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国家新时期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汉滨今后发展的根本遵循。“十三五”时期,汉滨区紧扣“省域追赶超越、市域引领发展”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举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期追赶超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稳步提升的综合实力聚集了发展势能。2019年,汉滨生产总值达到381亿元,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年均增长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4亿元,年均增长18.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9亿元,占全市43.6%,年均增长12.2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产值412亿元,年均增长19.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2∶36.8∶54,三产较2015年提高8.7个百分点。扩张的总量、较快的增速,加速了汉滨追赶超越的步伐,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中,汉滨区的综合排名由2015年25个城区的22位上升到2019年30个城区的第12位,为新时期追赶超越聚集了发展势能。
二是茁壮成长的循环产业增强了发展动能。产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十三五”末,汉滨区现代农业园区总数达到208个,茶叶、魔芋、核桃、生猪、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全市领先,跻身全国10大魔芋产业重点县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五里工业集中区连续7年被评为省考先进单位,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纺织服装、毛绒文创产业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呈现雏形,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新创建AAA以上景区3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6亿元。循环产业日益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不断增进的民生福祉蓄积了发展潜能。改善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五”时期,汉滨区实施以教育为重点的公共服务突破提升工程,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文化先进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实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提升突破工程,保障安康机场、阳安铁路复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实施县乡村公路建设1800公里、安全饮水工程530个、电网改造385个村,城乡基础设施有力提升。中心城区市容市貌持续改善,城东新区高点起步,茨沟西沟等4个村入选陕西美丽宜居示范村,水环境质量、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民生质量显著提升,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为高质量服务、高质量供给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持续深化的创新举措激发了发展效能。“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食药安全、市场监管、国土规划等职能下放到镇办,政务服务中心整体搬迁扩容,“一网通办”率达到95%。营商环境持续提升,跻身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建设工程审批压缩到60个工作日、企业注册压缩到1.5个工作日,五年新增市场主体3.4万个。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组建5个区级投融资平台。开放招商成效明显,连续四年获得全市招商引资先进县区,五年招商引进项目230个、到位资金380亿元。系列有力的改革创新举措,破解了发展难题,推进了发展提速,也必将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十三五”时期,汉滨发展呈现了稳速扩量、提质增效的态势,追赶超越、引领发展迈向新阶段。但总体来看,城镇化、工业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不足、不平衡仍是最基本的区情,发展质量和效益还需持续提升,稳定增速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汉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围绕“追赶超越、引领发展”总体目标,不断强化城东新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中心城区、安置社区“五区”孵化承载作用,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突出提质增效,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汉滨新时期高质量追赶超越的新篇章。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更高水平发展。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宽视野编制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政策要求、现实基础、重点难点、短板优势,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发展重点,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心制定“十四五”重点项目计划,在补链、延链、强链上下功夫,深度包装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链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完善城东新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中心城区、安置社区功能布局,提升承载能力。加快完善并落实2021年工作计划,为“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更有效益发展。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实施重点突破、面上提升,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五里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坚持改造提升和招大引强,持续壮大产业集群,推动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毛绒文创)等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实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起点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加快弥补制造业短板,谋划建设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城东新区为载体,完善基础配套,布局建设教育、医疗、康养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园建设,推动数字产业企业、人才、技术的高度聚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体育文化、健康养老、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向专业化、高品质发展。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更加协调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主抓手,强化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按照绿色循环、三产融合、科技支撑、品牌引领的思路,梯次做精做优208个现代农业园区,以阳晨牧业、立华牧业、汉水韵茶叶、芋硒王魔芋饮品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持续提升生猪、茶叶、魔芋、核桃、蔬菜五大特色产业,做精做优食用菌、养蜂等产业,谋划打造新型中药原料药基地,加快形成“一产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农产品加工、质量提升、品牌培育行动,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推动农村产业振兴。持续引进总部型、集团化企业,拉动全区120个百户以上安置社区的新社区工厂集群发展,提升社区工厂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加快水、电、路、气、讯完善提升,提高农村建房规划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强茨沟瓦铺等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开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开展双龙镇、流水镇中心社区等乡村振兴试点。
四是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更可持续发展。深入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建设美丽汉滨。扎实开展青山保卫战,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当好秦巴生态卫士。全面深化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持续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确保安康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提高。深入实施汉江水质保护,健全河湖长制,深入实施蒿坪河污染治理、石煤矿山综合治理、黄洋河生态修复和瀛湖湿地保护区建设,全面实施退捕禁捕,保持水环境质量在全省领先。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管控,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抓好以固体废弃物堆场为重点的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坚持政策宣传和严格执法相结合,扎实落实烟花爆竹禁放、秸秆禁烧、污水禁止直排、垃圾分类等要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五是顺应群众美好愿望,推动更有品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群众期盼为工作着力点,持续扩大民生领域投入,创造更高品质生活。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双高双普”成果,加快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以区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推进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打造技能汉滨。健全疾病防控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区疾控中心、区三院、区中医院和镇办卫生院提升工程,深化“医联体”“互联网+医疗服务”等模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突出做好204个安置社区社会治理,完善教育、医疗、综治中心、物业等配套服务,探索推进小库房、小市场、小菜园、小工厂“四小”工程,让搬迁群众的融入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完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巩固新民风建设成果,培养遵规守矩、崇德尚法的新时代文明乡风。
六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更具活力发展。紧跟全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步伐,主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强化与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安康临空经济区的一体协同错位发展,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在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产品研发设计、动植物培育、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在惠企便民、亲商安商、优化服务、规范程序、提高效率上实现新突破,着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高效、规范有序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推进“三变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培育引进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创新投融资方式,破解五里工业集中区、城东新区等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作者系汉滨区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