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安康发展>第202103期/建言献策/内容详情

安康富硒产业需提升基础能力

作者:赵 昆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 来源:安康发展 【字体:

  安康是目前资料显示天然富硒土壤覆盖地区最广、硒含量地层最厚、最适合开发利用的富硒资源区,全域54.2%的土壤硒含量达到中硒(0.2mg/kg)以上水平,且硒浓度适中、易于植物吸收,被专家评价为“优质、环保、安全”的天然富硒区域,被誉为“中国硒谷”。1980年,国家宣布在安康市紫阳县发现富硒资源,以此为起点,安康市抢抓机遇、积极探索、不断实践,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率先开展硒研究和富硒产业实践的市区。

  一、主要发展成效

  近年来,安康市把富硒产业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首位产业和支撑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富硒茶、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富硒产业,精准施策,推动富硒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培育富硒农业园区1107个,规模以上富硒产品加工企业239家,开发富硒五香核桃酱、富硒杂粮粉、富硒黑茶、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产品80多个,打造茶旅融合示范镇23个。从2011年开始,富硒食品产业连续多年实现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9年,全市富硒食品实现产值544.31亿元,增长14.5%,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700亿元以上。据资料显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康市富硒产业起步最早,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掌握的富硒资源情况只是大体情况,如土壤硒资源分布详细情况、分布规律、动植物硒资源分布规律等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不能有效指导产业实践,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有效利用率低。

  (二)科研支撑还不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地质、化学、农业、食品、医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协作,目前在富硒产品硒含量稳控技术、外源硒生物强化安全性评价、富硒产品精深加工及营养功能评价、硒形态检测分析、硒与人体健康等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在全国乃至世界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瓶颈短板,导致富硒食品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

  (三)标准化生产难度大。一方面,我国富硒产业现有标准体系很不健全,存在国家和行业标准少、地方标准不统一、标准只注重硒含量忽略其他质量安全因素等问题,未建立形成富硒产品规范化生产、质量管理和认证体系。另一方面,在富硒农产品、富硒食品中,由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多(尤其是硒分布的不均衡)、变化复杂(如雨水、作物种类聚硒能力差异、生产技术管理等),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大,导致硒含量不稳定,成为许多富硒食品企业不敢大胆生产和扩大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富硒产业现有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科技人才多集中在地质、医学以及农学等领域,从事富硒产品精深加工、功能评价、富硒品牌、涉硒旅游、涉硒康养、富硒文化等研究的专业人才甚少。

  (五)产业链创新能力弱。安康处于欠发达地区,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民企业家,管理水平、经营水平都比较低,在富硒产业的种养和加工环节,主要依靠经验从事生产和加工,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不强。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涉硒产业政策在国家层面仅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2019年“功能农业”写入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富硒食品产业2016年首次被纳入《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8年首次将“加大富硒农产品生产开发力度”写入省委一号文件,2019年省发改委又将安康富硒产业纳入陕南绿色循环发展产业支持体系。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政策和方案,没有专门针对富硒产业发展的具体支持措施,产生的效果有限。安康市近年来虽出台了近20个支持富硒产业文件,但由于处在欠发达地区,能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限,需要中央和省上能够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

  三、实现富硒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成立省级富硒产业议事协调机构,省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富硒产业发展。整合省工信、农业农村、林业、水利、文旅广电、科技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加大富硒产业项目倾斜力度。制定和出台富硒产业经营主体在税收、用地、用电和用水等方面的优惠的政策,提高经营主体积极性。

  (二)开展资源详查。组织开展兼顾其他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如锶、锌)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等相关大比例尺(1:10000)的富硒产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以及富硒农产品硒分布情况和硒含量水平调查,摸清土壤硒资源分布、水源硒分布、动植物产品富硒含量情况,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数字化硒资源数据库,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产业规划布局依据。

  (三)强化科研创新。组织开展硒与人体健康、硒含量稳控、土壤硒修复、基地建设、品种选育、技术提升、产品研发、功能分析、质量控制、设备更新、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技术领域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一批制约富硒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大富硒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展富硒高端营养食品、富硒保健品开发及富硒食品功能评价研究,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富硒产品,延长富硒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富硒产业转型升级。

  (四)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富硒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地方标准为支撑,推动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抢占标准制定话语权。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制定严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参与或者主导中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强食品安全能力建设,构建起富硒食品产业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五)狠抓基地建设。按照“巩固规模,提升效益”的原则,突出主体培育和园区承载,以富硒产业规划和项目实施为主线,集中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示范园区,发挥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全产业链系统推进富硒产业发展。

  (六)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富硒产品研发和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实施力度,开展富硒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逐步构建以富硒农产品加工为支撑,以现代富硒产品加工为方向的富硒工业产业体系,打造产业集群。

  (七)推进融合示范。以建设大富硒、延伸产业链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核桃、富硒生猪、富硒鱼、富硒水等重点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园区、飞地园区和新安康门户区为载体,做优做强富硒农业,加快发展富硒工业,开发康养、文旅等富硒服务业,实现富硒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八)加大品牌培育。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聚焦富硒茶、富硒水等优势产品,鼓励、支持富硒产业市场主体申报绿色、有机、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加大富硒产品外宣推介,打造全国影响力的“单品冠军”产品和品牌,不断提高富硒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中国硒谷”真正成为陕西的金字招牌。

  (九)加大招商推介。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网络、电视、报刊等平台,开展富硒品牌、知名富硒食品企业的宣传推介,鼓励和引导富硒食品企业积极参加行业论坛、展会和合作交流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组织多种形式的名优特产品产销对接会、招商推介会、博览交易会等活动,开拓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十)实施重点工程。围绕富硒产业创新链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国家级硒产品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陕西省富硒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陕西省富硒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富硒产业管理服务平台、富硒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富硒产业物流聚集区、硒疗养生养老综合体、硒产业文化展览馆等八大工程。

  (十一)加大人才培养。加强与中科院、农科院、中科大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选派科技人员学习深造。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富硒产业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富硒产业生产能手和职业农民。支持安康学院开设富硒功能农业专业,培养发展产业所需专业人才。鼓励硒相关领域知名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和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安康设立专业性、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产业高端技术人才。

  (作者系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