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利县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注重发挥能人作用,对全县各类农村能人群体不断进行科学引导和整合,帮助他们拓宽致富路、创办企业、领办产业,争取项目与资金,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突出特色,突出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创新发展。目前,已涌现出农业科技带头人、种养大户、经纪人等各类农村乡土人才2682人。他们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成为“领跑”平利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流通、销售网点,让更多的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
一、倾斜政策,加强培养,让“能人”的“能力”充分增强。2004年以来,县上共出台了5个奖励扶持乡土能人发展产业的优惠政策,拿出了580万元用于重奖乡土能人。今年,该县针对农村能人发展茶饮、畜牧、蚕桑主导产业、领办厂矿企业、开办公司出台了21项有关土地流转、贴息贷款、减免税费等方面扶持政策,挑选了67名产业示范大户,采取县级领导挂乡联点、部门联村包建、科技人员到户结对,通过资金扶持、内引外联、技术指导进一步隆重包装乡土能人。对培养的典型成果我们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引导他们与其他种、养殖农户签定帮培协议书,利用他们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流通、销售网点,引领群众共同致富。如引导开发八仙绿色食品和腊肉食品加工的农民企业家覃春兰积极推行生猪订单养殖,借用她的技术与保底价收购与该村养殖户签定了协议,在她的帮扶下又带出了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大户20余户,年出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300余户,仅生猪一项,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纯收入245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18%,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八仙镇也因此成为闻名的生猪养殖大镇。引导县乡土拔尖人才、“大棚养蚕能手”张龙兵,在全村推广他的大棚养蚕、小蚕共育、上簇自动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带动全村20余户兴桑养蚕,全镇新增桑园120多亩,蚕桑产业年收入达700万元,促进了该镇产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已培植出以洪善存、刘代存、殷刚、覃春兰等为代表的拥有50万元以上固定资金的典型示范户86户,带出了一支2682人的乡土人才队伍。起到了抓好一个能人带动一个村,抓好一批能人带动一个乡的良好效果。
二、宣传引导,推荐表彰,让“能人”的“能量”充分释放。一方面该县通过县电视台节目专访,制做展版、刻成光盘,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召开能人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借鉴,扩大能人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该县积极向全国、省、市推荐,加大县级劳模、科技能手、十杰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的评选表彰力度,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扩大乡土人才的影响力和辐射作用。近5年来,全县有100多名优秀乡土人才分别被国家、省、市、县进行表彰奖励,有20多名农村能人被推荐为省、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贵镇嘉峪寺村张贵云被县委评为“三八红旗手”后,养蚕积极性更加高涨,2006年她一人承包300亩桑园,承担了全组所有蚕农蚕种的小蚕供育,使受益户不仅节省了时间、劳力,还节省了投资,在她的带动下邻近8户蚕农成了养蚕大户,该村养蚕张数连年递增。城关镇纸坊沟村能人党员刘代存,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和有利环境,大力提倡发展农家乐、同时自己带头建立正大模式猪舍,2002年被省政府授予“三秦巾帼十杰”后,为硬化纸坊沟道路捐款3000元,为其他村民充当经纪人,使全村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并在2004年成立了畜牧养殖协会,在两年的时间内,该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户户都盖了新楼,这一切,都被附近村民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要求加入协会,现养猪专业户由原来一个组发展到周边18个村民组,原来的二十几户发展到现在300来户。从事铁矿开采,投入八仙韩仙洞开发千万元的农民企业家吴祥义被平利县推为全市学习的榜样与典型后,秦巴矿业公司经理王东先后捐资4万余元为水坪小学和洛河小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公益事业捐款16.5万元,并吸纳200多名村民在企业打工,为农民致富拓宽了渠道;外出务工能人志士屈孝余、张涛踊跃捐资5.7万元,使长安镇双杨村群众多年修桥梦终于得以实现。通过重视能人,启用能人,支持能人,能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能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三、组建协会,搭建平台,让“能人”的“效应”充分凸显。该县除积极组织典型人才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现身说法以及组织农户到科技示范点参观学习外,先后引导能人大户组建了茶叶、绞股蓝、蚕桑、白山羊养殖、生猪养殖、汽车运输等专业协会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26个,网络各类种养殖能手1132人。覆盖全县12个乡镇和周边地区,这些农村能人上挂科研院所、各类学会,横联国内外客商,下带千家万户,把生产、加工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围绕主导产业,突出地方特色,试验示范带动。他们尊重农民的意愿,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培养了广大农民消化、吸收、推广、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开展了科技创新和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了县域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同时,该县还大力开展“双向培养”、“上挂下派”、“双学双比”技能竞赛、评比“青年星火带头人”等主题实践活动,使不同的农村能人发挥了应有作用,也引导、培养出了一大批乡土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止目前,平利县有20%的能人大户成为村组干部,担任发展的大任,有20%村干部成为茶饮业、中药材、畜牧、蚕桑发展的领头羊,有15%的贫困党员通过帮扶,自我发展,已经脱贫致富,成为经济发展的典型。殷刚是长安镇中原村典型的实用人才,也是本镇绞股蓝大户,通过“双向培养”活动,2002年当选为村主任,入了党。该同志深刻感到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发展农村产业的积极性高涨,于2003年组织绞股蓝大户成立了绞股蓝产业技术协会,规模发展绞股蓝、仅用了3年时间,中原村绞股蓝观光产业园面积达200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绞股蓝1800亩,销售网点延伸到北京、江苏、西安等地,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模式,年产值突破150万元,他成了远近闻名的“神草状元”。长安镇汪昌海曾在乡上当过文统,当过乡长,但他总觉得自己所学的茶叶专长没有发挥出来。县上提出“上挂下派”活动后,他主动要求选派到比较落后的老家金石村任支书。对金石村村情了解的汪昌海,深知责任重大,而必须要做到的是,自己先要带头发展茶叶产业,给全村人做出样子。他先借款2万元,承包了村里40亩地,发展高效无公害茶园,后又贷款6.5万元,流转了80多亩地、130多亩茶园使他率先成了村里的“茶叶大户”。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又有几个“大户”出现了,全村茶农整体的收益都提高了。到今春,全村发展茶叶289亩,每公斤鲜叶就卖上了120元,比过去成品茶价格还高,仅茶叶一项,村民就增收10万元。平利县长安镇茶叶产销大户田珍被评选为“青年星火带头人”后,她采取让利扶、包销帮等方式,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茶农交来的鲜叶,她以保护价收购;50多人常年在她的企业劳动,年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贫困户凌虎成缺技术、销路,在她的包帮下,从零起步,经过两年的努力,建起了15亩高效茶园、年纯收入达到了35000元。几年来,她带动了本镇及三阳、洛河、八仙等乡镇856户群众务茶,建茶园2000多亩,户均增收5000余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