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3期/创新实践/内容详情

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 助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作者:杨晓伟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根据调研工作安排,结合分管业务,本人带领局调研课题组,分别到市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站、汉阴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部分科技型企业等单位开展实地调研,以现场考察和座谈交流的方式,全面了解我市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发现一些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有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基本情况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综合实力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重点打造了一批服务产业转型、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发展、辐射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搭平台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围绕富硒食品、循环农业、生态养殖、农业特色产业等领域,建成涉农领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9个,其中省级1个(蚕桑)、市级8个(富硒魔芋、中药材、水产、油茶、拐枣、富硒茶、核桃、富硒饲料);建成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市级3个,省级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4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国家级星创天地6个、省级6个、市级2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以农业农村领域优先发展为原则,立足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实际,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享为目标,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技术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破解“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二、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的作用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在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富硒食品、猕猴桃等领域,广泛布局建设了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为全市重点领域、产业的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标准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自主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活动提供了科技支撑。为我市培育创新主体、组织高水平科研攻关、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科技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基础。岚皋县山地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技术依托,围绕山地猕猴桃的产业化开发、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攻关。筛选出了适宜岚皋自然生长环境的猕猴桃品种“南宫一号”,新建苗圃50亩,实现了猕猴桃种苗的自产自供,为无病毒良种繁育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不断强化坡地猕猴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山地猕猴桃仿生态种植等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通过猕猴桃早丰、稳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在岚皋县南宫山镇宏大村建设示范果园3000亩,实现猕猴桃新建园3年挂果4年达产,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孵化带动作用。全市已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4家。2020年,依托汉阴县省级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进展顺利。据统计,紫阳、汉阴、岚皋三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20年总产值合计24.4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3.82亿元、15.4亿元、值5.2亿元。园区共有示范区面积5000公顷,土地产出率21.54万元/公顷;园区内就业人数11000余人;入驻企业数量234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个。园区在培育产业、带动发展、优化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紫阳县通过园区承载、企业引领、科技支撑,园区已有10多家企业从事富硒产品生产经营。依托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优势,以茶叶、魔芋、大蒜、食用菌、饮品等为主的富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品远销全国和海外各地。园区辐射带动全县累计建成茶叶、金钱橘、魔芋、果蔬、硒菇、药材等产业基地达50多万亩,带动就业5000余人次。

  三是立足地方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依托企业和高校双创示范基地,以“创业和就业”重点任务为抓手,搭建协作平台,加强资源对接,提升服务水平,为大学生、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就业创业营造更好环境,引导“双创”行动向广大农村领域和基层延伸。通过整合现有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发展要素,加快了科技成果向农村转移转化,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目前,省级以上星创天地12家,有培训场地18150平方米,吸引创客522人次,入驻创业团队60余个,成功孵化企业48个,组织开展各类培训90余场次,培训人数2955人次,带动2441户贫困户增收800余万元。市农科星创天地依托安康市农科院成立了19个科技转化项目及技术支撑专家团队,对魔芋、苦荞、高硒菜、马铃薯、富硒大米、特种玉米、富硒食用菌、豆腐木、八月炸、富硒茶叶、家禽及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项目及应用技术挂牌,依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为返乡农民提供种养与加工技术支持,推动了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及示范推广,帮助返乡创业群体掌握新技能,有力推动了“双创”活动的开展。

  四是以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为目标,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入各类科技资源,实现现代科技的高位嫁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绿色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提升全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市围绕水产养殖业、魔芋种植加工业、绞股蓝、茶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综合考虑全市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支持成立了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取得了6项软著作证书和5项外观设计、5项发明专利、2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3项,推广应用新品种技术成果1项,培育新品种4个,实现新品种繁育技术示范与良种产业化;培训132场次,受培3400人次。开展线上培训1场次,培训人数2.9万余人。带动4469户贫困户增收3500余万元。陕西安康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实验站,立足名优苗种生产及生态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创新与推广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技术推广。通过进行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技术,指导永丰公司和壹加壹公司开展稻田养虾、稻田养鱼,引进小龙虾和河蟹苗种80万尾。近年来,已累计推广多鳞白甲鱼、南美白对虾等优良品种示范面积达14万亩、产量2万吨,直接带动贫困户约119户,当年增加收入约143万元。

  五是以强化现代科技服务为抓手,引导和支持乡村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支持重点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中心、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县域创新试验示范站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向镇、村延伸,加快各类科技资源向村镇聚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分别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红教授、鲁周民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水产养殖试验示范站、亚热带水果种植试验示范站科研团队分别在汉滨区恒口镇、瀛湖镇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3家省级示范站驻站推广专家21人;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制定规划、标准4项;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开发7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21项,推广面积38万亩,通过示范推广取得收入3600余万元;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10余项;举办农技培训31场次,培训农民1750人次,培养基层技术骨干245人;对接帮扶贫困村7个,帮扶企业9家。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抢抓了“十三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机遇,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培育创建了一批中、省、市级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破解:

  一是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种类虽然比较齐全,但建设较为分散,创新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低水平重复研究多,规模效益尚未凸显,还没有打造出我市科技创新平台的品牌。

  二是平台运作模式有待改进。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科研力量分散。创新平台重组建、轻管理,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技术研发产出不多,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是平台建设数量和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科技支撑需要。各县区平台建设的数量、类别、规模、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县区还是空白,科技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是支持政策还不完善。除省科技厅通过后补助形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外,市本级财政没有相配套的专项资金,平台运行有一定困难,缺乏留住人才的优势。省科技厅有鼓励使用创新券的政策,但由于申请、兑现手续麻烦,导致创新券的推广进展缓慢。

  四、对策及建议

  作为身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欠发达地市,我市与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科技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我市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快重要平台、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二)继续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步伐。要贯彻落实好《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着力破除一切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高端人才的集中地,要更大力度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为项目管理“放权”、为经费管理“松绑”、为人才流动“清障”、为科研评价“减负”、为科研交流合作“搭台”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让我市科技创新元素竞相迸发、科技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三)强化产学研合作交流。重点依托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以规模化、精细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加大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支持校地合作建立试验示范站,吸引更多院士、专家来我市指导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通过聚集技术创新要素,助推农业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带动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在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等领域精心布局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实现创新平台提质增效。要将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纳入本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范畴,设立财政专项。要根据创新平台创新活动特点,完善平台绩效考核、监测评价等管理方法,促进平台创新能力与创新质量双提升。

  (作者系安康市科学技术局二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