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把握形势做好当前财政工作,加强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等,讲以下意见。
一、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和在全省的领先位次。元至8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私人、农村集体)总额20.80亿元,增长29.90%。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投资结构不合理和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全市投资的增长过份依赖于中省属投资的增长;二是县区投资依然是国有投资为主体;三是苦等项目,坐等招商。因而投资的带动性不强,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有限,社会多元投资和招商引资仍是一条短腿。再加上我们的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项目盼项目,有了项目怕项目,对拿到的项目又抓而不紧。这是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牢固树立“全局抓项目”的意识。“全局抓项目”是由“项目是全局”决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是安康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安康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是牵动发展全局的重点。只有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全局抓项目”的氛围。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的期望和怨天尤人的情绪,转化为作项目、跑项目、争项目的热情,把作项目、跑项目、争项目的热情变为聚精会神抓项目的行动,用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赢得投资者的信赖和上级政府的支持。当前,全市上下要把抓落实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以项目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业主负责制和条块领导责任制,以强有力的领导和过硬的政策措施,确保实现今年的开工、在建、竣工计划。要以资源开发和国资置换为重点,做好招商项目的编制推介工作。要扎实做好生产救灾和恢复重建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真正形成全局抓项目的新局面。
(二)以36个项目为重点,确保完成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今年投资计划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一是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二是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基本落实。三是年内还将有一批新的项目开工。四是灾后恢复重建投资将有所增加。当前的关键在于力促36个重点项目的加快实施。第一,对36个重点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由市计委、市财政局、市重点项目办公室直接督查与考核,除重大灾情并经市政府同意调整者外,凡完不成当年投资计划的,视项目大小,按10—30万元扣拨下年度政府无偿投资。第二,年初人代会上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必须不折不扣地保证实现。除市政府许可者外,凡完不成任务的,与责任部门的年度奖金挂钩。第三,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功人员、投资安康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客商,明年一季度召开论功行赏大会,进行表彰奖励。
(三)着力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比优惠政策更重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和外来客商的服务与帮办,必须从关键的环节和业主最关心、最头疼的问题入手,实打实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政府说话要算数,对建设环境的承诺一经作出,绝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即使困难再大,阻力再大,也必须做好工作,坚决兑现。要慎出政策,言而有信,树立政府开放、清明、守信、重商的形象。要加强投诉和查处工作。认真受理建设环境投诉,及时调查和处理业主反映的突出问题。市、县区建设环境投诉受理中心,要协调监察、招商等部门,狠抓几个干扰重点项目建设、破坏投资环境,影响较大、性质恶劣的典型案件,严肃查处责任单位和当事人,并在媒体曝光。
二、关于把握形势做好当前财政工作
元至8月,全市财政总体运行平稳。止8月底,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3.23亿元,占年初预算的69.51%,同比增长23.19%。财政支出累计完成7.62亿元,占年初预算的59.16%,同比增长11.73%。社会保障、“非典”防治、重点项目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基本得到了保证。但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受疫情、灾情和政策变化的影响,减收因素增多。元至8月虽然收入增长达23.19%,但不可比因素就达1500余万元。而增值税、城维税、房产税等一些常税却出现了下降。洪涝灾害使农业主导产业严重受损,加之今年蚕茧、黄姜、烤烟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以及杨寨、桐木事件的影响,农税征收难度增大,预计农税将减收4240万元。与此同时,由于实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非典”期间对三产减免税收等政策,工商各税增收潜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增支口子大幅度增加。“非典”预防已增加市县财政支出600万元,抢险救灾预计增加支出2000万元,社保资金由省级统筹发放改为分级负担后,将增加财政支出500万元,偿还政府债务还将增加支出2900万元。面对今年如此严峻的财政形势,各级政府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方百计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一)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收入力度。要切实加强税源控管,严格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逃、漏、抗税行为。重点抓好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耕地占用税、房产税、契税、农业特产税等税种的收入征管,加强建筑安装、装饰装修行业的税收征管,深挖税源潜力,确保应收尽收,使因灾而造成的财力损失通过其它税种的超收得以弥补。继续坚持收入目标责任制、财税联席会议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努力把基于政府行为而产生的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二)严格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确保后几个月在工资、社保、基本运转方面的资金需要。所有纳入预算的单位,其财务支出必须控制在预算指标以内。除救灾应急资金外,其它一切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必须按预算控制调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人、车、会、话、水电”等开支,一律停止审批经费追加和拨付修缮、大宗办公用品购置类支出,坚决反对奢侈浪费行为。加强社保资金发放范围的清查,严格按标准核定保障人员,既做到应保尽保,又不随意扩大范围。
(三)健全财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第一 ,抓好国有资产特别是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抓紧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管理办法,使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成为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盘活城市资源,提高国有土地和房地产收益水平。第三,巩固农税改革成果,完善农税征收办法,解决好农税改革的遗留问题,保证农民减负增收。第四,进一步完善部门综合预算,合理界定预算定额,严格控制人员和经费增长。第五,积极应对灾害带来的税源损失和财力缺口,合理调整财力分配,科学调度财政资金,加大向上汇报申请力度,积极争取上级灾情减免和财力支持。
三、关于加强信访工作化解社会矛盾
今年元至8月,市、县(区)两级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417件次,同比增长了17%,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信访的重点从反映“三乱”、干部作风为主,开始转向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二是信访的强度明显增大,上访群众情绪激烈,一些人言行偏执,重访、缠访、闹访、滞留上访增多。群体性强,规模大,动辄数十人数百人。上访人并有意选择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首长视察等时机上访,静坐、堵门、打标语。三是要求解决特殊困难的上访增多,处置难度很大。从杨寨、桐木事件到“8.29”洪灾,再加上企业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等棘手工作,我们正面临着新的信访高峰。各级各部门要冷静分析形势,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努力化解各类矛盾,为生产救灾和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切实抓好重复上访专项治理工作。重复上访特别是上访老户问题,是当前信访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和省上的指示和具体安排,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按照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对重复上访案件逐一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按照一名领导负责、一个部门主办、一个工作班子的要求,限定办结时间,确保11月底前完成一批重访案的办结工作。凡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没有按时完成办结任务,重复上访案件久拖不决的,在全市予以通报。要注意剖析重访根源,总结重访教训,一案一策,重在效果。要疏导,不要激化,既讲政策,又讲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要重复错误。
(二)努力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群众信访绝大部分发生在基层,所反映的问题大多数也应在、而且必须在基层解决。基层既是信访活动的源头,更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要切实加强基层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县(区)、乡(镇)、村(街道)信访网络,完善信访工作制度,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努力提高一次办结率,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尽可能在基层就得以圆满解决,及早息诉罢访。要注意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早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绝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麻木不仁,任其矛盾激化,酿成大的事端,甚至简单地推向社会,推给上级。
(三)把理顺群众情绪、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作为信访工作的落脚点。信访是特殊的民意渠道。民有怨、民有求,因而来信来访,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倾听群众呼声,为民排忧解难,是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要切实落实好信访工作领导“首问制”、领导接待日、领导下访等措施,坚持和完善领导同志阅批群众来信、接待来访群众、疑难信访案件领导包抓督办等制度。领导同志要敢于面对群众,善待上访人员,做到不厌其“烦”。要自觉地树立执政为民的意识,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不急功近利,干部不与民争利,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大多数信访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求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占我市群众信访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当前全市遭受严重灾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更应做好群众工作,与受灾群众打成一片,同舟共济。在灾民建房、生活安排中,严格执行政策,坚持公开透明,依靠群众监督,杜绝徇私舞弊,尽力使灾民满意,上级放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