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府办调研工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开展了全市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交流座谈等方式,主要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企业受其影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困难,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建议,全面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助力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创新主体培育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实施企业创新工程、主导产业创新工程、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优化科技服务等系列举措,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科技型企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从2016年开始,市政府启动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在全市重点培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40户、科技型小微企业200户,落实50个市级单位对50户重点科技型企业进行一对一帮扶,实施负面清单考核。特别是为应对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服务“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我们组织包联单位深入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从资金、用工、技术、市场等方面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复工复产。通过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全市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数量稳步提升。目前,我市组织认定两批市级科技型企业125户,其中:科技创新示范企业8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33户、科技型小微企业84户;全市入评国家级科技型企业227家,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共组织34家申报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专家评审,其中首次申报2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60家。近三年,省、市两级兑现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达1500万元。
(二)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针对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确定了十大创新课题,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取得授权专利37项,开发新技术16项,4项成果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富硒茶系列产品开发以及富硒茶多酚提取、绞股蓝新品种选育、钒基储氢合金材料制备技术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纳米高分子催化剂及功能分离材料、生物医药提取等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脱颖而出,为推动我市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增长19.46%;投入强度为0.52%,比上年增加0.07个百分点,增长15.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5.11亿元,比上年增加0.95亿元,增长21.96%;投入强度为0.3%,比上年增加0.02个百分点,增长7.14%。全市专利申请量850件,专利授权量418件。
(三)科技创新平台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加强统筹科技资源,支持我市高新区创新发展。安康国家高新区2019年全省排名第3位、全国排名第65位;旬阳省级高新区在14个省级高新区评价中,由2018年第11位晋升到2019年第6位,在省级高新区中晋升最快。全市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众创空间6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星创天地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市级众创空间9个、市级星创天地4个。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我市培育创新主体、组织高水平科研攻关、聚集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科技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基础。如陕西省先进储能与钒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富硒循环农业发展研究院等平台积极研究开发本行业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推动了相关行业领域科技进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科技+金融”模式成效显著。我市联合国投创益产业基金公司和省科技厅,共同组建“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融资2亿元,已正式成立运营。同时,发挥安康市循环产业科技创新基金作用,探索以股权投入形式,支持我市华银科技、领胜科技、一茗茶业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通过基金支持的平利一茗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快速突破了一批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了富硒红茶、黑茶、速溶茶粉、茶多酚等一批高附加值的茶产品,有力促进了我市茶产业增效转型升级。两只基金建立有效拓宽了我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破解企业融资难、科技成果转化难等问题,扶持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
(五)惠企服务政策不断优化。一是政策措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意见、企业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及支持安康高新区、旬阳高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今年,根据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又修订印发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二是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政策及时有效。年初,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科技局及时出台8条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复工复产,助力科技型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对省上出台的企业科技贷款贴息等政策,及时进行梳理解读,制定申报流程图,推动惠企政策上网,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学习政策、研究政策和争取政策。三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启动“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按照“一县一产业一高校”模式,深入企业征集梳理技术需求,在与10多所陕西高校对接的基础上,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促成了9家高校院所和我市14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协议金额1729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创新主体总量小。2019年底,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371家,我市高企总数47家,净增11家,虽然增速达31%,但总数仅占全省的1.08%。2020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8145家,我市227家,仅占2.79%。2019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58亿元,在全省9个地级市排名最后。
二是研发投入不足。虽然近年来全市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但与全省研发投入2.18%差距较大。市本级财政投入虽在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2300万元,但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仍然不足。特别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2019年全市R&D经费支出仅占全省的0.97%,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仅占全省的1.93%。
三是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多数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占全省的0.92%,专利授权量占全省的0.95%。全市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数量少,大部分研发水平不高,规模偏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引领不强,创新平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成效不明显。全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只有2家,仅占全省125家(2019年参加评估数)的1.6%。
四是科技创新人才匮乏。近年来,虽然我市大力引进各类人才,但总体来看,我市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人才引进困难的根本局面尚未改变。我市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及后备人才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企业在享受职称待遇、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引进人才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到位,引进人才的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还有不少障碍。
五是科技型企业受疫情影响大。我市科技型企业量小质弱,在疫情冲击下,从2月份起企业订单减少,客户流失,运营举步维艰。科技型企业面临综合成本增加、产业链恢复困难、外贸出口受阻等困难。全市企业培育进不抵退,截至7月,全市退出96户,新增23户。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36.36亿元,同比下降22.8%。
三、工作建议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经济产生冲击的新形势下,要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帮助企业化危为机加快发展,就要深刻认识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聚焦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按照“换挡提质、积势蓄能、恢复增长”要求,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壮大创新主体,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
一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滚动实施、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原则,持续抓好10户科技创新示范企业、4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0户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入库培育,精准施策,精心培育,实施考核评定,强化政策奖补。二是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按照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式培育机制,每年择优遴选一批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从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补齐认定短板,优化企业服务,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打造一批瞪羚企业。按照扶优扶强原则,筛选具有高成长裂变发展潜力的企业,从政策、资金、人才、投融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瞪羚企业培育。特别要支持安康国家高新区和旬阳省级高新区立足产业基础,制定出台培育和扶持瞪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瞪羚企业入区发展。四是推进科技招商。深入开展科技招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区域,紧扣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包装饮用水、毛绒玩具等产业,实施集群招商、链条招商、以商招商,多渠道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
(二)支持引导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通过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对建成的平台给予后补助和科研奖补支持。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时享受175%的加计扣除税收优惠。依据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额度,制定相应比例研发资金补助标准。三是支持企业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对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或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市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大合作项目等,优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并按照《安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落实支持政策。
(三)健全落实支持政策,增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要分别达到当年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0.5%和0.3%。二是奖励企业创新发展。全面落实对新获批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认定市级科技型企业的奖补政策。对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按政策给予企业相应资金奖补。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三是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和挂牌,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对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科创板成功上市的,在“新三板”挂牌、陕西省股权交易中心交易版和成长版成功挂牌的,按照政策兑现一次性奖励资金。
(四)推动科技服务升级,优化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提升园区承载服务。以安康国家高新区、旬阳省级高新区和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通过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中、省、市科技资源向园区聚集。不断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园发展。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入孵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场地、政策咨询、管理培训、市场推广等孵化、创业服务。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对认定为国家、省级“双创”孵化载体的给予后补助支持。三是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发挥安康循环产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和安康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加快投资进度,做大基金规模,以股权投入的形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服务。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继续扎实推进“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百名硕博进安康工程”,切实落实吸引人才人口的政策措施,开展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和股权激励等试点。完善企业与高校高端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建立校企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外国人才。
(作者系安康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