉淀了一系列复杂遗留问题,严重掣肘新时期供销发展。在各地纷纷撤并供销社、出卖社有资产时,安康始终保持了市社机关、社有资产和企业的独立与完整,并先后解决了多个难题,个别撤并的县社得到恢复,配齐了班子,充实了队伍,切实减轻了历史包袱,为纵深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高位谋定改革蓝图,保障行稳致远。供销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康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并成立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供销社主力推进、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多次带队赴省上对接汇报争取支持,先后两次召开全市性会议部署,为书写供销改革的“安康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充分给予广阔舞台,激发干事活力。把供销社打造成一支党和政府信得过、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首先要给予充分信任,赋予其平台。近几年陆续将生态富硒农产品送健康“五进”、五大产业联盟组建、“千村千处”电商扶贫等重要工作交由供销社牵头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也推动供销这棵“老树”发了“新芽”,办成了许多以前不敢想的大事。
四、建好服务“三农”的“屋子”
供销改革的方向就是打造“三农”服务之家,使供销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信得过、愿意来、离不开的“大家庭”。
第一,屋子要漂亮。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可能很多人对供销社的印象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甚至还会有“现在还有供销社吗?”的疑问。一方面表明我们的新供销还不够新,还不够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老供销社过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何其重要。这就要求供销社把统一的标示、统一的服务、统一的元素融入每个网点,把供销人引以为豪的“扁担”“背篓”精神传承发扬下去,真正擦亮供销金字招牌。
第二,政府信得过。供销社成立之初就以服务农民、建设农村为己任,不论其所有制结构如何调整,经营方式如何变化,其为农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供销社的经营网点主要在农村,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经营者大多来自农村,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对农村市场信息反应最快,对农民所思所需最为清楚。践行服务“三农”使命必须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才能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中不断获得更大更多支持。
第三,门前人气旺。人气旺不旺,不光看形象。作为“国字号”供应体系,产品质量首先要过硬,必须确保带“供销”的农资放心施用、农产品放心食用,树牢“供销”放心招牌。其次看服务,服务态度要好,要能充分体现与农民群众的感情联结,服务还要丰富多样、完备齐全,要让老百姓找回曾经那种“什么都有、什么都能买到”的感觉。最后看优惠。必须坚持公益性、惠农性,通过经营机制的统筹调节,尽可能让利于民,显而易见提升大众获得感。
第四,群众离不开。要让群众离不开,关键在于把基层基础做实,通过持续有效推进“供销进千村”,不断把基层社、服务社、合作社办到更多群众触手可及、抬脚可到的地方,把每一个基层组织都办成形象好、功能全、能够切实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综合平台,用“新扁担”把基层组织体系挑起来,把供销社与广大群众紧密连起来。
(作者系安康市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