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紫阳富硒茶:富民兴县

    作者:张教志 杨雁斌 时间:2009-04-10 09:49 来源:紫阳县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2006年,紫阳富硒茶产量为1688吨,综合收入1.2亿元。

    仅仅两年后,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紫阳茶叶总产量已达到2066吨,实现茶业综合收入2.93亿元。今年,紫阳富硒茶预计产量将突破2375吨,茶业综合收入超过3.5亿元,全县10万茶农净增收入超过3000万元。
    单项产业快速崛起,节节攀高的背后,是紫阳县立足当地富硒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富硒茶为主的绿色产业,全力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实践。

    培育比较优势特色产业

    “陕南突破发展的要害在绿色,根本在产业,关键在规模。”
    “必须静下心来扎扎实实打好产业发展的基础。”有识之士齐声呼吁。
    地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区的现实,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促使紫阳几年来不断调整坐标,紧紧围绕茶叶基地、加工、品牌、市场等几个关键环节,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富硒茶产业。
    2008年,紫阳投资2880万元,新发展密植丰产茶园1万亩,精品示范茶园1120亩,新建了高桥、麻柳、洄水等10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和40个茶叶初制加工厂。今年的“两会”上,紫阳更提出了“发挥富余劳动力优势,按照‘低山茶叶、中山魔芋、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产业模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力培育产业大户和专业强村,做大做强以茶叶为重点的富硒农业产业”的思路。

    多举措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围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紫阳成立了产业化领导小组,与各乡镇、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特别是实行了县级领导联乡镇、部门包抓产业责任制以来,从领导班子、工作队伍、政策措施、奖惩办法,形成一套长效机制,确保了绿色产业建设有效组织实施。
    2002年以来,紫阳集中人财物力,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以每年2万亩的增速,不断加大对新老茶园的建设改造力度。
    以政府投入撬动民间投资,把新建茶园纳入退耕还林范畴采取捆绑资金扶持、农民投工投劳的办法,凡茶农每发展1亩丰产密植茶园补助400元种苗款或80元籽种款,每新建10亩茶园配套扶持建设一口水窖,大力栽培无性系丰产密植茶园,大力提倡用好田好地种茶兴茶。
    为尽快促使新发展的茶园达产达效,2008年,紫阳更是专门抽调了1000名干部,包抓10000亩优质茶园的管护,以此带动全县茶园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去年夏天,省发改委对该县申报的陕南突破发展项目——富硒茶加工示范工程建设正式给予了立项扶持。这个项目总投资4517.38万元,计划建设40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完全建成投产后将实现茶叶原料基地建设的无公害化,并进而达到有机化,使该县茶叶加工全面实现规范化、机械化、标准化,促进茶园种植生态化,有效提升该县茶叶品质。这无疑为紫阳如火如荼的茶叶产业建设再添了一把火。

    从“显绩”到“潜绩”嬗变

    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体现着该县决策层执政理念不断趋向“潜性政绩”建设的转变。
    几年来持之以恒地埋头苦干后,紫阳县茶园总面积现在达到16万亩;20个茶叶基地乡镇中,有6个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156个茶叶专业村中,有43个人均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有近10万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行业。
    2007年以来,该县再次对全县加工企业布点进行整合,按照5大板块,16个重点厂的格局进行部署,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完成了红椿、城关、蒿坪三个标准化示范茶叶加工厂建设。在全县18个乡镇新建名优茶加工为主的机械加工厂168个,引进各类加工机械696台,择优扶持培育了12个骨干加工企业,使名优茶总加工能力达到680吨。
    去年,紫阳的10家富硒茶业企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标志着该县茶叶标准化管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基础认证基本完善。这为紫阳富硒茶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lid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