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促增收,农民增收靠啥干啥?为深入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石泉县在精心调查、细致测算、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农民增收2009年年度目标、三年行动计划和五年发展规划,按照项目细分、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统筹、农工互动、科技兴农、大户带动、深化改革、优化配套、强化保障、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重点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充分就业,确保富民惠民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把发展集中在增收上,把增收集中在产业上,把产业集中在大户上,把工作瞄准在关键上,在增收蓝图的指引下,该县明确了增收计划规划落实的具体发展项目、任务指标和保障措施。在产业项目发展上坚持以蚕桑主导产业、生猪优势产业、烤烟、水产、茶叶、中药材等区域特色产业、瓜果、苗木、蔬菜等现代农业、劳务产业、旅游产业、城镇三三产业为抓手,依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产业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三化”方针予以重点实施突破,预计2008年到2010年、2008年到2012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分别实现2.7亿元、15亿元,增收贡献率达到20.4% 、27%;畜牧总产值分别达到6.8亿元、9亿元,生猪增收贡献率达到13.9%、15%;区域特色种养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6亿元、5.2亿元,增收贡献率达到11%、9%;劳务综合收入分别达到2.6亿元、3.8亿元 增收贡献率达到40.9%、38%;旅游产业暨农村二三产业收入达到0.98-1.2亿元,增收贡献率达到8.2%、7% 其他财产性及转移性项目增收贡献率达到5.6%、4%。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6元、5522元。
同时,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重点,确定在川道条件较好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南区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北区发展特色产业,着力通过重点培育强村大户,依托强村大户为龙头带动川道和山区乡镇实现率先突破发展、快速较快发展。到2010年、2012年,发展蚕桑、生猪、特色产业等各类强村211个、242个;发展产业大户、创业大户、兼营农户、殷实农户等各类大户15703个、21387个。根据“高山搞搬迁、川道建新居、城镇社区化”“山入川,川入镇,镇入城”的布局,加大强农惠农助农政策落实力度,创新户籍管理制度,推行“抓两头、带中间”的扶贫开发模式,确保其它户型能够在产业大户发展产业致富,创业大户依托创业致富的基础上,在产业链条延伸上、关怀政策落实上实现就业致富和发家致富。
当前,该县正按照2009年农民增收工作要点,围绕蚕桑工作“重点培训50个强村、2500个大户,发展1000万袋桑枝食用菌, 桑园套种面积2万亩,全年养蚕 10万张以上,产茧340万公斤”的目标,结合春耕生产,积极抓好桑园的春管、标准化蚕室、小蚕共育室建设、养蚕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围绕生猪生产“全县生猪饲养量达40万头,出栏达 20万头,以城关、池河、中池、银龙等月河川道乡镇为重点,在全县培育50个强村1000个大户”的总体目标,结合春育春繁春防工作,积极抓好以母畜饲养大户、良种猪扩繁厂建设为重点,以长白、杜洛克、约克品种为主导,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正大模式养殖圈舍推广为主的标准化圈舍建设;加快推进以池河农科园为龙头,中池菩陀山生态园、上坝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的生猪生产企业建设,加快全县千头、万头养猪场、养殖小区、肉产品加工企业、定点屠宰场建设等;其他特色产业也结合春种春管工作的开展迅速掀起了产业发展高潮;劳务经济工作结合做好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正稳步推进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资金发放工作;把扩大劳动就业作为重点,结合“春风行动”,已组织召开两次大型的劳务交流洽谈和现场招聘会,并强化了县、乡镇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劳务中介机构建设;二三产业突出以推出优势项目招商、重点培育规模工业、旅游景区全面升级、健全物流配送网络网点等为重点,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步跟进、优化农村配套改革,创造良好体制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增收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放扶持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民增收工作的考核等,该县农民将会从宏伟的增收蓝图中看到希望,从实实在在的增收行动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和实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