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新家新感觉

    作者:王凌功 时间:2020-07-16 09:32 来源:汉阴县 字号: 打印

      7月,走进汉阴县北部山区铁佛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四合安置小区,一排排现代化楼房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纵横交错,老人们三三两两闲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孩子们在小区前的广场上,尽情奔跑嬉闹,幸福洋溢在每一名搬迁群众的脸上……
      在脱贫攻坚期间,为了让搬迁群众能够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强力推进四合、龙泉两个安置小区为主体的新组建集镇社区党建工作,带领572户1000余名搬迁群众在新家园过上了新生活。

      当好搬迁群众的“主心骨”
      近年来,汉阴在全县移民搬迁社区实施了“138”后续扶持模式,即建强1个党组织,建好社区居委会等3个组织,建成便民服务等8个中心,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后续的生产、生活问题。铁佛寺镇将位于集镇的四合安置小区、龙泉小区2个移民搬迁社区和原属于四合村的2个村民小组单独组建成立了集镇社区党支部,并由镇党委选派党建指导员1人,形成了“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员作用在楼栋”的组织建构,基本实现了生活融入城镇、增收致富融入城镇的目标。
      “搬迁小区的群众来源于全镇10个村,并且有很多都外出务工,支部成立初期,基本情况很难掌握。为了便于党员管理,实现党员离家不离组织,我们一方面挨家挨户走访,另一外面与原党支部积极沟通交流,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建立了党员台账,共转接党员关系43人,通过选举产生党支部委员5名。”集镇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安元说。
      除了让党员找组织,该镇同时也完成了给组织配好阵地。在四合安置小区,新建了2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场所,配齐了办公设备,设立了便民服务机构,还针对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结合“321”基层治理模式,健全完善了楼长管理模式,为持续服务好后续群众服务工作打下了组织基础。

      当好搬迁群众的“服务员”
      为让来搬迁户相互融入生活,铁佛寺镇抽调党政办、社保站等7个站(办)所业务骨干成立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卫生、民政等系统将服务资源下沉到最基层,切实当好搬迁群众的“服务员”。
      铜钱村村民欧辉平是四合安置小区的搬迁群众,2018年入住安置点后,每次办证、盖章还需要回到距离四合安置小区28公里的铜钱村办理,来回一趟需要两三个小时,十分不方便。
      “在我们小区与欧辉平类似的群众不在少数,这种两头跑的不便,让群众心里产生了不少怨气,甚至少数群众还出现了回迁的现象。”集镇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安元说,去年7月,社区党支部的成立,让党员们的作用发挥了起来,群众有困难,不出社区就能解决。
      据了解,集镇社区党支部成立后,43名党员组成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帮扶的“三送”服务,并推出了党支部交办、社区上门的流程,把以前群众找政策、找服务,变成党支部、社区上门送政策、送服务。


     当好搬迁群众的“调解员”

      四合安置小区容纳了来自全镇各村的贫困群众294户1234人,人口规模较大、居民情况较为复杂,如何满足群众需求,化解邻里矛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成为这里亟待解决的难题。
      “易地搬迁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加强社区建设尤为重要。社区党支部成立后,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321’基层治理模式作用,按照‘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社区划分为27个片区,选举网格长27名。同时,选举产生54名居民代表和10名楼长,初步建立起社区自治组织。”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安元告诉笔者。
      为了使搬迁群众尽快实现村民向居民的转变,在社区党支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广场舞社团、花鼓戏社团等民间组织,有效保障录入重点群体合法权益,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让社区形成了自强自立、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风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