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旬阳新年:新风徐来

    作者:何媛 时间:2019-02-27 08:39 来源:旬阳县 字号: 打印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脱贫攻坚等靠要的少了,自立自强的多了;缺技无业的少了,就业增收的多了……在旬阳,人情攀比、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等陋习渐行渐远,“诚、孝、俭、勤、和”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2015年以来,旬阳县持续开展新民风建设,通过村规民约、道德评议、智志双扶,引导农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有力促进了乡村的繁荣发展。
      2019年,春节。当我们再次感受浓浓年味的时候,更多是的一阵阵新风,徐徐飘来。

      村规民约涵养乡村新风

      正月初八,走进桐木镇石板沟村,到处洋溢着新年的味道,村民热情和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虽然深处大山,但四年前的桐木镇石板沟村和其他村一样,结婚、生娃、过生日、子女升学、新建房屋等等都要随礼。礼金水涨船高,沉重的人情负担压得群众喘不过气来,可是碍于面子,很多人哪怕借钱仍要送礼,钱都用在了送礼上,生活根本无法改善,更何谈脱贫。
      2015年,石板沟村率先尝试修订村规民约,将红白喜事、社会道德、环境卫生作为新内容,在村民大会上通过后,写进村规民约。例如:村民除婚事、丧事及建房过事外,其他事项不得置办酒席,人情随礼直系亲属不超过200元,普通朋客不超过100元。
      村规民约刚施行时,部分群众难免有抵触情绪。为让群众服气,村支书刘琦首先拿自己开刀。儿子结婚时,刘琦主动控制婚礼桌数,减少菜品。没有婚庆、没有婚车,迎亲队伍全程步行一个多小时,成为小山村里大家交口称赞的一件“奇事”。
      “大家挣钱都不容易,一年攒个万把块,大部分都送了礼。村支书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大家心里的气一下都顺了。现在我们村的人情份子少多了。”该村三组群众方孝义说。
      村民刘某,房竣工过事,席面上的烟超过了10元/包,村干部当即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四组群众刘某,对鸡进行散养,房前屋后环境脏乱差,村干部劝说整改,刘某重新搭建了鸡舍,实行圈养,每天清扫,周围环境大大改观。
      从2015年至今,石板沟村共办红白喜事60多场次,村规民约实施以来,共为全村300多户群众节省资金80多万元。
      村上群众的花销少了、风气好了、群众的日子也好了。通过村规民约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产业发展上。在支部的带领下,该村于2018年底成立了旬阳县联谊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花椒400亩,烤烟650亩,五味子100亩,还准备种植油葵50亩,共有20多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仅乡风文明还不是新农村的全部内涵,更需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有信心带领村上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村支书刘琦说。

      道德评议唤起向善力量

      曾经的金寨镇,争当贫困户的多,信访告状的多,歪风邪气也多,而如今的金寨镇,自强自立的多、勤劳致富的多,文明新风不断涌来,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之镇、礼仪之乡。
      △金寨镇一角
      民风的改善、环境的好转、生活的富裕都和该镇“说论亮”道德评议的开展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从2015年至今,金寨镇坚持开展道德评议,以评、促、帮为抓手,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等正面典型宣传表彰,评反面典型教育引导、帮教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主题”在道德评议的“小故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陈和礼是寨河社区的贫困户,可是他安于现状,不学技术、不修整房子。在2018年3月的道德评议会上,遭到村上群众的“围攻”。陈和礼顿时感到羞愧难当。在包帮干部的指导下,陈和礼开始学习技术,发展产业,还到村上的合作社打零工,由于表现积极,村上又聘他为公益岗。
      “现在我的收入增加了很多,去年我还请人把房子也收拾整齐了,真心感谢党组织和好干部把我从颓败的边缘拉了回来,我有信心把日子过的更好。”陈和礼说。
      “道德评议让我们知道了身边更多的好人好事,吴思勤孝敬父母、刘泼自立自强、熊培旭助人为乐……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寨河社区群众田兆焕说。
      △表彰道德模范
      2015年以来,金寨镇共评出凡人善举和“草根英雄”260人次,曝光后进典型54人,帮教转化51人,有力扭转了社会风气。遵纪守法、诚信知理、勤劳节俭、崇德孝仁的良好社会生态在逐渐养成。
      2017年11月,金寨镇喜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作为获奖村镇代表,金寨镇党委书记任景海参加表彰大会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荣誉的背后,是金寨镇干群持之以恒的共同付出。

      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正月初八,正是外出务工的高峰期,离别弥漫着愁绪。对于小河镇政府来说,他们早着手,早准备,对不愿外出务工的群众展开新一轮培训,让有技能的群众可以陆续上岗,家门口实现就业,而这一期的培训计划是,解决350个人的就业问题,也就是意味着有350个家庭不用背井离乡,远走他乡。
      为解决群众缺“智”的问题,小河镇通过加大就业培训、引进社区工厂、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脱贫志向,掌握脱贫技能,找到脱贫职业,达到脱贫增收长远目标。
      2018年10月31日,位于脱贫基地的小河镇月嫂培训班开班,30个村200余名妇女前来参训。张家沟村贫困户孙守琴激动地说:“现在政策真好,我们母子不仅住上了‘交钥匙’房子,现在我又参加月嫂培训,就业后顾无忧啦。”小河镇的首批月嫂培训班,让120人顺利就业。
      月嫂培训让山里的群众顺利外出就业,而社区工厂则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2018年12月26日,小河镇的新社区工厂开始招工,共迎来330余人报名,首批培训就业60人。
      “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我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培训不要学费还发工资。法定节假日照常休息,还给交工伤保险。上岗后,不仅有1500的基本工资,还有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我一定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阳坡河村程启花说。
      脱贫志气的增长,致富技能的掌握,就业渠道的扩宽,让更多的群众找到了脱贫的出路,从被动的“要我富”逐渐转变为“我要富”。

      截至2018年底,全县采用“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培育形成“X”载体653个,使1.2万户3.8万名贫困群众受益。共组建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280家,已与县内外520余家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8753名贫困劳动力通过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派遣实现稳定就业。大力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20家,共吸纳劳动力就业2163人。探索“订单培训+组织输出”的就业扶贫路子,开展实用技能培训、“1+X”特色农业产业套餐制培训、手足修复师、家政服务等各类培训达1.4万余人……新民风志智双扶,让更多内生动力不足的群众在组织和能人的帮助下,持续保持动力,稳定增加收入,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