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处陕南版块的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地域相连、市情相近、发展机会和条件相似。近年来三市竞相发展,展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亮点,为了借鉴经验,克服短板,现对三市三年来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供参考。
一、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情况
(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有所降低
2018年,安康市生产总值1065.17亿元,同比增长9.7%,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9年生产总值1182.06亿元,增长7.9%。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生产总值1088.78亿元,下降9.2%。
从经济总量看,近三年全市生产总值保持大于商洛小于汉中的中间位置。安康与汉中的差距,从2018年的364.30亿元拉大到2020年的504.62亿元,扩大了140.32亿元;商洛与安康的差距,从2018年的289.84亿元拉大到2020年349.32亿元,扩大了59.48亿元。
从增长速度看,2018、2019年安康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均高于汉中、商洛,居全省第一,这一领先优势在2020年未能保持。2020年,在安康、商洛生产总值为负增长,且分别较上年大幅回落17.1和16.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汉中保持了正增长趋势,较上年仅下降5.2个百分点。从年均增速来看,安康近三年年均增长2.5%,低于汉中2.8个百分点,高于商洛2.2个百分点。
从人均指标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回推修订历史常住人口数计算,2020年安康人均生产总值43378元,相当于汉中的88.2%,商洛相当于安康的81.8%。三年间安康增加1770元,汉中增加6058元,商洛减少18元。同GDP一样,2018、2019年安康人均GDP同比增速均高于另两市,但2020年被汉中反超。人均GDP总量、增量和三年年均增速,安康均居于中间位置。
(二)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调整趋势基本一致
安康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11.6∶46.1∶42.3调整为2020年的14.4∶40.3∶45.3,三产占比明显提高,取代二产占据主导地位。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各地一产占比总体呈现稳中有降趋势,二、三产占比逐步扩大。但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对二、三产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一产。汉中、安康和商洛的一产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4.2%、3.4%和2.9%,一产占比均有不同幅度地提升。二产增加值全面下降,降幅最大的商洛达24.2%,二产占比36.0%,较上年下降9.0个百分点;其次为安康,二产下降18.7%,二产占比40.3%,较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汉中二产下降0.4%,占比同为40.3%,较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安康和商洛分别下降1.6%和1.0%,汉中增长1.1%,三产占比最高的商洛达48.5%。
(三)非公经济持续活跃,领先优势保持不变
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活跃市场、解决就业、贡献税务等各个方面都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48.60亿元,占GDP比重达59.6%,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占比连续七年位列全省第一,为全市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陕南三市中,近三年汉中市非公占比最低,2020年为52.0%。2020年商洛市非公占比53.0%,仅高过汉中1.0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了4.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最大。
(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
近年来,全市坚持以绿色生态富硒资源为基础,以培育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大市场为核心,培育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20年安康农业对冲疫情不利影响,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2.89亿元,同比增长3.4%。近三年年均增长3.9%,高于商洛0.1个百分点,低于汉中0.2个百分点。
(五)工业经济快速壮大,疫情冲击影响较大
进入“十三五”以来,安康工业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总量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循环新型工业发展之路。2018、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排全省第一,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2.9%,较上年回落34.3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为陕南三市最大,高于汉中28.5个百分点,高于商洛3.1个百分点。从年均增速看,近三年年均下降0.4%,低于汉中6.3个百分点,高于商洛1.3个百分点。
(六)投资前期发展较快,后期增速整体趋缓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始终是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全市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2018年安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为全省第一;2019年汉中、商洛双双下降,但安康仍保持了10.0%的较快增长;2020年三市全部为负增长,降幅较为接近。
(七)消费市场增势良好,市场规模差距明显
近年来,安康奋力开拓城乡市场,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7.09亿元,同比下降6.3%。从总量看,近三年汉中维持了500亿元以上的规模,安康处于400-500亿元之间,商洛在200亿元上下浮动。从增速看,2018、2019年安康增速均高于汉中和商洛,排全省第一,但2020年同比下降6.3%,低于汉中0.1个百分点,高于商洛13.2个百分点。全市三年年均增长5.5%,高于汉中1.0个百分点,高于商洛6.9个百分点。
(八)“五上”企业个数领先,差距优势仍需巩固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五上”企业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国家“要报数、先入库”的原则,安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五上”企业的培育纳统工作。2020年末,安康“五上”企业2481个,位于三市之首,有力地支撑了安康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但近年来汉中“五上”企业增长较快,同安康的差距,已由2018年的360个,缩小到2020年的163个;而商洛同安康的差距,由2018年的1533个,扩大到2020年的1641个。2018-2020年三年间,汉中净增“五上”企业416个,安康净增219个,商洛净增111个。
二、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在去年一季度遭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后,各地经济从去年二季度开始持续恢复。受去年基数影响,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主要指标较一季度整体呈回升态势。
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看,2020年末至今,除社零一直居于全省中上位外,安康主要经济指标大多排名靠后。一季度GDP、规上工业、固投均较2020年前进1位,社零后退1位。上半年,固投较一季度前进5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社零较一季度前进2位;GDP和规上工业仍然维持一季度排名未变。
汉中市2020年GDP和社零排名较为靠前,规上工业和固投处于全省后半段。今年以来各项指标恢复较快、排名跃升。上半年,除规上工业较一季度后退5位、排全省第7外,GDP排全省第3位,投资排全省第1位,社零排全省第2位。
商洛市2020年全年、2021年一季度各项指标排名偏后,但今年进入二季度后有上升趋势,尤其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前进8位,带动GDP排位上升5位。上半年,受同期基数升高的影响,全省及各地市主要经济指标较一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只有商洛、延安二市的GDP和规上工业不降反升,呈现逆势增长之态。
从两年平均速度看,上半年安康除社零保持正增长以外,GDP、规上工业和固投三项指标仍为负增长。汉中四项指标已全部转正,商洛四项指标仍为负增长,且社零降幅有扩大趋势。说明汉中经济总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安康、商洛尚未完全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从平均速度提升(或收窄)趋势看,安康只有社零的提升幅度高于汉中和商洛,其余均为三市中最低。全市受疫情影响程度之深、“找补”难度之大,不容乐观。
三、对安康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综合陕南三市近三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趋势和走向,可以看出,2018、2019年安康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主要指标增速位次始终居于全省各市区前列,多项指标排全省第一,但这一领先优势在2020年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是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发展在进入“快车道”后,经济指标呈现出增长加快的趋势,但到达一定水平或者一个阶段后,需求趋于饱和、规模难以突破、产能释放遭遇“瓶颈”,增速往往都会慢下来。这种缓慢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运行不好、发展前景不佳、民生质量不高,而是一个阶段较快释放能量后正常的调整恢复期,换而言之,是在为下一个快速增长期积蓄势能。
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首先,相较于省内其他地市,安康外出劳务人员较多,又与湖北接壤,地域相邻、习俗相近,长久以来,省界线两边群众来往密切、交流频繁。疫情暴发正值人员大规模流动的春节期间,作为全省重点管控区域,全市上下采取了多种硬核措施“严防死守”,防控力度大、防疫效果好,但一定程度对区域内经济活动也有所限制。其次,“十三五”期间,全市非公经济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基本稳定在99.0%左右,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全省最高。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公企业整体竞争力偏弱。面对疫情导致的复工复产延迟、订单数量锐减、物流保障缺乏等不利因素,非公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尤其是安康非公企业规模较小、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有限,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更大。再次,由于安康中小微企业居多,风险管理和抗压能力普遍较弱,缺乏外部融资能力,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等情况。加之受疫情影响,企业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现金流紧张、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等种种问题,特别是餐饮、零售、交通、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小微企业,以及传统、小型制造业企业都面临极大生存危机。一批小微企业没能扛过这一关,最终停产破产。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提高站位,深刻理解经济增长的内涵,正确认识经济指标数据变化的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高增长”到“高质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如何突破当前安康发展“瓶颈”,提质增效,化危为机,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在危机中寻转机,在变局中谋新局。
一是抓“稳”。要重点关注企业稳定生产,巩固经济复苏基础。通过疫情考验生存下来的企业,无疑已元气大伤,要促使其“满血复活”,必须继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继续保障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的稳定推进落实。积极为企业“减负”,以便企业轻装上阵。一要大力支持实体经济。进一步做好保供稳价工作,为企业争取利润空间,保证企业“有利可图”,才能增加发展生产的动力和能力;鼓励企业立足自身实际,利用自身优势,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加大“银企”服务对接力度,充分发挥金融顾问作用,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措施,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保障信贷资金供应。二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抱团取暖,共谋行业发展,达到小空间撬动大产业的效果;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的一些初级加工品可以在集聚区内部获取,大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布局物流、金融及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抓“新”。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了一批新生企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疫情倒逼消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劲生命力。2020年安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0%,比汉中、商洛分别低4.9和7.4个百分点,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和挖掘潜力。一要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力度。要加大对工业化配套成本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为人口城镇化和人才培养、创业创新提供较低成本地租的有利环境,并进一步促进消费释放、拉动内需;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研发费用减免抵扣税费等创新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人才储备和开发,促进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共同发展。二要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全行业的应用和创新,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促发展,改变全市战新产业中工业比重过高、其他行业比重偏低的现状。
三是抓“精”。安康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禀赋以及产业布局,不利于大型企业的培育。截至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754户,其中中型企业仅有19户,其余735户均为小微企业,占比达97.5%。在产业规划布局上,不能盲目贪多求大。因地制宜,走“专精特新”的道路更符合发展实际。一要把好发展方向和步调。要从疫情改变的消费需求、生活习惯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在线消费等新兴产业,实现顺势而为、借势而上;推动中小微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复产复能、达产达效,逐步做稳做强,助力企业成长为具备抗风险能力的“小巨人”企业;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放在合适时机,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给中小微企业更多的成长空间。二要确保企业质效“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链“补链”“扩链”和“强链”,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进行招商,优先引进能够衔接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企业;引导企业主动淘汰高能耗、落后生产线,遏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新增落后产能;持续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支持线上经济、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安康市统计局;田志强系市统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