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交通部门作为脱贫攻坚先行部队,如何立足行业实际,综合精准施策,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脱贫,是当前交通扶贫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正视现实,作出考量,充分发挥交通对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一、基本情况
安康的贫困,交通是首因。全市10县区均为贫困县,贫困县、贫困村个数居全省第一,贫困人口绝对数及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战区,广大群众盼路、修路、护路、用路的愿望十分强烈。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交通先行”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贯穿工作始终,紧盯脱贫退出“576”标准,聚焦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工作重点,狠抓交通保障项目实施,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扎实抓好道路交通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市脱贫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先行基础。
(一)聚焦路网建设,打通外联“大动脉”。全系统紧紧围绕“建设交通强市、打造交通枢纽”目标,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战场,抢抓中省政策机遇,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力推交通重点项目建设落地生效,不断完善区域路网体系,发挥高速公路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脱贫一方群众”的目标。目前,包茂、十天、京昆、麻安、安来高速穿境而过,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00公里,全市10个贫困县区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与此同时,安康机场全面通航,西康高铁、桐旬高速、沿江公路、机场立交、国省干线升等改造20余个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安康交通运输大路网日臻完善,快速便捷的交通正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者,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为安康决战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二)聚焦“两通”目标,畅通内联“微循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狠抓通组公路建设、“油返砂”整治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大力补齐“畅返不畅”“通返不通”等短板弱项,将群众对“要致富、先修路”和“农村公路高质量通行”的诉求相结合,统筹推进,重点突破,通过提升改造、因路施策、政策激励等措施,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变“畅”,运输能力、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等均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扶贫投资60亿元,新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55万公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彻底解决了300万群众出行难题。全市139个镇(办)1772个行政村(社区)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两通”目标,改变了秦巴山区“羊肠小道泥巴路,肩挑背驮一身灰”的历史,实现了“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
(三)聚焦“四好农村路”,融通脱贫“新动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夯实“两个纳入”基础,为采取“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修路、管路、护路、运营路提供了政策支撑。以“四好农村路”建设抓手,制定完善《安康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要求,督促落实县、乡、村三级管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镇、村、群众和受益企业养路护路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有路必养。通组公路和产业路不断连线成网,带动种养业由分散向集中、由零星向集聚、由粗放向高效转变。“扶贫路”连接起千家万户,“产业路”遍布千村万组,群众出行由过去“走得了”到现在“走得好”,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四)聚焦“运管一体化”,开通增收“致富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实现行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双赢,以交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走出了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石泉县推行农村公路“一长四员”机制,镇坪县实行“养护公司+精准脱贫”,汉滨区力推“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公路养护”村级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吸纳公路沿线贫困户积极参与村道养护,既解决了贫困户稳定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农村道路养护质量。全市1万余名在册贫困人口通过“交通+”模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贡献了交通力量。高度关切群众出行需求,加快推进城乡运管一体化建设,开通了县域之间、乡镇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网状式客运线路,全市公交车保有量近500辆,公交线路71条,通公交车总里程1400公里,日均客运量15万人次,年客运量5300万人次;城乡公交通达县城周边55个乡镇、370个行政村,县城周边20公里以内主要乡镇覆盖率达82%,受益群众达120余万人,切实提高了城乡客运覆盖深度和广度,逐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费用高问题,真正让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
二、存在问题
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应有之力,但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落实、群众爱路护路意识、灾毁风险防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全面巩固来之不易的交通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养护管理责任落实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重建轻养问题,“两个纳入”落实与政策要求还有差距,养护资金和责任落实需进一步强化,才能有效满足农村公路发展需要。
(二)群众爱路护路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群众在通村通组公路上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公路红线控制难度较大,路产路权得不到有效维护,致使农村公路达不到“畅、洁、绿、美”要求,也缩短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三)返贫风险防控难度较大。安康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境内山大沟深,地理条件恶劣,村组道路沿河沟修建居多,全年降雨均集中在7、8、9三个月,且降雨量大,农村公路抗灾能力弱,每年农村公路水毁比较严重,“通返不通”“通返不畅”风险大;重点项目建设占(利)用农村公路不可避免,对建制村通畅情况有影响。
(四)农村公路超期服役,老化情况不容忽视。全市18998公里通村公路,大部分是在2006-2009年期间建设,服役时间较长,路体老化,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交通流量不断增加的运输需求。
三、对策措施
(一)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一是严格落实“两个纳入”。把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纳入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养护、管理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有效落实。二是健全公路养管机制。认真落实《安康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安康市通村通组公路管护办法(试行)》,督促县区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夯实村组道路养管主体责任,努力实现常态化养护,确保管护到位、道路畅通。三是扎实开展示范创建。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目标,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示范镇创建,全面推动农村公路建管护运高质量发展。四是创新公路养管模式。将农村公路养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积极推行“交通+”养护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力争行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双赢。五是积极推进“路长制”。夯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工作职责,建立“精干高效、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管理体系,积极构建“村负责、镇管理、县考核”的通村公路养管模式,全力推进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狠抓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治理。一是狠抓路域环境专项整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路域环境综合治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持续做好农村公路“路面、水沟、杂草、塌方、垃圾”五清理日常工作,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环境。二是提升路政执法监管水平。进一步夯实路政执法监管责任,加大巡查执法工作力度,纠正违规占路毁路行为,提升群众爱路护路意识。三是深化农村公路政策宣传。充分认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交通事业发展良好工作氛围。
(三)加强农村公路风险管理处置。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做好交通脱贫攻坚防返贫工作,巩固保持交通脱贫攻坚成果。一是要扎实做好“通返不通”问题处置。督促县区交通运输局建立建制村“两通”“通返不通”动态监测和应对防范机制,认真开展辖区内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建制村通客车情况“回头望”,认真排查、不留死角,建立“通返不通”问题台账,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持续保持“两通”建设成果。二是要积极消除工程建设对脱贫退出的影响。扛牢主体责任,切实做好高速公路、国省县乡公路和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统筹协调工作,落实养护修复保畅措施,确保脱贫退出高质量达标。三是要积极抓好灾毁道路修复。结合自然和气象条件实际,科学制定灾毁防控预案,通过财政投入、灾毁保险等多渠道筹措灾毁抢修资金,加强汛前预防性养护和汛中抢通保障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毁风险,确保道路畅通。
(四)加大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力度。一是积极做好项目规划。按照中省市脱贫攻坚部署要求,科学编制和完善“十四五”规划,将通村公路改造、完善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和桥涵配套工程纳入计划盘子,严格项目库管理,积极为村组道路改造提升创造条件。二是强化项目资金争取。加强向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汇报力度,争取落实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最大限度争取中省资金投入,解决老化道路改造提升资金保障问题。三是落实项目配套资金。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地方政府对交通建设的政策倾斜,将交通项目配套资金全额落实到位,以充裕的资金保障推进交通扶贫项目实施,努力解决贫困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