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3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石泉县文化产业调查与思考

作者:张会军 徐 良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石泉建县于西魏废帝元年(525),位于安康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穿境而过,通过挖掘汉水文化、蚕桑文化、鬼谷子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成功打造了“鬼谷故里·智慧之乡”和“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两张文化名片,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向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做法成效

  (一)强化政策支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并结合县上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市场环境等发展要素,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力度,先后制定出台《石泉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实施办法》《石泉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复工复产和稳就业九条措施》《石泉县扶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政策》《石泉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顾问制度支持企业发展的通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系列政策文件,培育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有效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191家,其中规上文化企业17家,这17家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共计2.32亿元,较去年同期2.16亿元,增长率为7.10%。

  (二)深挖资源潜力,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县境内的鬼谷子文化、蚕桑文化、汉水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以文化为旅游铸魂,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景区景点,例如以鬼谷子文化为魂,建成鬼谷岭4A级旅游景区和鬼谷子文化小镇;以“汉水文化”为根,打造汉江石泉古城、中坝大峡谷、燕翔洞、秦巴风情园、后柳水乡等系列休闲度假景区和民俗体验;以非遗和农耕文化为本,打造中坝作坊小镇;以蚕桑文化为基,打造池河金蚕小镇。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另外,依托这些文化资源,举办春季民间文化艺术节、夏季“鎏金铜蚕·丝路之源”蚕桑文化旅游节、秋季鬼谷子文化旅游节、冬季“汉水庖汤会”等四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石泉火狮子”“县太爷巡游”“县衙断案”“丝路之源·十美石泉”鬼谷子下山等实景歌舞剧展演,全县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三)狠抓项目园区,集群效应初显。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以及融合性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了云雾山鬼谷岭景区、秦巴风情园、中国中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鎏金铜蚕研学基地项目、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金蚕小镇文化孵化中心、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等一批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引领性的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其中,石泉鎏金铜蚕特色文化小镇被列入省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饶峰镇胜利村农旅产业园项目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同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了饶峰胜利特色旅游村、后柳中坝作坊小镇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有效推动了文化企业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示范基地4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1个。

  (四)丰富产品供给,扩大文化消费。坚持创新驱动、品牌带动,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进一步带动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蚕桑文化、鬼谷子文化等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创产品开发力度,相继开发了桑、蚕、茧、丝系列文创产品和鬼谷子雕塑、字帖、书简、砚台等一系列旅游纪念产品,目前已达到200多种,并培育了3个文化品牌。通过文化旅游消费的拉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6年的12.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9.7亿元。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县培育了一批规上文化企业,推动了文化产业持续发展,但文化产业规模还是偏小,具体表现在:一是规上文化企业占比低,目前全县有191家文化企业,规上文化企业仅占8.9%,缺乏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强、影响力大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二是当前全县的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县GDP比重仅为2%左右,比重仍然偏小,对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县文化产业主要是与旅游融合发展,与农业、科技、工业等深度融合程度低,产业附加值不够高,并且业态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分别为72%、16%、11%,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过小。

  (三)文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目前,我县文化企业中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文化产业研究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思考建议

  (一)培育扶持文化企业。认真按照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名县”的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实施规划,并始终坚持文化开发利用与传承保护并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导向,扶持壮大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小微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精心策划包装文化项目。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十二要素,以市场主体为取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向上争取为基础,精心精品包装策划全县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古镇名镇等突出全局性标志性带动性的重大骨干文化产业项目,尤其是要在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及精品文化创意、精品影视文艺等项目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三)强化文化品牌意识。结合全县实际,精选3—5个重大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举全县之力主推主打,形成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尤其是要把中国金蚕小镇、云雾山5A级景区建设作为重点品牌打造。中国金蚕小镇顺应陕南“丝路源点·蚕桑之乡”产业基础和文化积淀,实施农旅、工旅、文旅三产融合发展,力促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是我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地。云雾山景区以其独特的鬼谷子文化为基础,是省文旅厅确定的全市5A级景区第一首选景区,将实现我县5A级景区建设零的突破。

  (四)健全相关机制。制定各类优惠政策,激活各类生产要素,吸引更多项目和资金、人才落地石泉。一是招商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招商优惠措施,努力使更多文化产业方面大项目、好项目落户石泉。二是人才引进机制。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决策部署,大力引进文化高质量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三是创业扶持机制。尊重创业规律,用足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文化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四是精品文艺扶持机制。建立文艺作品创作基地,完善文艺作品扶持奖励办法,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形成共同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振兴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石泉县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