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3期/创新实践/内容详情

探索旬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王海彬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旬阳高新区自2016年9月晋级为“省级高新区”,四年多来收获了可喜成果,正在探索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旬阳高新区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旬阳县域工业从“五小”工业到大办乡镇企业,从1989年“经济大县”、1992年“壮工富县”到2004年推进“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实现了县域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2009年,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作为旬阳县域工业发展的新产物,应运而生。十一年来,园区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县域工业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经营向循环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靠科技创新驱动、走生态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新路径。旬阳高新区发展走过了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集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阶段。

  (一)生态工业园区阶段。2009年,省中小企业局批准设立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名列其中。园区规划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民生工业和产业集群的理念,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新型材料、烟草食品、装备制造、水泥建材、清洁能源、生物制品六大循环产业。发展过程中,园区全力培育重点企业,着力建设主导产业,打造循环产业链条,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注重园区企业服务。园区规模工业产值由建园前14.15亿元到2012年达到52.01亿元。园区连续两年被省政府授予“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省科技厅授予“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

  (二)生态工业集中区阶段。2013年10月,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升级更名为旬阳县生态工业集中区,旬阳园区循环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集中区按照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的要求,遵循三化融合、园城共建的理念,结合县城“三镇一体化”总规修编,不断充实规划内容,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深化构建“园区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发展模式。2013-2016年,集中区工业产值从84.3亿元增至176.4亿元,年均增长27.9%。集中区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被省发改委授予“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阶段。2016年9月,省政府批准旬阳依托生态工业集中区和吕河工业集中区“一区两园”建设省级高新区,批准面积5.1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5.7平方公里。旬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旬阳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代表旬阳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高新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行政管理等。旬阳高新区牢固树立“筑巢、引凤、保育”工作思路,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工作,重点发展“生物制品、新型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三大配套产业,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蹄疾步稳、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成效

  (一)经济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始终咬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县域发展抓工业,工业发展抓园区,园区发展抓服务”的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挖潜育新、扩量增效、延链升级,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持续推动高新区工业向循环生态化、创新集群化发展,园区经济发展质效逐年攀升,园区经济对县域经济从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旬阳园区在全省省级高新区和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综合排名中分别位于第6和第11位,被省工信厅授予“陕西省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先进单位”。

  (二)绿色发展成效进一步显现。始终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园区,按照清洁生产组织企业生产,构建形成了“园区大循环、产业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上下游规模匹配、能源相互利用、产品互为转换、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精准化监管的良好局面。2019年10月,高新区被省发改委授予“陕西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三)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城园一体、综合统筹建设的原则,配套完善高新区基础设施,加快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着力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打造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五化融合”的城市新区。设施配套水平持续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产城一体、城园结合、综合统筹建设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园融合发展。始终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原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集约节约发展成效显著。

  (四)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坚持激活创业创新主体、夯实创业创新载体,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营造创业创新浓厚氛围,着力推进创业创新工作,有效推动了旬阳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建设高新区的出发点和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充分发挥园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平台作用,创业就业活力迸发。始终把提供务实优质高效服务作为激发现有企业发展动力、吸引外来投资的有效措施,甘当“店小二”,优质服务保驾护航。

  三、存在问题

  (一)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层次较低,整体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仍未从根本上摆脱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关联度不高。工业企业小而散、集群优势不明显、行业门类多样化、产业结构扁平化、产品竞争无序化,尚未形成抱团发展、上下游关联的浓厚氛围,地标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尚未凸显。

  (二)人才资源较为匮乏。高端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比例严重偏低。同时,受外部大中型城市出台的人才奖励政策和地域优势的影响,现有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人才队伍不稳定。

  (三)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受征地拆迁、土地供给、投资环境等因素制约,本地企业主普遍发展信心不足;外地企业在旬投资积极性不高,投资项目落地难度大、建设进度慢。加之,受国家投资导向政策、银行服务体制、担保约束限制等改革因素影响,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贵、融资难。

  (四)投资发展环境不优。旬阳立地条件差,企业发展的投资成本高;水、电、气、工业用地价格较周边地区普遍偏高,主导产业市场疲软,劳动力价格提升。同时,各部门合力共建园区,提升承载能力,打造新引擎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一是加强产业培育。加强领盛科技、陕汽宝通、九洲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培育,推动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制品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推进水泥建材、矿产品加工循环产业链条延伸完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企业推进科技成果自主研发、产业化转化、产学研市场化对接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四大工程,继续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三是做强当家优势品牌。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产业特点,提升现有的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错位率先发展,争取获得中、省、市产业发展战略支持。突出先进制造、新型材料、特色生物制品等发展重点,依托陕西有色集团、陕汽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优化整合全县资源,促进新型材料、先进制造提等升级。

  (二)持续强化招才引智工作。实施开放、创新的人才招引、留用政策,将高新区打造成为县域“人才特区”。一是积极引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公开选聘经验丰富、专长于园区市场化运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加大急需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企业自有人才。二是全力培育人才。注重做好现有企业家人才、企业高管人才、营销人才和高新区经济、工程、金融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县上牵头每年组织县内企业主、创新性人才、党政经济人才等重点人才到发达地区创新基地、高科技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实地学习和培训,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进步。三是倾力留住人才。给予已引进的高端人才适当的社会荣誉表彰和较高的政治待遇,解决急需紧缺人才编制使用问题。定期评选一批实体经济优秀企业家和企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予以重奖,全方位地营造有利于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

  (三)继续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一是积极落实上级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取消、降低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中介费用,完善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从生产要素、技术创新、财政、金融、税收、建设用地、品牌研发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优化中小企业金融、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配强企业党建指导员,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二是加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力度,将全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陕南循环发展方面的项目向园区重点企业倾斜,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力度,重点协调省市在投资主管部门开设旬阳高新区行政审批端口,在企业用电、天然气等方面实行直供电和天然气管道铺设。四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创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建设,提升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规范和清理审批、收费等项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服务到位,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时效,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二是优化服务路径。全面推行“一个企业一套策略、一个问题一套方案、一个难题一套办法”和“厂内事情企业办、厂外事情园区办”的服务机制,针对区内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针对性做好服务工作。三是组建专门团队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个性化的精准服务,让企业专心生产经营,安心谋规划发展,放心大胆干事业。四是盘活企业资产。对因资金、市场、管理等原因产值效益下滑的企业,施行一企一策,遏制下滑态势。对于停产半停产企业、僵尸企业,重新整合资源,寻求合作,腾笼换鸟、盘活资产,引导产业转型,助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五)营造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社会氛围。大力发扬“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敢于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好作风,优化企业服务,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和服务。一是营造重视企业、尊重企业、支持企业的价值意识,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获得感;二是在企业管理中应该重视民主意识,在保护企业主人翁意识的同时,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促进他们获得更多的“知性技能”,鼓励他们参与到各项工艺改革、技术革新中,激发企业家的创造力;三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职业经营管理队伍,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参加到高校培训进修,培养企业家的开创精神、冒险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增强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应力所能及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繁荣与企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旬阳县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