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借鉴兄弟市区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市工信局组队赴铜川市考察学习中药产业发展工作,结合考察情况,现就加快推进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引导力度。一是成立专门机构。借鉴铜川市经验,明确并设立具有统筹职能的能统抓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的专门常设机构,负责全市中药产业研究、规划、发展和建设等工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发展规划,积极指导中药产业发展。二是制定完善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加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升中药加工制造水平、做大做强中药大健康产业、建设中药产业商贸流通体系、提升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中药产业综合保障体系”的思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在税收、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品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给予企业切实支持。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金融对接形式。引导医药企业积极参与“新三板”、金融仓储等新的融资方式,广泛拓展融资渠道,着力化解融资难题。四是完善人才保障。与中国药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与中国药科大学对口帮扶机遇,定期邀请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到我市进行讲学、交流,提高我市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以安康学院等高等院校为科研基地,围绕产业需求,组织开办中医药产业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中医药创新人才,促进人才、技术、成果向中医药产业领域聚集。
二、加快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进一步扩大安康优势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面积。加强对市场需求量大的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抚育保护,积极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药材有机认证工作。以现有的种植量大、经济效益好的绞股蓝、黄姜、杜仲、黄连、白芨、绞股蓝等道地药材作为重点品种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引导企业和合作组织通过订单、返利等形式,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联结企业、基地和农户,共同推动生产,开发产品、抢占市场。引进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到我市建立规范化药源基地。抚育有条件种植基地建立初加工厂。积极建立中药材产业振兴乡村建设新模式。
三、狠抓技术创新研发。高度重视研发创新,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药企三方联合力量对安康市大宗药材、道地药材、重要药用植物进行重点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形成中药材行业良性循环,以改变资源优势,经济劣势局面。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推进现有中药饮片加工和成药生产等产业链条提质升级,加强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注射剂、中药外用配方生产等新药研发生产,做大做强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
四、规划布局重点项目。全力抓好中药配方颗粒剂、旬阳广誉远医药物流园、陕澳中医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力促在建项目尽快达产达效,以点带面,提升我市中医药加工产业整体水平。立足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局,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拿出优势资源,实行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有实力的国内外中药企业,来安兴办药源基地、投资办厂,实现中药材本地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为中药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发展动力。
五、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依托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等重点园区,积极引进培育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中药材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现有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引资本注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发展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大现有重点企业培育力度,以北医大、正大制药、旬阳广誉远等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促其成长为领军企业。注重成长型企业培育,支持汉阴华晔、世茂科技、振兴中药饮片、长寿中药饮、宝杰植化、天源植物提取尽快成长为骨干企业。
六、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GAP、GMP、GSP等标准化认证,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种植环节提升源头药材质量,中药提高产品质量均一性和可控性,努力提升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做响“秦巴医药”地域招牌,加大医药产品宣传,培育一批销售额过亿元的医药优势大品种,打造一批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组织和参与生物医药专业会议,积极宣传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品牌。
七、完善中药产业体系。一是加快中药材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鼓励药品生产经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依托中药材主产区,建设布局标准化、社会化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及辐射秦巴毗邻地区的集约高效的中药材仓储配送体系。鼓励中医药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自行或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规模化中药材仓储设施,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供产地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储存养护与运输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二是培育孵化大健康产业。发挥安康的生物资源优势和地理气候优势,打响“中国硒谷”地域品牌,推进中医药和富硒产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积极链接国内顶尖科研、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现代中药、药食同源保健食品、饮品,打造“中医药+文旅”“互联网+大健康”“中药材+乡村振兴”产业新业态。
(作者单位:安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吴虹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