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3期/调查研究/内容详情

汉滨区民营经济现状调查与对策

作者:范传斌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汉滨区地处成渝、江汉、关中三大经济区域的几何中心,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近年来,汉滨区立足区位优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区民营企业达到9375家,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2%;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占全区GDP的55%;民间投资249.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5%。与“十二五”末相比,民营企业数量增长340%、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81%。

  一、汉滨区支持民营经济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坚持行政推动、创新驱动、园区带动、政策拉动,助力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数量从“屈指可数”到“铺天盖地”、体量从“微不足道”到“半壁江山”的跨越。

  (一)行政推动。将非公经济发展纳入目标责任考核、重点督办事项,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相关经费。坚持每年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分析研判形势,落实工作措施。对重点民营企业,落实区级领导包联、部门包抓,及时研究解决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协助办理手续、融资、产品销售等事项,强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在脱贫攻坚中,民营企业踊跃投身扶贫主战场,辖区内200余家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帮扶231个贫困村,阳晨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荣获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二)改革驱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四年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7项,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420项;投资2700万元完成区政务服务中心迁址扩容,进驻事项636项;企业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办理,企业登记办证时间压缩到1.5日内,推出了为企业免费邮寄证照、免费刻制印章等贴心举措,实现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和“一网通办”。一系列举措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四年新增市场主体3万个,全区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6.4万个。

  (三)园区带动。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民营经济的助力器和民营企业的孵化器,五里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166家,数字经济产业园已有20家互联网企业进驻,新社区工厂、农产品加工厂达到174家,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87个,皓翔建材、京康茶叶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从园区中成长为行业龙头,吸纳区内人口就业13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44%;民营企业缴纳税收13.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63%,成为承载就业、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

  (四)政策拉动。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三五”以来,累计引进民营企业171家,爱尔眼科医院、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落户汉滨,毛绒玩具、富硒茶等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青莲饮料、悠源食品等企业与国内多所科研院校合作科研项目,康元医药、汉水韵茶叶等企业与国内外多地建立合作关系。制定“五上”企业培育支持政策,帮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四年培育“五上”企业367家,8户民营企业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民营企业称号。严格落实中省市惠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四年为企业减免税费7亿元。建立企业融资帮扶机制,每年召开2-3次政银企对接会,四年帮助企业融资近70亿元;建立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已为14家企业提供周转资金1.75亿元。

  二、汉滨区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截至目前,全区年产值超过3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仍然为零,一些小微民营企业容易受到宏观调控形势、行业周期、单一客户订单等影响,在经济下行、特别是疫情影响期很容易陷入危机。辖区内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如阳晨公司、京康公司、龙王泉公司等,企业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较低,从事精加工、深加工、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外向型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微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影响经营发展。通过调查,全区70%以上的民营企业在研究开发、技术改造、规模扩张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金紧缺的困扰。尽管国家加大了对企业财政信贷方面的支持,政府也采取了减免企业税收和搭建银企平台等措施,但由于企业信用度低,硬件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竞争力不强、自有抵押贷款资产不足、信息不对称等,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难仍然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产业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依然明显。当前,汉滨区民营经济不论是总量还是较大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类和服务业上,民间资本流向还存在短期投资趋势,特别是农业产业、健康养老等,因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配套不足等原因,发展依然不足,与发达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快速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去所依赖的廉价劳动力、低资源环境成本等优势逐渐丧失,相应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企业生存面临困境。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机制。成立汉滨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夯实部门、镇办责任。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帮扶机制,建立民营经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研判调度制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优秀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单位”评选,对高新技术、科技型、外贸型民营企业给予奖励。

  (二)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复产达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复市,向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一企一策”落实帮扶措施,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减免税费、减免房租、融资贷款、项目资金、用工用料等支持,努力将疫情对民营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探索推进普惠性免税政策;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全、带动性强的企业,采取投资补贴和产业奖补等方式给予扶持;对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企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更大优惠。对确有困难企业实施援企稳岗、暂缓缴纳失业保险等措施,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发挥帮贷工作专班、金融顾问团金融服务效能,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对新增“五上”企业按标准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对拟培育的规模企业、成长型企业积极争取财政贴息。适度调降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代偿风险分担机制,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建立企业服务基金,支持民营经济人士培训、招商投融资服务、项目考察洽谈等,组织开展“企业大讲堂”,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法律法规、企业管理等方面培训,开阔企业家视野,推动民营企业在合法合规中提高竞争能力。对民营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按标准给予科研奖补。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提升企业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为重点企业、困难企业、初创企业提供免费财务、法律服务。

  (六)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行涉及企业和群众的审批服务事项“7761”行动,70%的事项必须在“网上办理”、“最多跑一次”事项达到70%、办事材料压减60%。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对重点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单独派驻服务保障工作组。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问题专项整治,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作者系汉滨区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