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1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对比中寻求突破 追赶中实现跨越——“十三五”期间安康与汉江流域毗邻部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

作者:陶勇俊 罗红柳 栗丰琼发布时间:2021-03-19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十三五”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追赶超越、转型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惠民、协同共享、开放融合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力谱写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奠定扎实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6年以来,安康市生产总值跨越800亿元、900亿元,2018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9年实现1182.06亿元,是2015年的1.6倍。从六市对比来看,2019年,外省三市生产总量均突破两千亿元,陕南三市总量偏小,安康经济总量仅大于商洛市,处于第五;从GDP增速看,2019年安康同比增长7.9%,位于六市之首,从“十三五”前四年年均增速看,安康年均增长10.0%,位于第一,高出第二名的汉中市1.5个百分点。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近年来,安康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绿色发展,立足全市资源多样性、自然环境立体性特点,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种、养、加、销”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安康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2.92亿元,较2015年净增25.47亿元,年均增长5.0%,增速为六市第二,较第一名的荆门市低0.7个百分点。

  (二)工业仍为主力军。“十三五”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以“追赶超越、绿色崛起”为主线,以加快建设西北生态强市为目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筑巢引凤;以招商引资、规模企业培育、工业项目和工业集中区建设、特色工业品促销为抓手,努力扶持装备制造和富硒绿色食品为主的支柱产业,轻重工业协调发展。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67户,较2015年净增275户,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69.23亿元,较2015年净增200.25亿元;工业化率39.7%,较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十三五”前四年,安康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位于六市之首,高出第二名商洛市1.6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速整体趋缓。投资为安康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安康发展的第一引擎。2015-201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8年增长16.1%,2019年增长10.0%,从五年增速来看,六市投资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

  (四)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十三五”以来,安康奋力开拓城乡市场,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201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8.74亿元,同比增长10.8%。从总量看,十堰市突破千亿元,以1029.60亿元居六市之首;从增速看,2019年安康增速高于汉中市和商洛市,位居第四,但“十三五”前四年安康年均增速11.0%,位于六市之首,高于第二位的十堰市1.0个百分点。

  二、安康经济发展亮点

  (一)人均GDP不断提升。2019年安康人均GDP达44241元,较2015年净增15705元。从六市人均GDP来看,荆门市四年来一直处于首位,安康高于达州市和商洛市位于第四。从四年间净增量来看,安康居第三位,净增幅度较快。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安康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5.6:44.3:40.1调整为2019年的11.6:46.9:41.5,一、二产有所回落,三产占比提高,但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从六市2019年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比均低于20%,最高的达州市占16.9%,最低的十堰市占8.5%;从第二产业占比看,最高的荆门市占47.3%,最低的达州市占34.6%;从第三产业占比看,最高的达州市占48.5%,最低的荆门市占40.8%。从四年来结构变化来看,六市第一产业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十堰市降至个位。从总体结构看,达州市和十堰市主导产业已由第二产业转换为第三产业,其他四市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三)实体经济实力较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五上”企业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国家“要报数、先入库”的原则,安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五上”企业的培育纳统工作。2019年末,安康“五上”企业2432个,位于六市之首,有力地支撑了安康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015年和2019年毗邻六市“五上”企业(个)

  三、安康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尚低。2019年安康城镇化率达50.45%,虽较2015年提高6.13个百分点,但在六市中高于达州市和商洛市,排名第四,距最高的荆门市相差9.65个百分点。

  (二)城乡收入排名双双退位。2015年安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85元,位于六市第三;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13元,位居六市第四。2019年安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6元,位于六市第五,较2015年后退二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5元,位于六市第五,较2015年后退一位。

  (三)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2019年,安康市完成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67亿元,同比增长5.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8.26亿元,同比增长16.2%。从2015年与2019年收入总量上看,陕南三市在减少,外省三市逐年增加,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从支出总量看,六市均在逐年加大;从财政自给率看,陕南三市明显低于外省三市,2019年安康财政自给率已降至个位数,财政收支严重失调。

  四、“十四五”安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以来,安康“深改”措施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从六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来看,安康具有经济总量小、增长速度快的特点,2015—2019年各项指标增速虽整体呈下降态势,但年均增速仍处于前列。2020年受疫情冲击,安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目前全市正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换挡提质、积势蓄能、恢复增长,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为“十四五”发展提供支撑。

  (一)习近平总书记来安考察带来新机遇。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为安康指明了高质量发展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发展指向,寄予了“乐业才能安居”的民生取向,安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2020年7月20日,市委召开四届十次全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动员全市上下立足当前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续新篇、确保目标责任考核重返全省优秀行列、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重返全省先进行列;着眼长远推动“三个实现”,即实现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为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顺利开局提供良好环境。

  (二)脱贫攻坚带来的时代机遇。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此,打好脱贫攻坚战以及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为县域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的安康,更要紧紧抓住、用好产业脱贫这个机遇,不仅要完成贫困地区现阶段脱贫任务,更要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互联网+”带来的融合机遇。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农产品”模式不仅将农民、农产品、消费者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开展农超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互联网+农家乐”“互联网+乡村游”等,不仅拉动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更改善了人居环境。“互联网+”还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安康来说,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可以极大弥补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相对劣势,统筹推进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三农难题、激活消费引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口城镇化,不仅需要让农民进城实现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还要实现身份和观念的转换,实现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就业方式等重大转变。一要保证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有效增加二三产业劳动力资源,为产业发展上规模提供可能;二要坚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扎根县城,扩大和稳定消费群体,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三要持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

  五、对“十四五”安康重点工作的建议

  (一)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2020年疫情充分暴露出安康中小微企业居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和短板。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一是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二是利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壮大智能制造、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新兴产业。三是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重视龙头企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完善链条、补齐短板,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统筹”,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全力促进重点领域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以投资为引领,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重点聚焦养老、教育、医疗等改善民生需求领域,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等方面,这些领域的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明显,也有助于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从而形成消费与投资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升级中蕴含的巨大增长潜能,以高质量、高层次的产品供给来引领和激发新需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开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加大农业产业规划和引导力度,提高农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五是提升全体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让改革发展更能惠及全体人民。着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三)强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安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效激励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环境。二是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可考虑将疫情期间制定的部分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阶段性政策转化为长期性政策。针对特殊产业和企业实施定向支持,尽可能压缩行政经费和不必要的开支,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三是依法严格保护产权。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产权意识、合同意识,依法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稳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预期,打破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隐形壁垒。四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更多转向功能性支持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从以上精准的对比分析来看,安康在奋力发展的同时,毗邻地市也在奋蹄疾步,全市稳增长压力不减,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取乎其上”,以对标补短的拼劲,在新起点上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安康破解发展环境受限的根本出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不断探索,提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思路,努力打造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目标,是契合安康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现在全市上下正在围绕这一目标狠抓落实,追赶超越,加快发展。

  (作者单位:安康市统计局,陶勇俊系市统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