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坐标夯责任。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2722元的基础上增长23%以上,达到3350元以上,净增628元以上。按照全县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当年目标任务,逐级确定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及其增收贡献份额和具体增收项目。按照“县设网、乡建档、村上墙、户明白”的要求,县上开设农民增收专网,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信息;乡镇摸清各类强村大户底子,建立健全本乡镇农民增收档案;村上按照家庭收入情况和发展产业类型对农户进行分类,建立台帐,发放增收明白卡,形成以表、卡、册、牌为一体的农民增收档案体系。
二是抓产业强基础。新建高效密植桑园5000亩、改良5000亩,建设标准化蚕室5万m 2,加快推进80个蚕桑强村建设,新建大户1000户,全年养蚕10万张,发展桑枝食用菌1000万袋,流转桑园1万亩、套种3万亩,使蚕桑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670元,净增125元。以城关、池河、中池、银龙等月河川道乡镇为重点,培育30个强村、1000个大户,新增万头猪场5个,千头猪场50个,百头猪场1000个,推行“3+5”养殖模式1000户,生猪饲养量达到50万头,出栏28万头,使生猪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469元,净增145元。种植烤烟7500亩,中药材10000亩,改造茶园500亩,发展渔业专业大户40户,设施农业面积达2000亩以上,使特色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369元,净增100元。组织劳务输出3.9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5000人,完成劳动技能培训5000人,使劳务经济实现人均纯收入1373元,净增150元。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268元,净增70元。
三是抓项目扩源泉。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化,全年安排农村工作重点项目涉及蚕桑产业、畜牧产业、劳动力转移和创业、农田水利及农村改革等七大类28个,投资总额达4亿多元。加快蚕种场扩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通村水泥路、土地开发整理、农民建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抓改革增活力。围绕主导产业建设,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完成土地流转3万亩。在认真研调和深入学习各项政策的基础上,适时启动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年内完成。在城关、池河、饶峰、两河、中池、迎丰6个蚕桑基地乡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社会服务、产业服务、劳动力转移与返乡创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四大体系,推进乡镇职能的转变。选择10个村试点建立资金互助服务体系,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着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