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坪,陕西省最偏远的县域之一,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久受贫困之苦。长期以来,它像是被遗忘的孩子,跌跌撞撞一路成长,当它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它已摆脱贫困的帽子,成为了陕西的小“江南”、22度最慢时光之地,更是中国首个长寿文化之乡。
镇坪的变化,源于身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对初心的坚守,有对使命的担当,他们把青春和热血融入到家国情怀里、刻入对故乡的热爱里。他们是镇坪日新月异的见证者,更是镇坪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改造者。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交通人,聆听他们关于“初心”的诠释。
“镇坪像一块璞玉,外人应该看到它的美,也更应该让镇坪人享受到出行的便捷,作为交通人,我们肩负使命、责无旁贷”,这是镇坪交通人的初心。
“我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坚守在交通局,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镇坪公路从无到有、从砂石路到水泥路、从等外路到高速路的全过程,这一路走来,有艰辛、有茫然、有曲折,但更多的是欣慰、是期盼,是满满的成就感。以前岚镇路建设周期用了近10年,工人全靠肩挑背托,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到平镇二级路建设时,建设里程相同,但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我们的施工技术和工艺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很荣幸见证了镇坪交通的发展。”从交通局副局长唐儒海的话语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那“让交通打开镇坪封闭大门”的初心。
“我长年在工地,负责农村公路和桥梁的建设质量,这关系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些施工单位不理解,说我爱较真,有时候难免得罪人,但我不怕,我愿意做这样较真的人。我的初心是让群众不仅有路可走,还要走的放心、行的舒心。”交通局技术员刘新说完,又匆匆赶往工地,那矮小的背影在渐行渐远中依然清晰。
“这几年,群众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自从2017年引进25台电动公交车后,县内城乡公交总数达到了49辆,有老百姓开玩笑说,早上坐公交车还能到县城吃个早点。但在2005年以前,镇坪的交通还没有这么方便,遇上冬天大雪封山,到一趟安康要走一天。现在想想,镇坪人真是吃尽了交通的苦。”运管所副所长何家静无比感慨地说道。何家静是旬阳人,从他加入交通系统的那一天开始,他就立志改善镇坪道路运输条件,如今,初心得到践行,他依然放不下这份热忱,在这条路上奋力奔跑着。
“以前农村公路重建设轻养护,路是修好了,没几年又是坑坑洼洼,一遇雨天,水沟堵塞,路面上到处是山上滚落的石头,老百姓出行得不到安全保障;2007年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后,对农村公路养护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实现了“两个纳入”,组建了养护公司,县上农村公路养护里程增加,养护质量大幅提升,如今的农村公路,两边绿树成荫、水沟通畅、路面整洁,路好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交通人,我由衷的高兴,这也是我的初心”。廖光明是交通养护战线上的老人,工作33年,党龄30年,他把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镇坪的养护事业。
随着镇坪高速路的即将通车,镇坪人的”交通梦“将彻底变成现实,而创建“四好农村路”,实现“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物可畅其流、人可达八方”,则是镇坪交通人的初心和使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