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陕县委在干部制度创新方面不断创新,先后制定出台了《科级后备干部培养“六个一”制度》、《科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六项制度》和《干部监督六项制度》(简称“三个六项制度”),初步形成了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环境,为县域经济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以“六个一”制度创新后备干部管理机制
为着力改革后备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提拔、轻管理,重资历、轻锻炼的管理模式,县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后备干部队伍现状,加强了科级后备干部的群众推荐关、知识考试关、群众评议关和分层培养关,制定了《科级后备干部培养“六个一”制度》,加快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实践锻炼步伐。“一考”:对后备干部每年开展一次理论培训、知识考试,提升政策理论水平;“一文”:每名后备干部每年在市级以上报刊媒体发表一篇理论文章或新闻报道,提升写作能力;“一课”:每名后备干部每年至少精讲一堂课或主持一次会议,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一炼”:有目的地把后备干部选派到乡镇、“双创”一线、民营企业、重点项目、信访接待等岗位实践锻炼,提升综合协调能力;“一事”:为基层困难群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提升群众工作本领;“一比”:根据后备干部综合测评结果,每年新进和退出后备干部队伍各十分之一,实行动态管理。2008年以来,对全县副科级后备干部普遍开展了一次理论培训和知识测试,审定正科后备干部126人、副科级后备干部183名,有24名被取消后备干部资格。从县直机关选派了11名没有基层任职经历的副科级领导担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选派8名干部到“双创”办学习实践,选派13名干部到工业企业、旅游企业挂包帮扶,选派2名干部到信访局挂职锻炼,选聘1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些培养措施,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以“六项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
为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县委打破常规,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大胆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新机制,不断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建立了《科级领导选拔任用六项制度》。即《初始提名署名制度》、《平级调整票选制度》、《提拔任用票决制度》、《公示存疑复议制度》、《测考后位转任制度》、《突出贡献重奖制度》,有效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去年以来,28名县级干部对21个正科和16个副科级空缺职位初始署名推荐,在乡镇、县直部门科级领导班子配备中,还有针对性地征求各包挂乡镇、分管部门的县级领导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在2007年部分县直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平级调整中,有4名干部在差额票选中继续提名原职,有13名干部轮岗交流。在2008年3月对部分乡镇领导班子正职配备中,在初始提名、差额考察、差额提名的基础上,县委全委会从12名初步人选中,差额票决出5名同志作为乡镇长拟任人选,差额比例达58%。在2007年县乡人大、政府换届中,经多轮差额、两轮票决,24名被确定为考察对象的人员中,有6名因差额票决排名靠后未被提拔使用,差额比例达25%。在平级调整中,1名正科级领导因公示期间群众反映较多,经县委常委会复议,取消其拟任职务,实行待岗。近年来,有2名正科级领导在年度满意度测评中,因民主测评居后位,被就地转任主任科员。
以“六小监督”健全干部监督机制
针对干部上下班迟到早退、公务接待奢侈浪费、领导干部驾驶公车、出差入住高档宾馆、干部参与赌博和防汛防火期间周末乡镇(部门)无领导带班值班等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县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影响干部纪律、干部作风、干部形象的这些“小事”、“细节”盯紧看牢,制定了《干部监督六项制度》(简称“六小监督”),即《上下班到岗监督》、《公务接待监督》、《公车管理监督》、《差旅报销监督》、《干部参赌监督》和《周末领导带班值班监督》。为强化监督力度,县纪委、组织、人事、广电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现场曝光;县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大对招待费、差旅费、车辆油修费报销的核查力度;对防汛防火期间领导周末带班值班工作,县级“四大”班子领导从自身做起,带头轮流值班,随时抽查各乡镇、部门带班值班情况。“六小监督”实施以来,先后有24名科级领导因驾驶公车、5个部门主要领导因上班迟到早退,被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警示训诫,极大地转变了干部作风,办事效率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大幅攀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