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02年中专毕业通过县里统一招考后,先被分配到西河镇工作5年左右,又被调往县拆迁办、县住建局和县委办公室机关工作。2016年,他作为帮扶干部,到双杨村结对帮扶。从出生地到工作地,从乡村再到另一个乡村,随着与朴实憨厚的乡亲们打的交道越来越多,他对群众的感恩情愫也同时与日俱增,以至于2018年7月他主动请缨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到长安镇双杨村担任起了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从帮扶到驻村的漫漫扶贫路。
把小事做好,担责履职报党恩
从一名农村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改变了“肩挑背驮”的命运,高山之上闭塞的传统思想让黄开华自小就知道“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忠君之事”的古训,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组织。2018年请缨出战时,办公室副主任柯鹏在向县委办主任李仕阳建议时说到“把开华派下去,您也可以放心……”,这句话传到黄开华的耳中,让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双杨村的事情做好才能不愧对信任、才能不愧对组织。
为了方便群众,他制作了“连心卡”留到了各家各户,累计接听群众政策咨询、情况反映等各类电话600余次,与村组一道做了大量解疑释惑暖民心、倾听呼声畅民意、调处矛盾稳民情的工作,双杨村被县上评定为“平安创建示范村”。双杨村虽然离县城不足20公里,但黄开华没有因母亲脚踝骨折需要照顾和孩子上学需要辅导等原因而走读,他严格坚持“五天四夜”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甚至在2019年因公造成膝关节受伤,拄着双拐还在坚持工作;正是这种不分白天黑夜在群众身边的驻守,2019年6月20日晚上双杨村遭受了50年不遇的洪灾时,他才能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洪抢险中,组织疏散河道沿线群众、帮助乡亲疏水清淤、抢救财产、护送回家,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一例人员伤亡,使乡亲们的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让他们知道了党员干部始终都在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了有主心骨的安全感。也就是从这些点点滴滴具体的小事做起,他让群众看到了尽心尽力的坚守,也正是这些小事让群众对他从陌生到熟悉,从怀疑到认可,慢慢地,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从小母亲教育他“小事暖人心、小事冷人心”,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黄开华深知,只有对群众怀着赤子之心,把他们当做亲人,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他们、热爱他们,才会有不竭的动力为他们奉献。2018年冬季,天空飘着大雪,黄开华冒着风雪入户走访,当他来到贫困户陈王根家时,看见陈王根的奶奶正在洗衣服,见黄开华来了,老人赶紧取下洗衣服的手套泡茶,黄开华发现老人的手套里还套了一层塑料袋。手套破了?这么冷的天,怎么受得了,那一瞬间,他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没过多久,他就在县城为老人买了一双崭新的质量好一些的防水保暖手套,老人接过手套激动地说:“黄书记啊,你咋这么心细啊,这怎么好意思呢。”他答道“婶子,您别客气,这手套也值不了多少钱,你们一家这么勤劳,勤劳的人是应该受人尊敬的,这只是一点小事儿。”
把小事做实,促民增收助脱贫
他曾经在读书上学的时候,就深知农村只有把家庭经济搞上去了才能有宽裕的钱。扶贫工作要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必须为群众找到一条产业路子,种地虽是小事,但却是事关增收脱贫的大事。绞股蓝、魔芋、生态猪是双杨的主打产业,黄开华根据村里传统种植养殖习惯,他决定,动员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他的想法和贫困户陈封学不谋而合,2016年刚刚帮扶陈封学的时候,这一家仅仅靠种植绞股蓝贴补家用,现在有了村干部的支持,他毅然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5亩,还用传统方法养猪17头,2019年绞股蓝和生态猪的收入就达到了近5万元。双杨村的种植业也实现了绞股蓝、核桃、魔芋、中药材“四个两千亩”,拼多多“多多农园”项目落户双杨、两个绞股蓝加工厂和一个魔芋加工厂建成投产,双杨村2019农村人均收入增幅15%以上。
用心做小事,小事不小;用情办好事,好上加好。2019年,双杨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深度报道和中、省电视台多次关注。黄开华就是这样从点滴出发,从细节着手,用心用情用力把小事做实做细做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有一天回望过去时,自己做到了食禄尽责、无愧于心,不负韶华、没违初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