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市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工作步伐,在各项利好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法人单位总量快速增长,行业分布更趋合理,为经济持续向好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保障。
一、单位总量快速扩张,市场活力明显增强
据全市第四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8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6111个,较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14954个,增长134.0%。
2018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28803个,较2013年末增加15000个,增长108.7%。其中,第二产业5440个,较2013年末增加3768个,增长225.4%;第三产业23363个,较2013年末增加11232个,增长92.6%。
按单位类型分组
|
|
2018年
|
2013年
|
占比增减变动
|
增减绝对量
|
增幅(%)
|
单位数(个)
|
占比
(%)
|
单位数(个)
|
占比(%)
|
一、法人单位
|
26111
|
100
|
11157
|
100
|
-
|
14954
|
134.0
|
企业法人
|
18425
|
70.6
|
4688
|
42.0
|
28.6
|
13737
|
293.0
|
机关、事业法人
|
2151
|
8.2
|
2701
|
24.2
|
-16
|
-550
|
-20.4
|
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
|
5535
|
21.1
|
3768
|
33.8
|
-12.7
|
1767
|
46.9
|
二、产业活动单位
|
28803
|
100
|
13803
|
100
|
-
|
15000
|
108.7
|
第二产业
|
5440
|
18.9
|
1672
|
12.1
|
6.8
|
3768
|
225.4
|
第三产业
|
23363
|
81.1
|
12131
|
87.9
|
-6.8
|
11232
|
92.6
|
二、法人单位成倍增长,企业法人领跑成主力
2018年末,企业法人单位18425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70.6%,较2013年末增长293.0%;机关、事业法人2151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8.2%,较2013年末下降20.4%;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单位5535个,占法人单位总数的21.1%,较2013年末增长46.9%。
五年来,全市企业法人单位数的绝对数量和占比节节攀升,平均每年增长14.1%,这一变化趋势充分反映了全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带来了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机关、事业单位绝对数量及占比均有大幅下降,证明机构改革不断促进政府功能整合,实现了行政效能的显著提高;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绝对数量和占比迅速增长,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生活丰富多彩,积极投身于各种文化艺术、健康休闲活动带动其他社会经济机构有序拓展。同时,受扶贫政策的影响,新设立了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增长较快。
三、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内资企业占绝对优势
2018年末,全市共有内资企业法人单位18405个,较2013年末增长293.5%。从企业占比看,内资企业占99.9%,外商投资企业占0.1%;从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占内资企业的0.6%,私营企业占84.8%。
五年来,全市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民营经济不仅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已经从单位数量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宏观政策效应下经济实现新跨越,也反映出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
四、新兴行业增速领先, 行业间结构日益优化
2018年末,从行业门类看,占比位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5213个,占20.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4799个,占18.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86个,占11.4%。从行业增速看,增速领先的行业依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10.1倍、7.8倍、6.6倍、4.5倍。
按行业门类分组的法人单位数
|
|
|
2018年
|
2013年
|
|
|
|
数量(个)
|
比重(%)
|
数量(个)
|
增减
绝对量
|
增幅(%)
|
|
合计
|
26111
|
100.0
|
11157
|
14954
|
134.0
|
|
采矿业
|
410
|
1.6
|
283
|
127
|
44.9
|
|
制造业
|
2146
|
8.2
|
844
|
1302
|
154.3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265
|
1.0
|
176
|
89
|
50.6
|
|
建筑业
|
2493
|
9.6
|
329
|
2164
|
6.6倍
|
|
批发和零售业
|
5213
|
20.0
|
1400
|
3813
|
272.4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500
|
1.9
|
183
|
317
|
173.2
|
|
住宿和餐饮业
|
961
|
3.7
|
285
|
676
|
237.2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93
|
1.9
|
49
|
444
|
10.1倍
|
|
金融业
|
94
|
0.4
|
45
|
49
|
108.9
|
|
房地产业
|
620
|
2.4
|
251
|
369
|
147.0
|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2986
|
11.4
|
341
|
2645
|
7.8倍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769
|
3.0
|
395
|
374
|
94.7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20
|
1.6
|
124
|
296
|
238.7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723
|
2.8
|
132
|
591
|
4.5倍
|
|
教育
|
1223
|
4.7
|
859
|
364
|
42.4
|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1059
|
4.1
|
1132
|
73
|
-6.5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651
|
2.5
|
292
|
359
|
122.9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799
|
18.4
|
3993
|
806
|
20.2
|
五年来,二产法人单位行业结构日益优化。2018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产业的法人单位5314个,占比达20.4%;三产法人单位分布更趋合理。全市从事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20797个,占比达79.6%。二、三产业单位数量的大幅增长,结构优化的区间态势间接反映出全市积极发展和扶持节能环保型企业,是贯彻落实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结果。
五、二产就业增幅较快,三产从业人员占主体
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43.1万人,较2013年末增长44.8%。其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8万人,较2013年末增长51.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5.3万人,较2013年末增长40.5%。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建筑业8.2万人,占19.1%;制造业7.8万人,占18.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6.3万人,占14.5%。从行业占比看,吸纳就业人员较多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批发和零售业。
五年来,全市二产中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行业领域,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诱因影响下,吸引了诸多制造业和大型建筑业企业来安“落户安家”,有利地拉动二产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而三产中占比较高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批发和零售业及传统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仍是就业需求的主力军。
六、第三产业贡献突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588.9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43.9%,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占比为56.1%。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1339.9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占比为32.3%,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合计占比为67.7%。
2018年,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353.24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75.5%,第三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为24.5%。
五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战略,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面推行“营改增”“减税降费”利好因素的引导下,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企业主体快速增加,通过开展各种大型会展和招商活动,先后引进了一批实力强大、管理和技术先进的内资企业进驻安康,同时引进港澳台商和外商来安投资,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实现量的提速和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