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紫阳县坚持“五轮驱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做到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稳步推进,真正让疫情风险稳稳地降下来,各行各业稳稳地转起来。
提前预判,下好行动“先手棋”。紫阳常年有八万多人在外务工,仅湖北就有5000多人,从事修脚行业3000多人,疫情发生伊始,县委县政府就预判到紫阳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巨大风险,1月22日迅速召开县委常委会,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给领导干部拧紧发条,把湖北及武汉返紫人员作为重点管控对象,当天成立县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正月初一,书记和县长迅即召开疫情防控部署会,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严格落实摸排、管控等措施,把湖北从事修脚行业人员交办各镇核查,1.3万名党员干部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推动各项防控行动走在前列。
全面筛查,织牢排查“立体网”。聚焦返紫来紫人员,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格化管理手段,镇村建立片区作战机制,把县城社区作为重中之重,抽调10个单位150名干部,采取“片长+组长+楼长+家长”方式逐人逐户排查核实;道路建立检测站点,对往来人员开展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公共场所安排市监、经贸、文旅等行业部门进行巡查,建好立体式排查网络,每天把信息汇总上传到县疫情防控监测平台,实施动态监管、精准分析,并推行疫情线索有奖举报,摸清返乡人员底数,掌握流入流出动向,确保重点对象跟踪监管到位。目前,共排查湖北及武汉流动返乡4583人,其中驻留武汉1973人。
突出重点,守好防控“责任田”。出台《城镇社区群防群控工作规范》,明确管理责任,建立“领导包片+干部盯户+村自为战+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划分责任田,定人定责。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凡摸排出的返紫人员都“居家隔离14天”,并由各镇明确一名牵头领导、镇村干部、片区民警、医务人员包联,夯实“一人四管”防控责任,24小时专人监管,每天汇报动向、身体状况、健康监测等,信息一日一报送。对湖北从事修脚返紫的1540名人员,安排人社局干部进行双包联。全县唯一聚集性病例小区,及时成立防控专班,实行封闭式管理。
关口前移,打赢救治“主动仗”。发热病人筛查是救治的关键。扩大筛查面,组织湖北及武汉返乡人员到各镇医院进行免费DR影像筛查,对于异常人员及时送县医院进一步检查。现已检查重点人员4463人,其中武汉打工返乡吴某,并通过这一环节确诊。分诊早隔离,把重点人群进行分类,已确诊的、疑似患者、无法明确排除可能的、密切接触者等一律都实行隔离,做到一人一策、精心施治、对症下药。全方位检测,隔离人员采取“一人一专班”,核酸采样扩大范围,进行核酸检测972人次;流行病学调查提前介入,实行一人一档、一日一报、一抓到头、一包到底,我县确诊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精准服务,打出复工“组合拳”。按照分级管理要求,因时因地、分类有序做好兴产业稳就业工作。紧盯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严把开工疫情排查关、隔离关、防控关,细化具体措施,落实人员责任,建立全环节、全流程防控体系,全县有80个项目开工,1231名工人投入施工,工地迅速的干了起来,动了起来。企业复产促增收,鼓励园区和企业就近吸纳就业,制定出台《紫阳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支持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产业精准扶贫实施办法》《脱贫攻坚到户产业项目扶持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推行企业“五个一”帮扶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企业“一企一策”包抓清单,围绕春耕生产和春茶采摘解决实际困难,分类推进复产经营,切实解决园区及企业的各类问题。县人社局与新社区工厂企业进行对接,了解困难和问题,提前准备防控物资,引导返乡人员就近就地就业。劳务输出稳就业,组织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对近期拟外出农民工进行统计,并依托苏陕劳务协作、西安对口帮扶、紫阳籍在外商会、人力资源服务中介等,掌握外地用工企业需求,内引外联、互助互动,掌握就业人员的流向和规模,目前组织1千多人通过农民工专车,统一提供路途用餐、口罩等物资,全程监测体温及人员健康情况,直接送达常州、苏州等地的用工企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