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3期/工作思考/内容详情

壮大石泉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

作者:徐家彦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根据职责分工,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学习了解发达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结合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20年4月26日,在全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同志向大会专题汇报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从汇报情况看,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出台了《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在29个县(市、区)先行开展试点工作。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推进改革作出总体安排。2020年8月21日,农业农村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了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从会议通报情况看,5年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覆盖28个省份、89个地市、422个县。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3.8万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确认集体成员6亿多人,全国共清产核核实集体账面资产6.5万亿元,资源性资产总面积65.5亿亩,集体成员累计分红超过3800亿元。

  从2017年开始,我省榆林市榆阳区,西安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渭南市华州区、合阳县、丹凤县,以及宝鸡市岐山县、铜川市印台区、汉中市城固县、安康市岚皋县等县区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一、二、三批试点县(市);2019年5月,陕西省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整省试点省份,据省农业农村厅截至4月份数据显示,全省1756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7657个村集体完成成员身份确认,17583个村集体完成股份量化,17564个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分别完成总目标的90.8%、91.2%、90.9%和90.8%,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678万人。全省已有13400个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827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经营收益,4395个村集体组织实现集体分红,累计288余万群众拿到了集体分红,分红总额达10.1亿元。

  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2016年开始,截至目前共清理非经营性资产16616.58万元,经营性资产79674.54万元,资源性资产(耕地林地)198.94万亩。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50个,累计注入资金1.53亿元,其中,74个贫困村累计注资1.043亿元,预计今年累计实现收益760万元(含光伏电站收益)。76个非贫困村累计注资4924万元,预计年底前实现收益280万以上。通过异地置业、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村企合作等方式,到年底累计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5个,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二、各地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根据调研掌握,各地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均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按照党建领导、党委统筹、政府指导、村级实施的思路,探索出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产业带动型、异地置业型、物业经营型、村庄经营型、生产服务型、电子商务型、混合经营型、招商引资型、基金收益型等10余种模式,各地结合实际闯出了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一)资源开发型。充分利用村集体自然资源,采取公开发包、土地入股、矿产开发、旅游开发等形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例如,我县的饶峰镇胜利村,以“支部引领,旅游兴村”为发展目标,整合山、水、田、园、林等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20万元以上。

  (二)盘活资产型。延安市洛川县土地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大县,但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前,村集体经济出现“抱着金娃娃要饭吃”的“空壳现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洛川县积极开展机动地、四荒地清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行为,共盘活土地资源11.3万亩,收缴承包费740万元;2019年,全年苹果产量90.06万吨,同比增长62.9%,实现总产值339146万元,同比增长39.2%。

  (三)产业带动型。2018年脱贫的广西崇左市明宁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全县162个行政村(社区)。该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优势,将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划分为蔗区、林区、景区、边贸区、现代农业区“五大战区”,创新“互助托管、村企联营、扶贫车间”三种模式,大力发展双高糖料蔗种植、肉牛养殖、茶树菇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其中:甘蔗种植面积7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16万亩,果蔬种植19万亩,其它农作物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粮食近10万吨,年产原料蔗300吨,产业覆盖率达到90%,2019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完成62.81亿元。由于该县集体经济发展好,村民收入有保障,2019年代表广西广东接受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均获得“好的”等次,并获得广西自治区3000万元奖励资金和“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同时,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蔗糖生产基地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和“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

  (四)物业经营型。结合实际,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新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例如,我县的城关镇、后柳镇等31个村,2019年通过异地置业方式购买门面,稳定获得年收益6至10万元。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镇,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镇级统筹”模式,合理考虑各村集体土地面积、区位、规划用途以及人口等因素,建设企业厂房、居民住房、仓储设施等,通过租赁或拍卖等方式,年收益超过10亿元。

  (五)村庄经营型。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依托关中文化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村办企业经历,以人口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优势,从2007年至今,袁家村这个62户286人的小村庄,迅速积累了超过20亿元的集体资产,年收入超过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远高于城市居民。

  (六)生产服务型。围绕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七)异地置业型。石泉县委、县政府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分三批为7个镇31个村注入资金3500万元,在秦巴杨柳风情园采取异地置业方式购买门面,通过自主经营或者租赁的方式实现收益,每个村年收益不少于6万元。

  (八)村社合作型。按照党组织、村委会、合作社“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原则,探索实施“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如石泉县池河镇明星村,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合作社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展特色产业,成立了明星村党总支和蚕桑、生猪两个产业支部及合作社,让支部建立在产业上,成为发展合作社、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导者、推动者、实践者。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路子单一。以我县为例,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概括起来,只有“异地置业、村企合作、入股经营主体、自主发展产业”等几种模式,方式单一,且后续发展乏力。

  (二)经营人才较少。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金体量越来越大,但不懂经营、不会经营、不会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特别缺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和财务管理人员。

  (三)资源条件有限。例如我县,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稀少,发展一产成本高、周期长、利润低,产品滞销问题严重。同时,村集体的林地、土地多数已经确权到村民,村集体可利用的资源很少,盘活资源的成本很大。

  (四)机制不活。目前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本金全部由财政注资,要求按期实现收益分红,但在经营过程中,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无法避免,一旦出现亏损或达不到预期收益,有可能被追责问责,镇、村有不敢用钱等顾虑。同时,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带贫益贫作用,如果没有发挥带贫作用就要被查找问题。但实际操作中,比如利用土地入股企业或采取异地置业、投资经营主体方式发展集体经济,不需要群众参与,但能确保年底有收益;换位来看,群众不参与生产经营,多出来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其他工作,增加收入何尝不可。

  四、我县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

  (一)健全党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实施“三个专班”推进,即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统筹谋划专班,县级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村支部书记包抓专班,镇政府领导和党员干部任务落实专班,层层分解任务,逐级明责加压,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由经济任务上升为政治任务。

  (二)实施“领头羊”培育工程。一是在继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学习延安市宜川县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考村级后备力量“带薪”培养机制和黄龙县选派乡村振兴专员做法,为村级后备力量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贴。二是鼓励事业单位干部到村兼任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在原工资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对村集体经济达到一定年收入的,实行年薪制并予以奖励或提拔重用。同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三是实施人才“回流”机制。呼吁从中省顶层设计出发,对原户籍地考出的大学生或自愿到石泉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落实户籍和土地,引导人才、资金回流,让乡村有人气、有活力。

  (三)做优市场服务工作。一是主动破解发展难题。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各级党委政府不能一味的下收益增长指标,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前提下,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想方法、指路子、解难题。二是做好市场对接。目前,全国都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源源不断的资产、货源、产品面向市场,谁来对接、谁来销售、谁来购买是最大问题,政府要腾出手来提供全周期、全服务链条,在产品销售上下功夫,以产品的销售决定产品的生产,防产优产滞销、产品贱卖。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鼓励各村实施村企共建或兴办企业,在土地、水电、道路、金融等方面享受招商引资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并支持企业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开发商业楼宇,走活发展“一盘棋”。

  (四)实施培育提升行动。一是继续实施“十百千”3年扶持行动。认真落实《石泉县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倾斜财力、人力培育既定的10个集体经济示范村,打造一批示范点,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实施为期3年的示范村培训行动。将省级确定的城关镇二里社区、杨柳社区等30个村(社区)作为培育重点,发展“协作共赢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经济,力争到2022年建立起满足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集体经济组织。三是实施集体经济示范村提升行动。以全县74个贫困村和市、县扶持重点村为对象,力争用5年时间将其打造为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品牌村,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作者系石泉县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