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针对脱贫攻坚中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能力不强,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突出问题,按照“支部引领、合作带动、集体入股、群众参与”的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支部引领·村社合一”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量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旬阳县下辖21个镇,309个村(社区),其中有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村(社区)305个,占98.71%。通过清理核实,全县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183790.45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6866.0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66924.39万元,资源性资产合计510.71万亩。2020年,全县305个村(社区)均已全部按照科学合理、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了集体经济经营方案,实现“村社合一”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2020年全县村集体经济预期收益1921.19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非贫困村达到3万元以上。
在有集体经济积累的村中,发展最好的是城关镇鲁家台社区,集体总资产超过1.25亿元,年收益280万元,分红股金200万元,主要为房产租金收入;蜀河镇曼湾村通过村社合作股份联营菊花和金银花、村企合作租赁土地、村户合作产销服务等增收超过50万元;有139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少于3万元,占45.4%。在收入来源上,主要靠集体耕地(林地)承包收入、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征地补偿费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等;在增收渠道上,主要靠村社合作、入股分红、土地营运、劳务创收等。但是多数村集体经济积累无增长途径、无壮大办法。集体经济的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级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无钱无力给群众办事,党组织开展工作难度大,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趋于弱化。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支部引领和能人带动,实现机构村社合一。一是建强过硬班子。以提升村级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大力实施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顿,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加强村干部带领致富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实行农村基层干部“能人带动”工程,深化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人,把发展能人培养成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带”工作机制,着力锻造一支“讲政治、敢担当、善发展、勇创新、乐奉献”的村级带头人队伍,确保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有力地推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发展专业合作社。发挥党支部在合作社、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立足产业、资源、资产和区位优势,广泛动员龙头企业、党员致富带头人、科技能人、营销大户、种养大户、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等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和创办合作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各类投资、项目和工程落地生根,主动为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法制环境、自然环境。动员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推动人员整合。由村“两委”领办创办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村党支部牵头制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规范完善村级治理结构。通过法定程序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社负责人,村“两委”成员兼任理事会成员,村监委会主任担任监事会主席,引导村民推选有公心、有责任、有能力的村民代表参与集体经济管理,构建起“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织架构,既发挥好党支部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和合作社党员的带头带富作用,又按照合作社的章程作好运行管理工作。
(二)聚焦发展产业和经营类型,实现合作经营合一。一是盘活资产资源。村党支部利用村集体所有闲置的集体资产,吸引本地外出创业能人(企业家)返乡创办、村组干部领办经济实体,充分利用集体所有的林地、耕地等资源,采取合作经营、项目联建或打包租赁等形式,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将集体所有的林地、耕地等资源,采取兴办实体经济集中经营或规范发包、流转、入股其他市场经济实体等形式,增加集体收益和群众收入。盘活土地资源,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条件下,引导群众将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入社或委托流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依托村集体或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种养殖业等。全县通过租赁等各种方式共流转耕地19.82万亩,引导搬迁群众流转土地经营权31.09万亩,其中耕地5.99万亩,林地25.1万亩,确保迁出后土地不撂荒,迁入农户生产有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务工、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3309户。二是整合经营资金。制定下发了《旬阳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20年省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通知》,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扶持规模和扶持方向,整合集体积累资金、脱贫攻坚扶持资金、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政府和包帮单位帮扶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固定资产抵押金等金融资本,在确保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以资金变股金的形式,入股参股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捆绑使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严格按照章程和协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股比,利益共享。对于贫困群众无资源、无资金入股的,由帮扶单位出资配股,由贫困户享受股份红利。2018年以来,旬阳县整合5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1.8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放“5321”全额贴息产业信贷2.21亿元,重点向贫困户、产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倾斜,重点解决“空壳村”问题和合作社缺乏启动资本的难题。三是坚持产业带动。为使贫困户实现短期快速增收,长期稳定脱贫,旬阳县各村级党组织依托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领办特色产业合作社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探索推进长短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拐枣、烤烟、魔芋、生猪等区域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加工链条。全县共发展拐枣30.8万亩、烤烟6.6万亩、魔芋6.8万亩,牲畜出栏230万头,烤烟1.5万亩,发展蔬菜1.1万亩。依托发展毛绒玩具产业,建立“新社区工厂”,通过提供厂房、入股合作、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收益。针对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实际,各村组建村级劳务扶贫公司,提供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劳务有序输出。仙河镇仙河口村通过成立的村劳务公司每年向外输出贫困劳动力200余人,该村在外能人创办的6家公司,年稳定吸纳就业400余人,每年向村集体经济上缴发展资金3万元。旬阳形成了独资生产经营型、参股联合经营型、物业租赁经营型、流转承包经营型、服务集体成员型等5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路径在全县推广。
(三)强化合力支持和保障措施,实现机制政策合一。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旬阳县通过财政给每个贫困村(社区)下拨5万元资金,配置集体股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目前已整合资金845万元,用于推动169个贫困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对运行良好、管理规范、示范引领作用强的给予奖励。县农商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村领办的合作组织,优先提供信贷和融资支持,实行利率优惠。县委组织部与泰隆银行合作,构建“党建+金融”扶贫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镇村和党员户试点,给予金融授信支持,实行贷款利率优惠。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简化集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审批程序,为“村社合一”项目健康发展提供便捷服务。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支部引领·村社合一”模式壮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旬阳县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组干部待遇补贴办法(暂行)》《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建立了县级领导联村、部门包抓产改工作责任制,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依托村集体经济收益合理提高待遇补贴。对年度经营收益不超过2万元的,全部用于补充村级组织运转和服务群众专项支出,年度收益在2万元以上的,实行“分段提取、累计补贴”方式,通过核算财务、制定方案、备案审批、发放补贴的程序,按照标准对村组干部的待遇进行补贴。三是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引领作用,最大限度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参与度,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发挥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等平台作用,提供信息支持,有效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信息瓶颈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村社合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营造“村社合一”富民强村良好氛围。
三、主要成效
通过“支部引领·村社合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实现了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县305个村(社区)全部按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股权量化、成立组织和制度建设5个程序组建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全部按规范化要求完成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的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颁发、挂牌、印章刻制、银行开户、启动资金拨付、章程制定、制度完善、财务人员配备、账务建立和带贫减贫机制建设,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运营亏损审计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全覆盖制度。二是提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经验。通过抓点示范和现场指导,对蜀河镇龙潭村、双河镇平河村等9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从中提炼出了独资生产经营型、参股联合经营型、资产租赁经营型、资源承包经营型、服务集体成员型的5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为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化”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模式。三是带贫益贫初显成效。“支部引领·村社合一”使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都有了以钱生钱的股本,改过去的短期“输血”为长期“造血”,避免了过去对贫困户一给了之的简单扶贫做法。同时,由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在合作社中均有收益,也减少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因政策待遇差异而形成的矛盾。据统计,全县2019年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总额1088.65万元,其中,16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收入743.73万元,全部达到了3万元以上,其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村34个,3-5万元148个。截至目前,全县19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了收益分配,农户分配总额336.33万元,惠及贫困户18632户、58799人,户均分配180.51元。
四、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缺少发展动力。一是村组干部日常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二是有的村干部主观认为发展集体经济费力不讨好、吹糠不见米、风险自己担、利益集体享,搞砸了会新增集体债务,还会遭到斥责和埋怨丢选票,甚至会有法律风险,于是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有的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畏首畏尾,不敢先行先试,导致有资源有条件不会用,有了集体经济不会管、也不想管。
(二)发展基础薄弱,缺乏发展资本。集体经济普遍存在底子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营性资产(含经营性货币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普遍缺乏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启动资金、资产和资源。县级财政资金有限,全县投入的启动资金平均分配到各村只有5万元,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部分村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潜力和共同致富的动力,也选择了好的项目,但启动资金积累途径少进而发展缓慢,特别是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的村,发展能力更为薄弱。而临近城镇、集镇的村,得益于交通条件便利、信息资源丰富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级集体经济往往前期发展较好,但由于后期融资难度大,村级集体经济在上规模上难有作为,发展后劲不足,扩大再生产难。
(三)开拓创新精神不足,缺乏发展思路。当下有的村没有采取流转土地、合作经营、技术入股等好的壮大集体经济方式,有的村干部将集体资产简单处理,收取承包费或出让费,导致集体资源利用率低,村级集体经济缺乏可持续收入。个别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时,项目选择不科学、技术落后、经营不善。
(四)条件限制众多,缺少发展突破口。一方面是受制于山区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短缺,交通条件相对封闭落后,难以吸引资本投入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项目难选择,集体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大多依靠集体资产租赁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员基本外出务工,农村缺少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村级集体经济缺少能人大户带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缺少人才资源支撑。
五、对策建议
(一)建强基层组织,夯实人才基础。一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在村“两委”换届中,挑选有能力、敢创业、懂经济、善管理的同志担任村支部书记,积极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扎实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二是县、镇要经常对村级班子成员进行经营管理和经济发展知识的培训,组织他们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意识。三是从致富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人群中,大胆选用思想解放、事业心强、思路清晰、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作为村干部后备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基础。四是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把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创建评定结果作为“整村授信”的重要依据,开展点对点的金融服务,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二)选准优势产业,夯实发展基础。由于村与村之间基础条件不同,差异性较大,因此要结合各地实际,本着因村制宜的原则,因村施策,探索不同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和商业运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一是集镇和城乡结合部、临县交界、靠近公路沿线的村,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依法参与城镇建设和发展商贸业。二是偏远农业地区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设特色林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苗木花卉、食用菌和拐枣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借助劳务扶贫公司,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不断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夯实物质基础。要制定支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保障办法,大力给予支持,整合各部门支农惠农资金,抓好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对发展计划可行、经营风险小、管理科学的村集体经营项目,采取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并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减征、免征优惠政策。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支持村级集体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申请贴息贷款、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集体经济,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能人进入村集体经济,形成完善的股份制运营政策体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管理有序、运作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广大股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格局,夯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积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四)创新发展模式,夯实制度基础。对大部分村来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缺少成熟的机制和方法,因此在工作推进中,不能操之过急,大水漫灌,试图用一种方式让所有村都能取得收益,必须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村,先行先试,选准路径,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对于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干部和群众认识不统一、看不稳、摸不准的问题、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有“冲突”的问题,应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启动容错纠错机制,正确对待那些敢抓敢管、干事创业、敢为人先的干部所犯的非原则性错误,不断总结完善工作经验,在形成多个成熟的工作模式后广泛推开,避免资源浪费,确保不走弯路。每个镇要确定1至2个村,由联镇县级领导负责包抓,深入调查研究,搞好试点工作。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快“三变”改革步伐,创新多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如资源开发型、实体带动型、生产生活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