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做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 | 公开目录: | 市政府文件 |
索引号 | 719776475/2018-0218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责任部门 | 市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 2018年11月06日 |
文号 | 安政发〔2018〕28号 | 公开日期: | 2018-11-13 11:53 |
有效性 | 有效 |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做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五大特色产业是安康农业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生态产业。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要求,以绿色生态富硒资源为基础,以培育大产业、大龙头、大品牌、大市场为核心,立足优势、延伸链条、补齐短板、强化保障,培育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二)基本原则
生态为本、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把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创建大产业、大市场、大品牌闭环式产业链条,实现创新链、产品链和商业链有效衔接,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
龙头带动、园区承载。培育领军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聚集现代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园区流动,构建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
整合资源、聚焦重点。整合撬动各类资源资金资本,建立产业扶贫基金,构建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聚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重点突破。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创建1000个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联盟基本建立,产业创新活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绿色生态富硒品牌全国知名,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建成全省生猪大市、渔业大市、全国富硒茶之乡、全国魔芋集散中心、陕南绿色有机核桃基地。
生猪。稳中求进提效益,优化布局推标准,循环发展促转型,稳定生猪提质量。鼓励推广阳晨生猪产业联盟模式,加快实施阳晨300万头生猪产业扶贫示范园三年规划。2020年生猪饲养量500万头、年出栏300万头。支持创建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构建生猪产业繁育养殖加工市场销售物流一体化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生态富硒猪肉生产基地,建成“猪沼园”产业联盟示范园150个。
茶叶。实施富硒茶产业创新五年行动计划,支持种苗繁育、基地培育、园区建设、加工营销、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开发富硒茶饮料,加快茶产业升级换代,推进茶旅融合,打造茶叶大健康全产业链。2020年全市以汉滨、紫阳、岚皋、平利、白河基地县(区)为重点的茶叶面积达到100万亩,建成现代茶叶示范园100个。
魔芋。实施魔芋产业发展规划,支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优质种源基地,建设汉滨、汉阴、紫阳、岚皋、旬阳五个基地县(区),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构建产加销研一体化体系,打造林下绿色朝阳产业,建成国内魔芋产业基地。2020年魔芋种植面积5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50个。
核桃。支持汉滨、宁陕、岚皋、平利、旬阳五县(区)核桃基地规模化栽植、标准化建园、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扩大基地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加快基地建设型向加工销售型转变。2020 年核桃种植面积200 万亩,核桃示范园区150个。
生态渔业。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支持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冷水鱼和滤食性渔业,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打造“安康生态富硒鱼”品牌。2020年水产品产量4.5万吨,建成 50个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园。
三、建立机制,创新发展
(一)做强主体,建立产业联盟(联合体)
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一个大产业、一个大龙头、一套产业联盟体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依托上规模的市场主体或企业集团,培育以阳晨集团为主导的生猪产业联盟,以安康富硒茶叶集团为主导的富硒茶叶产业联盟,以荣氏集团为主导的核桃产业联盟,以莲花餐饮为主导的生态渔业产业联盟,推动五大产业联盟建立,实现五大产业市有航母、县有龙头、村镇有企业的联盟体系。(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供销社分工负责)
生猪产业联盟。支持阳晨集团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富硒猪肉品牌建设为重点,建设航母型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10 个、市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50 个,县级阳晨生猪产业联盟示范园100 个,林下生态循环养殖产业联盟示范园50 个,构建覆盖生猪产业重点县、重点镇、重点村的生猪产业化联合体。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投资生猪产业链,补齐产业加工短板。(市农业局负责)
茶叶产业联盟。依托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通过联合重组、兼并整合、股份合作、租赁出让等形式,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或茶叶集团,2018年组建安康富硒茶叶产业联盟,形成“1个产业联盟+1套制度体系+1个龙头企业+30个骨干企业+100个现代茶叶园区”产业联盟体系。支持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00个,茶叶家庭农场1000个。(市林业局负责)
魔芋产业联盟。支持市供销社(市土产日杂公司)牵头,悠源食品、龙飞魔芋、明富魔芋、柏盛魔芋、岚皋烛山食品和紫阳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组建魔芋产业联盟。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入股合作等形式扩大规模,重点培育市级以上魔芋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省级15个以上,国家级2个以上。(市供销社、市农业局各负其责)
核桃产业联盟。支持市果品副食公司、荣氏核桃组建产业联盟体系,建成5个航母型、30个市级、50个县级荣氏核桃产业联盟示范园,全面覆盖重点县、重点镇、重点村。鼓励引进核桃产业加工型龙头企业,创建1个国家级、10个省级、3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核桃工程技术中心。(市林业局负责)
渔业产业联盟。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模式。支持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国内外专家顾问团组建渔业产业发展联盟,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个。(市水利局负责)
(二)搭建平台,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按照一个大产业、一个大龙头、一套产业联盟体系、一个产业扶贫基金思路,以项目为载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防范风险、注重绩效、滚动发展,建立产业扶贫投融资平台。
创新基金运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探索“直接变间接、分散变集中、资金变基金、无偿变有偿”路径,创新资金使用方式,鼓励产业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五大特色产业,重点支持产业基地联盟、龙头企业、地域品牌打造、标准化体系建设等。市财政局受市政府委托履行出资人职责,发起设立全市五大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按市场化方式独立运作。(市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局、质监局、金融办、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基金规模及构成。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苏陕扶贫协作资金、陕南循环发展资金共5000万元,吸纳省国资委“合力团”资金、省金控集团资金、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等,带动境内外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启动组建安康市产业扶贫基金,力争5年后基金总规模达到10亿元,最终形成撬动产业投资规模1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市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金融办分工负责)
基金来源。发起设立母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按一定比例共同投资。采取母子基金模式。本基金作为母基金,与上下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本合作新设子基金或出资参与现有基金投资方式。以被投资项目为载体,按基金与金融和社会资金1:4比例募集金融和社会资金同步投资。子基金按照成熟一支设立一支,每支子基金规模原则上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市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金融办分工负责)
(三)打造品牌,提升产业品质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共建、公用品牌引领,制定实施生态富硒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划和五大产业品牌创建五年行动计划,完善品牌培育机制。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质量认证,支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品牌龙头基础营销体系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全国全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鼓励企业争创陕西省名牌产品和安康市名优特色产品,打造“中国硒谷.生态安康”区域品牌。(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牵头,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供销社、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生态富硒猪肉品牌。依托生猪产业协会和阳晨集团,2021年推送“康硒谷”商标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加快生猪无公害猪肉、有机猪肉标准制定、陕西省名牌产品申报认证,打造全国生态富硒猪肉“康硒谷”品牌。(市农业局牵头,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富硒茶叶品牌。全面整合安康茶叶品牌,建立“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企业商标(母子商标)”品牌管理体系,2020年将安康富硒茶打造成闻名全国的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市林业局牵头,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安康魔芋品牌。制定发布富硒魔芋行业标准,支持安康魔芋协会按照母子商标策略,力争用五年时间培育安康魔芋中国驰名商标。(市农业局牵头,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供销社、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安康核桃品牌。申请注册安康核桃集体商标,开展安康核桃原产地、产品质量、地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开发核桃粉、核桃油、核桃饮料等系列产品,力争用五年时间将安康核桃创建成中国驰名商标。(市林业局牵头,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安康生态鱼品牌。申请注册安康鱼集体商标,大力实施安康生态鱼品牌创建工程,支持渔业协会申报“瀛湖花鲢”“安康大鲵”“安康钱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实现陕西省名牌产品零突破。(市水利局牵头,市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四)强化科技研发,推动院地合作
强化科技支撑。实施产业创新工程,集中组织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打造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大力推广和应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生态绿色种养技术,推动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服务为纽带、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市科技局、富硒研发中心牵头,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分工负责)
建设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富硒产品重点实验室,落户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作用,带动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市科技局、富硒研发中心牵头,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分工负责)
(五)完善物流配送,建立市场营销体系
完善物流配送。支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加工企业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促进商品化处理提高附加值。加快仓储物流设施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与京东物流合作,推进秦巴富硒食品、魔芋、生态渔业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产业园区。(市发改委、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科技局、商务局、工信局、供销社、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加大营销推介。支持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模式,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营销联盟组织,推广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电商综合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订货会、博览会。支持企业借助丝博会、西洽会、农高会等平台,加快安康生态富硒产品进军全国市场。(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牵头,市商务局、招商局、供销社、富硒研发中心分工负责)
(六)创新机制,强化产业帮扶
强化基地建设、园区承载、企业培育、品牌提升、产业融合,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人才体系、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产业帮扶机制。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短板,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重大产业项目。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持续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局、商务局、招商局、供销社分工负责)
项目帮扶机制。把带动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受益数量作为项目支持帮扶的重要条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创新项目帮扶方式,完善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贫困户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扶贫局、供销社分工负责)
质量标准体系。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质量,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评价、质量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检验检测及认证。(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供销社分工负责)
人才帮扶体系。落实全市大力吸引人才人口若干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柔性引智方式,以产业为纽带开展 “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聘请企业高管,成立知名专家顾问团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促进人才项目基地有机融合。(市人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分工负责)
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五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财政、科技、工信、农林水、扶贫、工商、质监、食药监、商务、供销、富硒研发中心、金融办、金融保险、财信担保、发投集团等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建立“一个产业、一个牵头部门、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产业发展机制。市财政局牵头配合市金融办提出产业基金组建方案。市农业局负责生猪、魔芋产业发展,市林业局负责茶叶、核桃产业发展,市水利局负责生态渔业产业发展,市发改委负责产业布局和统筹协调,市金融办负责制定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市农业、林业、水利、工商、质监、食药监、富硒研发中心等部门分工负责制定实施品牌创建五年行动计划。各县区政府要把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落实产业扶贫领导包抓责任制,协调解决产业扶贫重大问题。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项目资金支持重点、补贴标准和扶持方式,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鼓励采取产业基金引导或投贷联动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运用风险投资、企业债券、金融信贷、上市融资、吸引外资等多种途径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建立考评机制。优化产业发展培育环境,建立产业帮扶包抓考核激励机制,五大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纳入市对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季督查、半年通报、年终考核机制,促进产业扶贫责任落实。
安康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